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老总的疑问夏凡
仅仅一个疑问,一蹴而就引发的系列变革,犹如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使得一个产品的质量管理和包装骤然间突变,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变革。这样的“地震”,在今天看来,似乎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但是在科技和经济都尚不发达的建国初期,短时间内产生这样的巨变,可谓难于登天,而对该产品来说,更是具有跨时代意义。
让我们溯历史河流而上,来关注一下这场“地震”的前因后果吧!
“叮铃铃……”1954年年底的一天,贵州省委书记周林桌上那台保密专用直通中央的电话突然响了。周林顿时精神一凛,稍做调整猛地拿起话筒,屏住气息:“我是周林。”
“我找的就是你啊!”周林吃了一惊:是朱总司令!
“朱总有什么指示”周林紧张得屏住了呼吸,生怕漏掉了半个字。
“你最近喝没喝茅台酒啊?”
周林不知朱总司令葫芦里买的什么药,只得谨慎地回答:“报告朱总,喝过。”
“味道如何呀?”
周林一时语塞,顿了一下:“还可以。”
“光可以还不够啊”,朱总说,“我有这么个疑问,你听一听:打仗的时候咱们的茅台是军酒啊!军队夜行,淌河翻山饥寒交迫喝上一口,嘿!劲儿就来了!所以啊,这个茅台酒给前线后方的战士将官是打足气了的!是立了功的!现在新中国成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站起来了,茅台酒质量反倒下降了,包装也土气跟不上新形势,你们是不是也考虑一下我这个疑问啊,不要一成不变啊!整洋气点!让外国同胞看着顺眼些嘛!”
接着,针对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朱总特别指示:“不要片面强调茅台酒的政治性,非搞增产节约运动不可,重要的是质量!另外,是否考虑还是用传统工艺生产为好!”
挂断电话,一场蓄谋已“酒”的“地震“开始酝酿升级。
多年以后,周林都无法忘记朱总司令的一番话,这是继周总理后第二个国家领导人对茅台酒如此悉心关怀,令他此后一喝茅台便百感交集。
当时,作为贵州省省委书记的周林切身感受到了此次“地震”的震级较大震感明显。接下来的7年时间里,国家连续投资扩建茅台酒厂,1954年2月,酒厂按食品工业局通知要求,规定茅台酒必须储存三年以后才准许勾兑出厂。同年,茅台酒场筹建化验室,我外贸驻香港办事处负责人赴酒场研究茅台酒包装问题。1957年,茅台酒包装改换成功,“香港商报”,“香港华侨报”纷纷以“茅台新装,华贵优雅,春节宴会,甚受欢迎”为题,进行了报道。1958年,茅台酒出口商标“飞天牌”在上海举行了签定仪式。由香港办理注册,报国务院备案。
完成了初级整合,“地震”仍震威不减,紧接着,由贵州省轻工厅投资,在酒厂建立了中华瓶子厂。7年间,中国科学微生物所副所长方心芳、国家轻工部部长李烛尘先后到茅台酒厂视察。专家学者们对茅台酒的关注空前高涨。借助余震不断的攻势茅台酒厂的质量管理和包装进行了全面改进,茅台酒厂已初具规模和市场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