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我成功在五月底坐上了通往浦国的红皮车。浦国上方有空禁,而红皮车是唯一能从歌伦度南直达浦国第九城的交通工具。最近出入国界的排查变严了,我想如果不是我那张先锋军证件起到了一点作用,歌国这边也许没那么容易让我尽快拿到车票。
车厢共有十九节,我挑了一个空荡的位置坐下,听着这硬壳车吱吱呜呜地启程。我那件薄外衣的外兜里塞了浦国的零碎货币,内兜里装了我那个写诗本子、几块糖,外加我在测验里捡到的那枚戒指。我衬衫的袖口被缀上了那枚小小的勋章,同另一只扣子不起眼地并列在一起。我还在随身的袋子里装了些食水衣物,以备不时之需。
我在祖父的藏书室里找到了许多珍贵的材料记载。虽然近几年来的文献空白一直没有被填充上去,它旧时的贮藏已足够让我对浦国有个大概的了解。
依我看来,那些文献的内容在某些观点上是相当片面的。一些基本的资料不论――譬如浦国是歌伦度南靠西的邻国,国土有它四分之一大小,中心第九城由外八城均匀环绕――在另些地方实际很说不通。有一本纪史上面写道,浦国国王于797年甄选出了国内首位大主教伽伦诺,继而在全国传颂新神教信仰,发展了一批又一批忠实的信徒。而等到803年的时候,国内各大政策的推行都要经历这位新任大主教之手,国王与国会的地位反而形同架空了。
单是这一段里的矛盾之处便有不少。当时的国王大权在握,却让旧年代通行的神学浪潮将其左右;国王甄选与任命的亲信,竟在短短数年内褫夺了国王的实权;从前的浦国人民原本似乎并没有任何宗教信仰,而新神教甚至不是某种历史悠久的宗教――从这个新冒出的名字来看,有可能其教典都是近五十年新编的,但浦国人民偏偏接纳并信服于它。
以上这些渺远的古怪之处,或许还能在我抵达第九城之后被我验证几分真伪。然而我心里那个萦绕不去的困惑,尚自停留在我霍夫塔司的公寓里,埋藏在了又一本旧书的夹缝当中。
那天从《融合》里溜下的纸张实际是张信纸。它上面的字迹我并不熟悉,但其中打首便提到了一个我极为熟知的名字。
“亲爱的雷德蒙顿:
我已看过你提出的疑问。但我仍旧要对你说:不必质疑目标的正确性。所有坎坷都是必经的,因为我们要走向的是一个最宏大的时代――而它将成为一个时代的分割。在它出世之前,太多的人们都在跬步而行;而在它出世之后,所有的牺牲都会黯淡为停留在过去式的纸面文字。黄金时代!它将带来又一个黄金时代。焕然一新、翻天覆地,比之前那个变革更具有普世意义,值得我们付出一切。
我是如此渴望着,那个时代能在你我有生之年得以呈现。
祝你浦国之行一切顺利。
你的朋友,
T”
根据信纸的老旧程度来看,收信人一定不是我刚打过交道的那位小雷德蒙顿先生。我们都坚信我们的父亲是个伟大的人,可我从未知道,我父亲曾参与的某件事――能够像信里所述,拥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封信被夹在《融合》里,真的只是一个巧合吗?
我倚着红皮车的窗玻璃睡了一夜,直到车铃的清响从车头传来,我才收拾东西跳下了车。外面的温度偏低,五月底的天气如同入秋了一样,刮着微有寒酷的风。外城墙很素净,有几队穿着灰色罩袍的人刚沿着那里走过,我从城门的开口还能隐约瞄见城外的荒草。
这就是浦国的中心――第九城了。
城墙脚下实在风景荒凉。我回想了一遍任务提及的地址,将它模模糊糊地说出来询问路人。那个青年显得有些警惕,摇了摇头后便拔脚离开。倒是两个抱着琴路过的半大孩子很是热情,凑过来对我说明了一通,问我要了些零钱。我这才知道那地址在九城更往里的位置,只好又走上一段路,搭了一架木车。
车主十分健谈,在三言两语间问及我此行的目的。我来不及开口支吾过去,他却自己先讲得热火朝天:
“你的口音听起来不像本城人,是外地来的吧?”他说,“第九城中心地段可比不上外面的热闹。你看这附近的商贩,调弄颜料的街头画家,还有唱歌的流浪儿和划人钱袋的扒手――这些景象等你再往里走就见不到了。那儿方圆几里都安静得很,礼义会的巡游卫天天都在,你总能见着。但有个例外――就是你说的第二十八街三十号。”
他哼起小曲,让车轮扭了个方向,从两排刷得青白的低矮房屋间穿过,又转过几丛空地上的蓝铃花。我还是头一回乘坐这种车,感觉非常新奇,忍不住前后左右地望个没完。我注意到,我身下的木车不是马匹在前边带动,也似乎不是魔力驱使,车主只需时不时地拨动左右手旁的几只机械手柄,那底下的几只车轮便会骨碌碌地转动。
“为什么那里不同于其他地方呢?”我接过他的话头,默认了外地人的说法。
“嘿,这你就不知道了――我猜也是。”车主吹了一个响亮的口哨,“那第二十八街三十号外设得有布施点。听说最近除了面包跟果子,教会的人在前两天还在房子外新架了火炉。天气冷了,来得人总多一些。
“布施点?”我重复道,忽然灵光一现,“是――我们的某位主教?”
