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瓶茅台酒的逸闻纪富强 - 茅台故事365天 - 蒋子龙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茅台故事365天 >

半瓶茅台酒的逸闻纪富强

说起茅台酒,相信很多人心中,都有着馨香馥郁的回忆或故事。

或许,现在已很少有人知道,在我国70年代的英语教科书上有这么一句话:maotaiisnotheaded(喝茅台酒不上头)。想想吧,那时候的茅台人可没有现在那么强的广告意识,居然能用教科书来宣传国酒茅台。由此可见,茅台酒很早就已闻名遐迩。

这里讲的这个故事,有些年头了,是关于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和曾经叱咤风云的外交部长乔冠华乔老爷子,关于半瓶茅台酒的故事。

那是1972年的9月上旬,初秋的艳阳和湛蓝的天宇让人的心情格外爽朗,联合国大会开幕在即,全世界正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刚刚在1971年11月正式恢复合法席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过去一年的11月15日,以我国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为团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正式首次出席了第二十六届联合国会议,受到了极其热烈的欢迎。在大会主席马利克致欢迎词后,先后有57个国家的代表致词欢迎中国代表团。之后,乔冠华在经久不息的掌声和欢呼声中,登上联合国大会讲台,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对坚持原则,坚持正义,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进行不懈努力的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个提案国,对支持这一提案的许多友好国家,表示衷心感谢,并且全面阐述了中国政府在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的原则立场。我国在联合国和安理会的合法席位的恢复,标志着当时超级大国敌视、孤立和封锁新中国政策的破产,更是我国在外交战线上取得的一个重大胜利。

因此,在即将到来的第二十七届联合国大会前夕,国人照例对以乔冠华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寄予厚望,日理万机的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更是多次对代表团的发言进行字斟句酌地审核把关。临行前的这个秋高气爽的下午,周总理决定再次抽出半天时间,同代表团成员坐在一起对乔冠华团长的发言稿进行最后一次审核。

因为此前该发言稿的基本精神和重要论点已经审定,这一次周总理和代表团成员要做的主要是对发言稿中某些提法的轻重和语气的张弛缓急再作一些推敲和微调。

审稿时,周总理特意提出来要采取逐段朗读、逐段通过的方式,因为这样容易更好地聚集大家的注意力,集思广益地把工作做好。而在审稿的过程中,周总理每提出一条意见,都仔细说明理由,阐述自己的观点,讲话时引经据典、论证充分,更不时询问在场每一个人的意见,问大家是否同意。

会议室里始终洋溢着亲切温馨而又民主热烈的氛围,总理就这样再一次让大家切身感受到了他的平等、诚恳、真挚和亲切,等发言稿根据总理和大家的意见修改后,大家再次通读稿件,虽然修改不大,但是果然发觉与先前的感受不同,哪怕是改动的每一个字或标点,都让人看起来是那么妥帖和精当。不知不觉,等发言稿最终审核完成时,窗外的秋阳已经悄悄隐匿于西山背后,天边尽是五彩绚丽的晚霞了。

周总理用手轻轻按了按自己的睛明穴,然后站起来笑着对大家说:“‘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你们瞧,我们不知不觉也推敲到黄昏时分了。同志们辛苦了,今晚都不要走,就在我这里吃顿饭,也算是为乔老爷饯行!”

原本大家看到总理已经很疲惫了,不忍心再打扰。但是总理这晚的兴致很高,把大家的情绪也调动起来。于是大家都欢欣异常地留了下来,毕竟与敬爱的周总理一起吃饭、讨教和学习、交流的机会并不多,何况这还是在总理的私人地方。这一晚,饭桌上上了不少好菜,但大都是比较清淡的,正合大家的胃口。

正在大家吃得津津有味的时候,一位代表团的女同志受温馨的气氛所感染,站起来有些调皮地说:“总理,您不觉得咱们这里缺少点什么吗?”总理笑容可掬地问道:“哦?你说缺点什么呢?”女同志脸色蒙了一层微微的羞红答道:“您不是说要给乔老爷饯行嘛,可没有酒怎么饯行呀?”总理听完这句话后,发出一阵爽朗的哈哈大笑,并连连点着头说:“你提得对,好吧,接受你的意见。”说完,周总理就叫来服务员交待,说在他的书柜里还有大半瓶茅台酒,刚好够在座的一人一杯。

