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碗茅台渡赤水鲁敏
这好酒啊,在老百姓的小日子里,可助兴,可志喜;在英雄豪杰的峥嵘岁月里,则可嘉勇、可明志——下面一段故事呢,说的即是后者。
时间要追溯到1935年的3月16日,中国红军长征行军,走至茅台镇,按照毛泽东同志的计划,正欲三渡赤水。面对滔滔急流,作为指挥将领的周恩来和刘伯承,合作了这段“三碗茅台渡赤水”的豪情往事。
那是个晴朗的初春中午,红军在梅子坳、寒婆岭等地成功打败了国民党的地方武装,顺利挺进茅台镇,部队简单休整了一番,正准备三渡赤水河。时任红军总参谋长、军委纵队司令员的刘伯承向周恩来报告说:“周副主席,渡河便桥已经搭好,毛泽东和同志们已在小学校休息,现在先头部队正准备渡河,请问您还有什么指示?”
周恩来掏出怀表看看时间,又抬头望望当午耀眼的太阳,剑眉一扬,对刘伯承说:“对,差点忘了,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特别任务,旁人无法替代,需要你亲自来完成。”
“特别任务?”刘伯承暗中思忖起来:刚刚结束的鲁班场恶战,他带领部队成功甩掉尾随追来的滇军、黔军;渡赤水河的一应准备工作已各就各位;休整中的红军正用茅台酒按摩疗伤、促进体力恢复……还会有什么重要任务呢。但哪怕就是天大的任务,他刘伯承肯定决不后退。于是他响亮的回答:“下命令吧!保证完成!”
“这个命令不大好下啊!”周恩来好像有些为难似的,把眼光调转开去,
“请周副主席放心,我一定克服困难、保证百分百完成任务!”刘伯承表情凝重起来,为革命,可抛头颅、洒热血,还有什么任务不能完成?
“真的?”周恩来敲敲刘伯承的胸脯,神秘地一笑,然后侧身喊到:“魏国禄,你把刚才买的东西拿出来,我要交给伯承一个任务。”
魏国禄笑眯眯地得令而出,手里却捧着个富有当地风情的大竹筒,一股沁人心脾的酒香立刻在他们四际浮动。魏国禄对刘伯承挤挤眼:“到屋子里去完成任务吧,我去炒把黄豆来下酒。”
哈,原来是喝酒的任务!刘伯承有点喜出望外。他知道,周恩来一向对茅台酒情有独钟,到了这个大名鼎鼎的茅台镇,在紧张繁重的军务之余,他忙里偷闲,向红军战士们介绍茅台酒的悠远历史与独特妙处,同时,还不忘吩咐有关部门给镇上的几家茅台酒作坊贴了保护公告,禁止官兵擅入。
“你看,这么个任务,打算怎么完成?”周恩来晃晃竹筒,往大土碗里注入两股清流,那浓郁甘甜的酒香更逗得刘伯承舔起了嘴唇。
“你说咋喝就咋喝!”刘伯承的眼睛已经落在了碗里。这些日子,他带着队伍没日没夜、殚思竭虑,精神与体力一直高度紧张,还真需要一点好酒来调节一下。
“武松打虎三碗不过冈,我们呢,来个不喝三碗不渡河,怎么样?”周恩来风趣而认真地说。
“好。一言为定!”两只土碗抬了起来,清脆地一碰,酒花四溅。
两人相视一笑,一抬脖子,美酒入肠,更壮气势。魏国禄正好送来刚刚炒熟的黄豆,又顺手替他们满上了两碗酒。
“这也是蒋介石给红军的口福啊。”刘伯承第二碗酒下肚,脸色微红,也开起了玩笑。
“是啊。”周恩来嚼着黄豆。“蒋委员长以前是送枪送炮,现在又送来了茅台酒,这一笔账,真可以写入史书了,否则真对不起这么地道的酒香啊!”
就这样,周恩来和刘伯承在谈笑之间,就着最朴素的一把黄豆,连干三碗茅台,真有点“把酒识英难、豪情越赤水”的意蕴!正如曹操煮酒论英雄中所发的感慨:夫英难者,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周恩来和刘伯承,他们曾在最危急的遵议会议上坚定支持毛泽东;而此刻,在数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长征途中,他们又举盏唱和,以酒嘉勇,以酒明志,更显英姿焕发、斗志高昂,充满了革命者的乐观主义与百折不挠的必胜信念,从而最终迎来长征的光荣胜利。
——那三碗淳香的茅台酒,也是这段峥嵘历史的忠实见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