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甚是想念
之后,各个商家都捐赠了什么东西,或者捐赠了多少银两,他用红绸子写了,张贴在告示栏那边,每天都安排人去念。
百姓们都能看的出来,为了修路,朝廷是认真的在计划要做一番大事儿的。而且,官府现在也不是没有银子,有些人便开始蠢蠢欲动起来。
毕竟,官府有钱,那么上面承诺的那些东西,指不定都是真的呢?
各家各户包括各个村子里头,大家都知道了这个消息并且一大家子都在积极的讨论这个事情。
“商家最精了,没有好处的事情他们可不会干。现在捐赠了这么多东西,官府肯定是正正经经的想要做好这个事情的。你们说,那告示上承诺的东西,有没有可能是真的?”
“还是很有可能的啊。现在的官府,跟从前的可不一样,咱们说不定能够信任一下。”
“家里虽然还有粮食,可是却没有多少余钱了。听说大同山那边出现了好多新鲜东西,我还准备给家里添置点呢。我想去。”
他们今年也按照官府册子上说的,寻摸了合适的田地种下了棉花,可想要收上来还有的等。而且,能不能种出来,他们心里其实也没有什么底。
既然大同山那边有产出,他们便想着存钱去买。而且,大同山那边,还有许多其他的东西,那些都是日常生活中,能够用得上的好东西。
若是官府真的没有骗他们的话,干完这一趟活儿,他们能弄到不少银钱,到时候能给家里添置不少东西呢。
如今他们的日子越来越好过了,海寇上来的次数也越来越少。城中每日都有人来回巡防,他们在街上不管是做买卖还是单纯逛街,都不用担心会被抢,这样的辽东他们很喜欢。
而让辽东发生这些改变的谢大人,他们也相信,这是个好官。
那么如今,他们再信任一次又有何妨呢?
有许多人都是这么想的,于是在张恒远那招人的榜张贴出来七八天以后,才总算是有人过去报名了。
那一天前去报名的人也不算多,却也排起了队,这让被张恒远安排在这边几个人,看到这样的景况,都惊呆了。
他们一直都觉得不会有人过来的,毕竟正常人看到那待遇,都会觉得那是骗子啊。也不知道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事儿,怎么忽然之间就有这么多人过来报名了呢。
帮前面报名的人登记好之后,才有人问道:“你们不怕这是府衙骗你们的?怎么还敢来报名呢?徭役有多苦,你们不知道啊?”
“知道,可是谢大人承诺过的没承诺过的事情都做到了,现在这些条件都是明明白白写出来的,谢大人肯定不会骗我们的。这能挣不少钱,我们需要钱。”
等到这一天的工作做完之后,几个人准备回去,想起那几个来报名的人说的话,他们的心底忽然有了不少感触。
原来,这就是官府的公信力吗?原来在一个被百姓信任的官府衙门工作,是一种这样的体会。这种感觉很好,很容易着迷。
看着那些百姓们脸上露出来的笑容,他们的内心便也会觉得满足。
第二天,过来登记的人就更多了。
仅仅用了五天时间,修路所需要的壮丁就征召齐了。甚至还有一些人听说人已经收够了之后,还十分失望的询问,就不能多召一些人吗?人多一点,路不是能修的快一点吗?
经过这次铺路征召壮丁的事情,衙门里头干活儿的这些人,对于他们所在的这个衙门,心底里倒是有了新的认知。原来百姓和衙门的关系,也可以是这样的。
春耕之后,有那么一小段时间是没有多少事情的,利用这段时间,刚好进行修路。这路先从什么地方开始修,府衙这边的人全都已经规划好了。
在开始修路的时候,谢辞渊也过来看了一下。
这是个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开工以后,谢当苟也是一有时间就会过来瞧瞧。
谢当苟正在主持修路的事情,谢辞渊这边也收到了宗将军的信件。自从谢辞渊接收了那些军士之后,宗将军跟他便时不时的就有联系。
这封信写的时候,谢辞渊还没当上辽东的将军,信上写着边疆今冬又遭受了一次冲击,损失很大。又问了谢辞渊他们在辽东的情况,信中写着对那些总想着不劳而获的人的痛斥,对于边疆的百姓们的同情。
宗将军的这种心情,谢辞渊是相当的能够理解的。
边疆那边跟辽东还有所不同,骚扰他们的,几乎都是游牧民族。他们放牧,牛羊很多,但是有的时候没有牧草了,也会遭受大灾。而且,他们也不能只吃这些东西啊,如果能够正常的跟那边通商死不是就能够减少或者说避免这种争端了?
只是如今辽东这边都还没扯明白了,边疆他更是鞭长莫及。
谢辞渊想了想,或许可以先将纺羊绒线和羊毛线的机器弄几台去边疆,看看能不能纺织出一点成品出来,双方尝试着以此交换点物资瞧瞧。
关外还有不少矿藏,若是能够互相通商,那能够交换的资源还是挺多的。
不过,边疆百姓被外族侵扰了几代,那是时间累积下来的世仇,不可能轻易化解的。谢辞渊也给宗将军写了回信,只将自己的一点不成熟的想法略微提了提。若是能够帮助到那边,也算是一件大善事了。
夏日很快到来,谢辞渊收到了杨河村那边的来信,说是谢小聪和谢春山两个人参加了乡试,两人侥幸考中了举人。侥幸这不是谦虚的说辞,而是真的侥幸。
新皇登基,不少老臣都请辞,而先帝跟世家的那一场争斗,也让朝廷各处都空出了不少官员,急需要新生力量填补空缺。魏钰开了恩科,又放宽了举人的收录线。谢春山倒还好,他的功课一直都还算扎实,谢小聪就要差一些,不过今年也算是擦线考中了。
接下来两人都要好好复习,打算三年后去试一试会试。
他们倒也没有期盼着会试能够考中,只想着能够去感受一下考试的氛围,多积攒一点儿经验,往后再去考试的时候就不用那么紧张。
信中,二人都言辞恳切的感谢了谢辞渊,感谢他的教导。言传身教,谢辞渊一直都在身体力行着这四个字儿。考试写文章的时候,看着文章的题目,为格物二字,二人立刻就想到了谢辞渊平日里跟说的那些话,笔下的文章就这么流泻而成。
他们写的十分顺畅,平常谢先生说的那些东西,此时仿佛已经真正变成了他们自己的,曾以为没有被记在心里的那些东西,却原来一直都深深的埋在他们心底里。然后慢慢的,多了他们自己的理解,成为了他们的理念。
所以在看到自己的名字在榜上的那一瞬间,他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谢先生,想要写信将这个好消息告诉给谢先生知道。
当初666也曾极力的主张让自己收他们二人为弟子,可谢辞渊还是拒绝了。但曾经在杨河村的那段岁月,他也还是教导过他们一段时间的。所以在知道他们能有这样的成绩的时候,谢辞渊也是真心的为他们感到高兴的。
想了想,谢辞渊还是将谢东叫了过来。
经过这段时间在府衙里的历练,谢东整个人都成熟了许多。
“先生,您找我?”
谢辞渊指着前头,说道:“坐下说话。”
“在府衙,你感觉怎么样?”
“挺好的,跟着张大人他们,能够学习到不少东西。如何跟人相处,怎么做事才能让人信服,各种情况各种突发状况下应该要怎么应对,在那里都能够学习到。这些都不是书本上能够教我的,这些也都是十分宝贵的东西。”谢东说的十分认真。
虽说这些东西,科考的时候不一定会考到,可是在往后的人生中却一定会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