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益州,看似天下一域,对于天下十三州而言,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入夏,金陵城出了大事。
远在英德郡当指挥使的赵自然是得了消息。而这大消息,却是一连来了两波。当赵知晓实情时,方是为大势而头疼。
行军帐内,赵招集了心腹,议事。
此议,自然就是议了金陵城的局势。
“大家说说,咱们应当如何行事。”赵是一杆子属下的主心骨,他自然不会先开口。而是等下面人说完了,再来个一锤定音的。
“金陵城的局势,不妙啊。”
已经到赵手下做事,当了副佐史的赵菩是叹一声道。
“佐史大人说得是,这唐王突然病危,益州又出兵荆州,气势凶凶而来。实非吉兆。”
“……”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无不是表明了,对大势的不太看好。
依着赵的看法,这等局势,也不是好事。
他爹已经来了信,说是有了确切的消息,唐王怕是难过这一关,这怕是要新主上位。这新主自然就是世子爷。可偏偏世子爷这要上位时,益州又出兵来犯。
到时候,若是益州讨不了好,这算得新主立威了,一切许能平安。
可万一……
那等时候,就怕是变局将起啊。
作为唐王势力下的一员,赵自然是不想大势变化的如此危矣。毕竟,赵可是靠着唐王这块金字招牌吃饭的。
以赵家的小小势力,在这等诸候乱起的时代,实在是过于渺小了。
奈何,势不如人,这不就得在乱世中沉浮嘛。
至六月,金陵城的消息,确切的传来了。
老唐王已逝,世子爷刘平安登位,坐上了新的唐王宝座。
而荆州那边,自然是这位新任唐王,领兵前去抗敌。
知道这等消息后,赵是大吃一惊,当即是暗中回了封县城一回。
父子再见,自然是免不了谈了新的行势。
书房之中,那油灯已经是燃了许久,父子二人都未曾开口。相对静坐良久后,赵才道:“前面局势尚未明,儿子手握一厢兵马,只得待行事明朗。不曾想……”
“倒是唐王登位后,出兵之时,也是未曾招儿子前去听用。怕是咱们这样的地方之人,唐王心中是忌惮的。”
赵讲完这些话后,是望着他爹赵子殷,问道:“爹,你看这回荆州一战,唐王胜算几何?”
“……”赵子殷摇头,回道:“看不透。”
“静观其变吧。”
赵子殷最后,对儿子如此说道:“大人物总归需要小人物靠拢的。咱们赵家不能赌,也赌不起。不如,等着赢家通吃时,咱们作附尾之事便罢。”
赵听后,却道:“若如此,怕唐王一旦赢了此战,咱们家讨不了好。”
“那你想怎么办?”
赵子殷对长子问道。
“儿子想写一封请战信,呈于唐王案上。”
赵很明白的讲明了,他的想法。
赵子殷望长子一眼,良久后,回道:“既然你有大决心,那便去做吧。”
对于长子的意思,赵子殷倒底是不支持,也不反对。
一个家族,想要长久的生存下去,除了鹰派,有赌性求奋进外,也是需要鸽派,保守一二的。毕竟,刚与柔,没有真正的高下,不过是势矣,时矣。
赵得了他爹的话,当天,只在家歇了一晚,与妻子宋微娘是温存了一晚。然后,次日就是回了军营。
这上禀唐王刘平安的请战书,自然是需要他自己理个意思,然后,再让赵菩帮忙润润色。然后,再是由自己亲笔誊抄一遍,快马加鞭的送到了唐王的跟前。
对于赵的这等表决心,刘平安这位新任唐王收到了请战书后,两个字,“满意”。
要说,这少主继位嘛,下面的老臣,不说以老卖老,那免不了是给新主挑刺儿,是决计少不了的。特别是益州兵马来袭,刘平安这位新唐王的日子,那并不是好过啊。
只不过,刘平安也是一个有大决心的人。
这一位新的南方藩镇之主,那是不顾整个王庭内外的的反对声,一心孤行的准备领兵新征。说白了,这位唐王殿下那就是准备跟益州打一仗,用胜利来压制他父王留下来的老臣们的以老卖老啊。
对于每一位新上任的一方势力首领而言,唐王刘平安要经历的,自然是免不了新老交替时的必然情形。
“给英德郡的赵发去旨意。道本王准了他的请战。”
对身边的伴当,唐王刘平安是直接发了话。
相比起老臣,唐王刘平安更相信他一手提拔的少壮派。这中间,牵扯到了一个资历问题。
毕竟,那些老臣嘛,有资历跟唐王刘平安叫板。
而少壮派,又不一样了。这些新人,地位比起老臣,那是低微许多的。这不,就给了唐王刘平安的操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