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的茅台荣荣 - 茅台故事365天 - 蒋子龙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茅台故事365天 >

平民的茅台荣荣

我是不爱喝酒的,只是遗传了父亲的好酒量。我的两个姐姐也是如此,但我的三个哥哥好酒爱酒却与父亲一样。因此,逢年过节,全家大聚时,爱酒的便千杯不醉,不爱酒的瞎凑个热闹,场面的热度往往比酒的度数要高。有时候我跟哥几个开玩笑,说你们那么爱喝会喝,直接喝食用酒精得了,茅台啊五粮液啊在你们肚子里更是浪费,要不直接上“枪毙烧”(以前一种特烈的、喝醉了像吃了枪仔儿一样的劣质酒,民间故有此名),相信你们也能扛得住。

笑话归笑话,喝酒的人,还是讲究酒的“进口”,条件好了,自然就喜欢喝那些好酒。而我们小时候,好酒的父亲却很少有这样的口福。

那时候父亲一天到晚在铁路线上跑来跑去,只有星期天才能回家。也许是工作太辛苦的关系吧,不知不觉的,他有了每天喝点酒的习惯。一般喝的是散装黄酒,偶尔也喝点五加皮或糟烧,这些都是比较便宜的酒,凭爸爸不高的工资收入,加上家里那么多张口等着他与工资更低的妈妈去养,这些酒也只能是他的选择。那时每到周日,我便会奉命在饭前提着一个酒瓶,穿过长弄堂,去马路边的供销社里打一种很便宜的散装黄酒,那酒味很淡,有时还带着点酸,估计按父亲的实际酒量,他应该可以喝上几斤的,但我一般是打一斤,有时候妈妈钱包里的“钱”况实在可怜,也有打上半斤的,打半斤时,因为怕父亲不过瘾,我总希望那个售货员,打酒的那个提子能满一些,动作慢一些,这样,打上来的酒给我的感觉也许就会多一些。但不管打多少,爸爸从不多话,一个人总会有滋有味地喝个底朝天。

那时候,家里经济主要靠父亲的收入支撑,所以,首先让父亲吃好喝好,成了一家人的默契。父亲来家时,家里会有一两个下酒菜,那些菜,我们兄弟姐妹一般是不去动筷子的。

那时家里也有过一瓶好酒,那就是茅台酒。这一瓶有着漂亮瓷瓶外观的酒,也许是外地朋友送的,也许是爱酒的父亲路过贵州时咬咬牙买的,放在我家的五斗橱里,仿佛流落民间的宫女。那时我们一家九口住在一条巷子底的两间平房里,每一间都有两三张床。家里的陈设自然很简单,即使想华丽,也无处摆放。但是突然有了这一瓶我至今不知道从何而来的茅台酒,它便成了平民家里的珍宝,仿佛只是用来供奉和摆设。有好几次我发现父亲呷一口酒,对着五斗橱里的那瓶名贵酒看上几眼,然后咕咚一口咽下去。仿佛把那酒看成了下酒菜。

还是出了意外,那是在茅台酒来家的几年之后,家里到了一位重要的客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我妈妈和我奶奶,为了客人来家吃的这一顿饭,几乎忙了一天。这是从来没有过的隆重。非常小的河虾去壳取仁,非常细的黄鳝汆熟后剔骨取肉,带鱼两面煎得金黄,一只老母鸡在铝锅里炖得烂香,黄鱼鲞烤肉的味道在巷子里传出很远……那时候我还小,真不知道这位长相平常,瘦猴似的客人,有什么特殊的。但是,这瓶几年没有动的茅台,还是像小心养大的的闺女,被献了出来。那真是香啊,我不知道,酒还能有那样的一种香。邻里几个同样好酒的男人,找借口跑了来站在边上不走,好客的父亲,便邀请他们一起入席,席间,我发现父亲只喝了一点点,他这是省酒待客啊。即使这样,酒还是很快被喝光了,兴致正浓的大人们,却还不肯放下杯子,我便又去打了两次酒,奶奶又在厨房里炒了两个菜。因为喝混酒易醉,所以,我还记得那次跑到店里打的是糟烧,一次打一斤。

但是第二天,我们家的五斗橱里又出现了一瓶茅台。我很奇怪,没见客人来时带了酒啊?细看半天,才发现还是原来的那瓶,只是被灌上了开水再小心地原封盖紧而已。我想,也许家里人已习惯拥有这样一件“珍宝”吧。

后来有几个同学来家做作业,其中一个知道一些酒知识的,惊奇地说:“你们家还有茅台?那酒可贵了!”我支吾了一会,说:“那有什么,我爸爸可爱喝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