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比原子弹还神秘劲道郭雪波 - 茅台故事365天 - 蒋子龙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茅台故事365天 >

“茅台”比原子弹还神秘劲道郭雪波

斜阳暖照,春风微吹,一九九七年五月的这一天下午,茅台镇格外宁静宜人。

几辆豪车开进茅台酒厂,从车上下来的是一批特殊的客人。各个西服革履,风度翩翩。他们可不是一般人物,是中国外交部派驻日内瓦、加拿大、土耳其、波兰、印度、法国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大使、参赞等五十多位外交官。从繁忙的外交事务中觅得闲遐,风尘仆仆地赶来参观闻名遐迩的茅台酒厂,三个小时下来,他们各个显得兴致勃勃,趣味浓厚。他们在国内外各种外交招待活动中,没少喝茅台,茅台也是他们招待贵宾的最好国酒,今天亲临产地参观这一誉满全球的好酒酿造过程,这真是个很有意义的事情。

制酒车间里弥漫着醉人的芬芳酒香,行车在徐徐运驶,鼓风机嗡嗡轰鸣,打糟机轻快工作,核桃木锨不断翻动,呈现出一派热气腾腾的劳动场面。听着茅台酒生产工艺的详细介绍,有位外交官这样询问:“茅台酒,在别的地方能生产出来吗?”

“这个,一点可能都没有。”时任茅台酒厂集团公司总经理兼总工程师、担任全国和国际白酒评委的季克良,微笑着回答。他接着介绍说,茅台酒生产有自己独特工艺,如一年一个周期、两次投料、三种香型等方面,是其它地方和酒厂以及香型酒所不具备,另外更重要的是,这里独特的气候、土壤、水质、风向风力、温度、植物群落等自然因素,为茅台提供了一个特殊的微生物群体环境,这一点在别的地方更是无法模拟。而发酿食品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微生物数量、品种的不同决定了发酵食品的风味不同。曾有个酒厂学茅台四十多年,甚至请茅台的酿酒师去指导生产,就是产不出茅台酒来。最后季总十分自信地说:“茅台这块地方,很多东西是别人运不走,学不来的。”

外交官们会心地微笑了。接着,他们参观茅台酒文化博物馆。

时任党委书记的邹开良向大家介绍说:“有人曾说,酿酒是西方学东方,东方学中国,中国学茅台。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西方酿酒最先是以果酒和饮料为主,酿造白酒是向东方学的,而东方白酒史上,自八十多年前茅台酒首次从西方捧回金奖之后,名声大震,大家都学茅台,解放后更是如此。日本国,就设了一个专门机构,来研究茅台酒的香气成分,这是他们想偷师学艺啊。”

外交官们又被说乐了。见多识广的他们接着提出了各种问题。

“微生物群,对茅台酒的作用有无标准测定?”

“风会不会把空中的微生物群刮走?”

“到底是哪些细菌在起作用?”

“贮存酒的地方有没有讲究?”

季克良微笑着一一回答。按他的说法,微生物群是个很复杂、很活跃的群体,茅台酒酿造过程中,已经测出有几百种微生物在里边起作用,到底是哪些细菌在起什么作用,他们正在下大力气进行分析研究。风是自然条件,一个地区的风力风向以及风的流动情况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微生物也是相对稳定。香型的区域性差别就是一个明显的旁证:黄河以北基本上产清香型酒,黄河和长江之间主要产浓香型酒,而长江以南以茅台酒为代表的酱香型最出名。长江以南又因各地条件的差异,从而使茅台酒只能在茅台这个地方才能生产。

“这么看来,茅台酒比原子弹还神秘呢!原子弹在任何地方都能研究和生产出来,嗬嗬嗬。难怪喝着那么劲道!”说这玩笑话的是吴健民,他是考察团团长、曾长期出使日内瓦的原外交部新闻发言人。

考察团副团长、驻文莱王国大使刘新生接过话茬,感叹说:“这次茅台乡之行,圆了自己一个梦,了却了一个夙愿,不虚此行啊!”

众外交官也都有同样的感受,大家从自己切身经历纷纷赞扬茅台酒在新中国外交史上功不可没,给祖国带来了很大荣誉。

大家的话题,不约而同转到爱喝茅台的乔冠华身上。据乔冠华夫人介绍,乔冠华经常说喝了茅台使人更聪明。外交官们笑言,不仅要多喝,还要多宣传,使茅台酒更多地占领世界市场,宣扬中华民族光辉的酒文化。

参观圆满结束,告别的时刻来临了。

吴健民团长欣然命笔,题词:国酒醇香,为国争光,开拓前进,再创辉煌。

另外,吴健民说的茅台比原子弹还神秘还劲道这句话,也成为佳话,至今还流传。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