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舌耳的茅台邢庆杰
塞舌尔共和国是1976年6月29日宣布独立的非洲群岛国家,位于印度洋西南部,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中心地带,距非洲大陆约1600公里,是亚非两洲的交通要冲。塞舌耳虽然是一个仅有约8.5万人口的小国,却是个多民族国家,居民主要为班图人、克里奥尔人(欧洲人和非洲人混血)、印巴人后裔、华裔和法裔等。
塞舌耳的华裔,大多是在二十世纪初叶,从我国香港和毛里求斯等地移民来此的。初到塞舌尔时,他们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很多人以做苦力和小本生意为生。但吃苦耐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的侨胞虽然身处异地,身上依然流淌着中华儿女的优良血液,多年来,他们顽强地同命运做着不懈的抗争,很多人在数年之后成就了一番事业,从而使华裔成为塞舌耳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塞舌耳的首都维多利亚市拥有2.5万人,占全国人口的近三分之一,在市中心,有两家生意非常火爆的中餐馆,老板分别叫邓轩和邓俅,他们不但都来自广东顺德,还是叔侄关系。经过数年的辛苦打拼,两人各自经营的中餐馆不但在维多利亚,在整个塞舌耳也小有名气。维多利亚有很多华侨,侨胞们虽然远离祖国,但对祖国的热爱却矢志不移,他们来往密切,非常团结,经常三五成群地聚在邓氏叔侄的中餐馆饮酒,畅谈祖国、亲人,回忆自己的故乡。而酒桌上常喝的,就是我们的国酒茅台,借国酒寄托对祖国亲人深深的思念。
1979年10月,中国足球队访塞,侨胞们像对待亲人一样,把队员接到家中吃住。一位老华侨拿出多年珍藏的茅台酒款待住在他家里的队员,队员们感动万分,从茅台酒的香气中,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从而激发了顽强的斗志。
80多岁的李锦坤老先生是客家人,祖籍广东梅县。他年轻时抵塞,以做土肥皂起家,后来逐渐积累起较为丰厚的资本,开设了时尚电器、日用杂货等好几家店铺,并繁衍了一个大家族。1980年8月,时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的姬鹏飞同志访问塞舌尔,不但受到了塞舌耳政府首脑的盛情接待,还受到了广大华侨同胞的热烈欢迎。李锦坤先生的长子、时任塞舌耳华侨联合会主席的李炎麟先生从家里捧出两瓶茅台酒,盛情招待。席间大家高举酒杯,共祝祖国繁荣昌盛,场面十分热烈。1981年秋,李炎麟先生回国参加在广州举办的产品交易会,会餐时,因宾客来自五湖四海,为了照顾大家的饮食习惯,主办方准备了多种酒水,有白酒、红酒、黄酒、啤酒。很多人选择了饮用红酒,李炎麟先生让服务生端过了一杯茅台酒,他高高地举起酒杯,对在座的先生女士们说:“在塞舌尔,我们最爱喝的酒就是茅台,真正懂得茅台的,还是咱们华人。茅台酒是中国人的骄傲,任何洋酒都无法跟它相比。当我们喝起茅台,就想到家乡,想到祖国,想到炎黄子孙,爱国之情便油然而生。”他的一番话立即感动了大家,很多人都将杯中的酒换成了茅台,大家开怀畅饮茅台酒,情绪十分高涨。茅台酒拉近了客商们之间的距离,增进了他们的感情和友谊,使这次交易会的成交额创历年来最高。
返回塞舌耳时,李炎麟先生购买了十箱茅台酒,委托会议主办方代办了托运手续,用轮渡运抵塞舌耳。有人问他,怎么买这么多?李炎麟笑着说,临回国时,很多人特意嘱咐多带些茅台酒回去,如果不是路途遥远,还得多带一些呢。
飘洋过海的茅台,已经成为塞舌耳华侨酒桌上不可或缺的美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