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河畔塔巍巍蒋元明
第一次到贵州,第一次到遵义,也是第一次见到赤水河。
赤水河流经茅台镇,河西岸的朱砂堡山上,矗立着一座高二十五米的塔,通体褚红,底座像木船,塔身是四根巨大的浪形柱依次错位重叠构成,上书“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塔”九个大字,熠熠生辉。
站在山顶,遥望对岸,是依山而建的茅台镇。一条河水在山谷里奔流,蜿蜓向北,这就是那条不同凡响的赤水河了!红军第三次渡赤水就在这里,河东渡口漂着一条小木船。当地人介绍,毛主席就是从这儿过河的。
赤水,全长不到一千里,凭实力在中国的江河中排不上名次,但它的名气却很响亮。“四渡赤水”,是毛泽东的大手笔,是中国革命最精彩的篇章!
七十年前,由于排斥毛泽东的指挥,中央红军未能打破敌人的第五次围剿,被迫战略大转移,但转到哪儿不知道,转到湘江,三四万红军将士的血染红了一江寒流。红军损失过半的惨重教训换来了毛泽东的发言权,他躺在担架上指出一条路:奇兵入贵州。打下遵义,在国民党二十五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小洋楼里举行的会议改变了航向。当我站在小楼二层的过道上,目睹那个只有二三十平米、一圈椅子围着一张长方桌的小客厅时,第一感觉是:历史在这里转弯!在这个小小客厅里曾进行过激烈的争论,最后作出的决定,其最核心内容就是把红军重新交给毛泽东指挥。从此,毛泽东走下担架,开始导演“四渡赤水”……
红军二渡赤水,杀了一个回马枪,攻克娄山关、重占遵义,消灭敌人两个师又八个团,一扫晦气,大长雄风。红军来不及庆祝,就兵分三路进入仁怀,在茅台三渡赤水。当时红军为什么要奔茅台而来,我们不清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最高统帅部成员、毛泽东的搭挡周恩来,留过洋,博学多才,又有海量,他知道中国茅台酒曾获过一九一五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所以当他听说有战士用茅台酒擦伤泡脚时不禁失声叫起来:糟蹋“圣人”啦!把酒喻为“圣人”,是东汉尚书侍郎徐邈的发明。据说曹操派人请他朝中议事,哪知他正喝得酩酊大醉,就对来人说,请回曹丞相,我正和圣人议事。一到茅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各派警卫员共花四块银元向酒厂老板买来两竹筒散装茅台酒,与红军将领开怀畅饮,也算是补了庆功酒吧,然后甩开大步,牵着敌人又转了两圈,最后跳出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扬长而去。
也许是在茅台喝了庆功酒,加深了周恩来的印象,当要隆重庆祝共和国成立第一周年,身为总理的周恩来要举行国庆招待会时,他想到了茅台,确定作为宴会酒。从此“国酒”就非茅台莫属。
毛泽东更是酒后别有一番滋味,过了二十二年他还想探个究竟。一次政治局会议休息时,他问两位仁怀籍的省部级领导,说你们都是共产党的大官,茅台酒就出产在你们仁怀茅台。是不是喝了茅台才能做大官啊?逗得二位和在场的人哈哈大笑。毛主席接着又问,茅台酒究竟是用什么神水做的呀?那么美,那么香!
回答出乎领袖的意外:主席,哪是什么神水,就是长征四渡赤水你走过的那条赤水河的水酿的。毛泽东哪能不记得那条改变他和红军命运的赤水河啊!他突然涌起诗人的浪漫情怀,说赤水河有那么多水,茅台酒何不搞它个一万吨?可以想象,当毛泽东再度端起茅台酒的时候,品出的滋味又当别样了。
赤水,就这么一条不起眼的河,它从云南的高山而来,经贵州、四川,汇入长江。然而,它特殊的红色印记和特别的神功,使其独立于群江众河。见到赤水河,我有一种满足感。
当围着纪念塔走一圈,最后要告别的时候,我们得知,毛主席当年一句类似“飞流直下三千尺”那样浪漫的“搞它一万吨”的戏言,竟然被茅台人经过四十多年的努力实现了。毛主席说这话时,茅台酒年产只有几百吨,年产一万吨,那简直就是个天文数字,可今天却变成了现实。
美酒多了,人民小康了,共和国五十五年了,可我们还记得当年的“四渡赤水”吗?当国庆;中秋、春节的时候,拜托茅台人,别忘了来这里祭奠红军英烈,而且一定要用最好的酒,五十年的,八十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