第2章你这样说话最能吸引人(1)
第2章你这样说话最能吸引人(1)
魅力来自语言
一个文学青年曾经这样说:
“读过许多文学名著,最欣赏海明威,除了作品里充溢的力量,更重要的是那精炼凝美的语言,因此,常放下译本沉思:假设读的是原著,一定更加精妙无比。比较之下,读《红楼梦》时注意的是里面鲜活的人物,而海明威笔下的钢铁意志,令人无法不注意到语言堆塑的力量。”
“当然,三毛是会用语言搭无数魔方的奇女子,每读她的作品,每一个字,感觉都如她从背后掏出一块你不知颜色和形状的东西,建构在你面前的是可触及却永远达不到的氛围,可谓字字珠玑。”
然而无论海明威还是三毛,我们只能欣赏,却不能拿到生活中照本宣读。日常交往中,还是要采用大众化的口语来交流、交际,否则就会留下千古笑柄。比如在我的家乡,曾有一个流传至今的故事,说的是一个饱学之士,一日队长派他到河套里捡石头砌墙用,他捡了一天,只将一张床大小的地方捡干净了——只剩细沙。令人哭笑不得,他还云:“这石头捡不完也。”
自古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总以老老实实做学问、真正有本领为追求的至善之境。然而许多情况下,“两耳不闻窗外事”是极可悲的。试想,大众怎么能接受一个清高、孤僻的人物呢?倘若蒲松龄满口文绉绉的话,过往行人谁会帮他组建聊斋呢?
不谈时髦的文人下海,就说日常交往吧,所谓惺惺相惜,物以类聚,语言从中起着媒介作用:大老粗受不了知识分子的客套拘泥,知识分子也很难接受大老粗的粗犷豪放。但时代发展到今天,社会各方面人物出现了大融合:大学教授也跑出来卖茶叶蛋,技术和知识都可论价……这就让我们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满腹经纶,却缺乏现代交际意识的学者,如同大家闺秀,名声在外,却无人识其面目,失去了许多推销自己才能的机会;而善于运用语言的读书人,凭自己的好口才,能轻松地挣到了金钱和社会地位。
人读书而无所用,才是废物一个。商人常将能否吸引客户作为推销员优劣的标志,当今衡量一个知识分子是否优秀,大约也不光看他学富五车,还要看他能不能将五车转为能量热了别人,这能量的发挥,首先来自语言。语言的磁力可以粘住一切东西,当然也可能毁灭一切东西,百慕大三角不是一个可毁灭一切的巨大磁场吗?所以,相信语言能推销和展示、包装一个人,却也同样相信有魅力的语言绝不是吹牛、说瞎话。
如何抓住话题的开端
想要你的语言吸引人,那么从一开始你就应该抓住话题的开端。
有很多人,总是不太善于抓住谈话的开端,因面总是不太喜欢先开口说话,认为与初见面的人谈话是一件苦差事。
那么,这些人为何老是犹豫不决不敢去抓信谈话的开端呢?
一言以概之,就是他们的内心里有了一种错误的想法,认为要交谈的话,就必需使这一场交谈完美无瑕,否则不如不谈的好。换句话说,他们的心里始终想着:如果讲了一些无关重要的废话,必定会遭受到对方的轻蔑……或者如果是讲了一些无关痛痒的话,那么对方一定会感觉到索然无味的……就是心存这种念头,才不敢轻易地开口。
其实,如果想使交谈能够开花结果的话,首先,必须把内心的疙瘩除去,不必太过于担心对方的心意和期待,想到哪儿,就说到哪儿,如此就打开话匣子了。事实上,不管是多么能说善道的人,并不见得从头到尾都能够舌灿莲花,尽是讲出一些动人心胸的言词。或许在神经轻松之后,才有一边患动人的言词出现呢!
能言善道的人,乃是他们能够陆续地与对方说一些被认为是无意义的话。其实这些所谓无意义的话,就是进入正题的阶石。就像淘金者,分明知道矿石的绝大部分属于无用,然而他们却不舍弃这些泥沙,耐心地从这些泥沙之中淘取微少的金子。
在开始交谈这时,不妨做一些准备,或放一些阶石,以便引出正题。
电视界的老资格司仪,都很重视交谈之前的无关痛痒的话,并深知它可能带来的效果,因面在对方的心情转为轻松之前总是有意识地说些客套语,或随便谈上几句。
例如:“请教尊姓大名?请问阁下来自何方?请问你的先生在哪儿高就?”等等,不外是类似的内容。这些司仪们为何要选择这些话题呢?其实他是有目的的。他们希望以这些话为开端,以便顺利地进入正题,只要使对方心情轻松,即可轻而易举地导入正题,能够使对方心情舒畅,不拘泥,坦坦然然地继续说下去,从而对你所说的话也产生了兴趣,这种人就是所谓说话上乘的人了。
把握住交谈中的自我角色
交谈中的自我角色,是指说话者在语言交际中所处的地位。交谈角色大体可以分成三种类型:控制型角色、受制型角色、自由型角色。语言交际要顺利进行,成功圆满,说话人必须对自我的地位正确把握。
控制型角色的把握
控制型角色,也就是说话者在语言交际中占据主导地位。例如作报告、演讲、讲课,在特定场合中心发言、讲话等。要避免一种误解,这是就交际中的地位而言的,不能看作领导被领导关系,也不意味着身份的高低。
控制型角色的地位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交际的成败,故特别需要明事达理的修养,不能信口开河,不能不辨是非。
控制型角色又需要较强的调节、控制能力。因为这种角色往往面临着各人的群体,如果不善于调节、控制,说话就有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影响表达效果,所以不能不考虑说话的策略和方式。
受制型角色的把握
受制型角色,也就是说话者在语言交际中处于受控制的非主导地位,例如在解释、谈心、调解。听课等活动中处于接受地位的人。受制型角色的话语受到的制约,相比较而言,要比控制型角色多一些。
受制型角色需要有耐心、细心的心理素质。因为他们在通常情况下受到交际对方的明显制约,其语言的回响要建立在耐心、细心倾听对方话语的基础之上,否则有可能导致说话不得体。有次《有话好好说》剧组到广东工业大学,与广州地区部分高校青年学生交流、座谈。不曾想剧组一行六人,姗姗来迟,让千余名按时赴约的学生干等了一个多小时。一位女同学在会议即将结束时不客气地责问道:“你们是否觉得我们的时间不值钱?”这时,端坐在台上的李保田先生回答道:“我觉得这位同学有点像《有话好好说》里的张秋生,把小事夸大了。”“我还觉得你像记者,记者就是这样,喜欢猜测,猜测别人心里想什么。”李保田的答问,明显缺乏耐心,不是用一种平常心、持一种与人为善态度据实认真回答,结果会场大哗,在场记者纷纷追寻李保田以讨个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