总理为什么别的酒不拿,却一定要指名点姓地要服务员拿自己书柜里的半瓶茅台酒呢?这里边的缘由当然不难分析,一是因为茅台酒是闻名遐迩的中国国酒,唐代大诗人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留有千古名句:“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要和最要好的朋友暂时分别了,而且乔老爷这一去就是千里之外的外国,走得那么远,当然要喝一杯,喝酒当然要喝代表自己祖国悠久文化和历史传统的名酒茅台;二是乔冠华乔老爷子这人年轻时就意气风发、才学渊博、笔走龙蛇、快意恩仇,不但善饮,而且常常喜欢一边喝酒,一边作文,常常是酒至半酣,这边锦绣华章也已一挥而就,大概古今文人都有这样的嗜好,正所谓:“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好酒之于出色的文人,永远如充满诱惑的尤物,是一个永远无法绕开的情节。况且,这乔老爷喝酒更是和周总理一样,天底下最爱喝的就是茅台!

所以,周总理叫人上茅台酒,不但正符合了当晚酒宴的主题——为乔老爷参加联合国大会饯行,同时又恰恰是投乔老爷之所爱。一举双得。

然而不熟悉内情的读者或许还有疑问:那么多人一起吃饭喝酒,茅台酒纵使再好喝,仅仅半瓶就够了?人能尽兴吗?难倒茅台酒独有神秘配方,叫人一闻就醉?更或者总理家的茅台酒是特制的,每人也就一小杯的量?

其实,这里面还有个不得不交代的典故。

原来,乔冠华乔老爷爱喝茅台酒是出了名的。但他也因为喝茅台而“惹过事”,领受过惨痛的教训,受到过周总理严厉批评。

那是1969年3月的一天,国家礼宾司操办在国际俱乐部宴请阿尔巴尼亚大使和使馆人员。我国外交部领导姬鹏飞、乔冠华等为首出席宴会。那时候正是中阿友好的“蜜月”时期,宴会上自然觥筹交错,而且端出了国酒茅台款待贵宾,馨香馥郁的茅台酒一杯接一杯地喝下去,气氛十分热烈友好。当时阿尔巴尼亚使馆的二号人物——公使阿果力,来华任职仅仅几个月时间,在宴会上表现尤其活跃。他曾任阿尔巴尼亚最高领导人恩维尔·霍查的秘书,来华后颇受中方重视。宴会中,姬、乔二位领导频频举杯,祝“中阿友谊万古长青”,而阿尔巴尼亚大使罗博、公使阿果力等人也频频干杯回应,表示中阿一定要“团结在一起,战斗在一起,胜利在一起”。宴会一直持续了3个多小时,大家尽兴而归。

然而,喝酒过量的阿果力始终坚持自己驾车回使馆。当他开车由国际俱乐部出来北行右转上长安街向东行使时。在驶过当时的东单和方巾巷路口后,他右向强行超车,撞上了正骑车向东行使的工人,致使工人金某某当场死亡。

周总理得到报告后,非常生气,严厉批评姬、乔与客人喝酒过量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非但让他们作出检讨,并且指示死者家属的抚恤金由外交部承担。

正是这件事发生后,外交部迅速做出了反省,要求饮酒必须有度,严禁过量,对外宴请饮酒一律不得超过本人酒量的1/3。特别是驾车人,如果喝了酒,决不能再碰方向盘。从此成为铁的纪律。

这样一来,可亲可爱的周总理虽然只字未提旧事,但其实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是心照不宣的。在他们心里,尊敬周总理就像尊敬国酒茅台,即:可亲近,但不可失礼;可尊爱,但不可亵渎。要时刻保有谦谦君子之风,才配做周总理的下属,才配喝国酒茅台。

服务员去去就回,很快将总理书柜里的那大半瓶茅台端了上来。由于事先服务员打开了茅台酒的瓶盖,她还未走到桌前,屋子里已经充满浓郁的芳香了。

由于总理的兴致很高,为活跃气氛,他还破例为大家讲述了关于茅台酒——“怒掷酒瓶震国威”的故事。

其实总理讲述的这个故事,很多人都听过了。但他们在总理讲故事时都听得格外认真。因为大家都知道,总理并不是单单讲述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中还有着丰富的蕴含。那就是:我们国家正处于发展阶段,很多方面甚至还相当落后,要想得到世界的承认和尊重,就必须要有茅台酒这样的拳头产品!就必须要有为祖国扬威的举措和成果!大家此去联合国,身上肩负着全中国的信任和嘱托,决不能因为自己出现不应该的失误而有丝毫闪失!

于是,大家纷纷郑重地举起泛着琥珀光色的酒杯,在一声声“一帆风顺”、“一路平安”的祝福中,喝完了这半瓶茅台酒,留下了一段永远难忘的回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