“就是伽伦诺大主教的倡议。”车主的话头仿佛拉宽了闸,连他的车也好似驾快了几分,“也只有在这么临近的地方才能真切体会到,主教大人是怎样的好心人!我从没见过有谁能比他更慈悲的――又无私,又良善。谁还能去体恤那些饿着肚子、无家可归者的景况?要我说,这些本来跟他一点关系都没有。他是神最眷顾的子民,也是神最虔诚的信徒。不仅如此,我们的下一辈……”
他的声调登时落了下去,转而念了一句似于祷词的古语。我看到路边的人烟稀少起来,从街角后转出一队穿着灰色罩袍、脸半埋在宽连帽阴影下的人。他们的出现仿佛令身周的风化作消抹声音的海潮,街道两侧的行人都在见到他们时伫立不动。我们的车也停了下来,在那队人消失在视野外后才再度启程。
“是巡游卫?”我想起他之前提到的名词,试探地问道。
“是巡游卫。”那车主庄重地说。
他之后的话就不多了,四周也变得安谧,路边仅有的人都少言寡语。直到他将我放在二十八街上,才有遥远的喧嚷声传进我的耳朵。
我将车资朝他递过去,他收进钱囊里,对我说:“神爱他的子民。”
“是的。”我随口接道。他那一瞬间的表情有些古怪,我意识到我可能说错了什么――但这个先前口若悬河的车主没有细究,调转方向走了。
空气很清冽,我深吸了一口气,走向三十号。
三十号的矮房外,有两个穿着灰色罩袍的嬷嬷露出头脸,正向拥挤成一团的干瘦孩子们散布食品。等候的人群除了小孩,还有外围一些衣衫整齐的青年和提着篮子的妇女,正渴盼地望向房子那侧升起的白色热气。我把“灵魂的假面”悄悄套在手指上,将薄外套揉得皱巴巴地抱在怀里,袖扣解开一个,也挤到人群后面。
排在我前面的是一个半老的人,身形略显佝偻,从覆在背部的布料上凸出一根脊骨。发放吃食的嬷嬷似乎将吃食递给了他,两人互相道了句什么,然后便轮到了我。
两个嬷嬷的身前摆了桌子,上面有着几只大筐;食物的香味和热气就是从那里散出来的。其中一个嬷嬷为我拿来了一只面包,另一位拿小碗替我盛了汤,温声告知我该将碗送回到哪里。
“谢谢。”我抬起眼睛,飞快地朝她们身后望去。这时候三十号房屋的概貌就清晰很多了――它与我之前看到的许多民宅外观类似,甚至要更简朴,正面整体都是灰白的,石制房柱上什么雕饰也没有。整座房子只有小小一层,一人宽的门口洞开――没有大门。本该安着的大门仿佛被卸掉了,从这里望去,只能隐约看见一条清洁的短走廊。
我将面包和汤碗都接在手上,只听那嬷嬷说:“神爱他的子民。”
我这回留了心,也试着答:“神爱他的子民。”
大约习俗正是这样没错。那嬷嬷温和可亲地露出笑容,示意我身后的人上前来。我怀里的一堆东西乱七八糟地叠着;我走到队伍末端,像许多人一样拿面包蘸着汤吃。
“我是第一天来的,”我对身旁一个小口狼吞虎咽的人悄声道,“能告诉我布施一般都在几点吗?”
“中午到晚上八点都有。”那人似乎被问得噎了一口,狐疑地抬眼望我。
“所以说,其它时候这里都空无一人?”
“除了巡逻卫。”那人说。继而专心于自己的食物,不再同我搭话。
那只银色的戒环被我一直戴在右手上。我找了一个二十九街附近的小旅馆,付了七天的房钱,开始留意巡游卫出没的路线和时间――其中有我的观察,也有流浪者随口透露的讯息。我发现三十号房屋本身似乎并不特别,在门外没有布施的时候,它的那扇门也是洞开的,仿佛并不防备着外来的闯入者。我在路过的几次都没见到有人从那里出入,认为它也许是个空屋。
出于谨慎,我在第七天晚上照例混入人群领了救济,然后缩到一边的墙角席地而坐。我用身体遮挡着我手指的动作,在身周断断续续地画了一个隐匿法阵。等到布施结束,人群散开,而一队巡游卫也恰恰从我眼前走过之后,我立刻朝三十号门口钻去。屋里那条走廊没有亮灯,不过一眼就能教人望到尽头。左右各有一个门洞,同样也没有门扇。
我先迈进了左手边的门,在手里画了一片小灯符纹来照明。
那是个不大的房间,看上去仿佛属于一个人的住所,陈设再朴素不过:一只靠墙的宽脚书桌,一把椅子,一张靠在窗下的床,床单是米白色的,跟床面一般大。这房间里打眼望去根本不存在能够藏匿东西的地方――连脚下的地板各处都是实心的。我反复地想了几遍令信上要求的内容,决定去看看右边的房间再做决定。
在我的小灯符纹再度被点亮的那一刹,我几乎要以为我之前走过的路程都属于我的错觉。右边那房间打眼望去就像是左边房间的完美复刻品,无论床、宽脚桌还是椅子的摆放位置都完全一致。但这间房多了两扇窗,镶在正对的两面墙上。一扇朝着布施处那一面;我走过去看,发觉那里的窗扇被钉死了――另一端的那扇倒是大敞着。我把头探向窗外看了看,发觉外面风景很好,栽了深色的树木,不远处还有一湾湖水。
“这地方几乎是家徒四壁,”我懊丧地想,“所以也并不需要守卫。”
我敲了敲墙壁,正待不死心地再搜寻一遍,却在低垂眼睛时瞄见一截不同:这屋内的桌下藏了个矮柜。之前因为两侧桌脚太宽的缘故,我的视线被遮蔽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