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风雨吟啸且徐行 - 歌沉碧玉 - 白眉煮酒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歌沉碧玉 >

第十四章 风雨吟啸且徐行

四月的禹州本应是青青麦苗接连似海,春雨如油滋润田埂的景象。然而出了云州,刚入禹州的云岗,土地风吹尘扬,秧苗奄奄一息,河床水位下降,种种都是干旱的迹象。闻静思四人沿着官道直奔建昌府,途中经过十一个城镇,无一幸免。建昌以北更是土地深裂一丈有余,井水枯竭,洗衣做饭都成了难题。原定于四月初十到州府,因闻静思沿途入住民宅,询问当地旱情,勘察地势山脉,走走停停,进入建昌已是四月二十日的傍晚。

一行四人寻了个干净的小客栈入住,闻静思与明珠一间,家仆吴三吴四共一间。四人随意用过晚饭,闻静思请店伴烧水沐洗。店伴看着丰厚的宿资,将满脸的不情愿换做恭维,走去后厨传话。闻静思知道这时候的水比黄金还珍贵,因而这近二十日的行程,只在偏远的干净河滩中沐洗,饮马,储水,如非困难,绝不求助百姓。当店伴来知会他澡房已备好热水,闻静思才算在这段日子里,第一次从头到脚清洗干净。只是这次洗过,不知下一次要到什么时候。

建昌虽是州府,比之京城要差得远。太阳一落,街上店铺都早早上了门板,不到亥时,阁楼的居室也都陆续熄了灯火。客栈的厢房住着四方来客,习性不同,倒比别处热闹些。闻静思坐在桌前就着灯火细看羊皮地图,明珠在他对床闭目打坐,待他写完了近日见闻,明珠也缓缓收了功。两人四目相对,闻静思轻声道:“我听店伴的口音,应该是本地人,有些事情我想问问他。”

明珠对他四处体察民情已习以为常,点头道:“我陪你下去。”

客栈早已上了门板,前堂只留了一个店伴躺在条凳拼成的床板上,点着一盏油灯守夜。他见两人从楼上下来,连忙起身问道:“客官要点宵夜?”

闻静思来到他身前坐下,摇头道:“我不要宵夜,只想向你打听些事。”

那店伴满脸怪异地坐回床板,迟疑道:“客官请说。”

闻静思淡淡一笑,目光落在他的手掌上。用晚饭的时候他就发觉此人手掌的厚茧不似一个普通的城里人,掌心经农具的磨砺,粗糙厚实,脸手更是庄稼人一般的黝黑。这样一个人,定然比城里人经受过更多的苦难与劳作,更深的体会雨雪风霜对庄稼的影响,想到此处,不由更加用心起来:“小哥,我自殷州来,一路见旱情严重。庄稼旱死在田里,溪流井水枯竭,百姓要去远处取水饮用,凭往年的存粮度日。各衙门的大人知道不知道这些事情,有没有管过?”

店伴接待四方来宾,早已练就火眼金睛,上下打量了闻静思片刻,见他皮肤白皙,鬓角指甲修整的干净利落,衣着虽普通,气质却不像出自小门小户人家,满心疑惑地问:“客官是朝廷的人?”

闻静思不料他如此警觉,与明珠相视一笑,缓缓道:“我不是朝廷的人,小哥不必担忧,我只是想知道禹州如何应付旱情。”

店伴见他看过来的双目温和坦荡,毫无掩饰,便信了他的话,轻叹一声道:“禹州易旱,天底下都知道的事情,官老爷们怎么可能不知道。知州江大人还算是个正直的好官,每年都叫百姓存粮,应付旱时所需,朝廷派来官员分发物资,他也是带头第一人。不过,有粮无水,谁也吃不下,关键还在于水源。你们从殷州来,一定经过望京,离城三里远有个山,种满了竹子。上次大旱,朝里派了个姓宗的钦差,见山里水源丰富,叫人砍了所有的竹子,凿空竹心连在一起充当管道,将水源引至城中。虽然解了一时之难,但几年后,那山没了竹子,日晒雨淋成了荒山,土壤存不了水,水源渐渐就干涸了。江大人知道这件事后,十分恼火,又不敢上书得罪,听说那位钦差在京城是个了不得的大人物。”说到此处,看了眼闻静思,见他面无表情,才继续说下去:“相邻的知县被江大人带着也是个好官,再北些就不行了。灾荒不断,朝廷不想管,知县也没心理,没活路的人就逃奔到临州,还能讨口饭吃,年老病残的,就只能等死了。”

闻静思微微垂着头沉默下来,明珠和店伴都看着他。过了许久,才听他自言自语道:“水这一物,真是万物之根源。”又朝店伴问到:“江大人就没想过抗旱一劳永逸的办法么?”

店伴叹道:“这是天灾又不是人祸,谁能逆了天意?建昌和靠湘子江近的城镇还能取用江水勉强供人吃喝,农田和家畜就兼顾不了了。禹州靠北,一年只能种植一季稻谷,遇到旱年就没什么收成。那些离得远的城镇别说灌溉农田,等五月最旱的时候,井水都会干枯,取水还要翻山越岭走上几十里路,一天下来,才装半缸的水,真是苦不堪言。不过,我听说昌南前几年大旱的时候,给河神献过童男童女,不出半个月就下了暴雨。也不知是不是禹州得罪了天神,隔个三五载就来降罪。”

闻静思骤然一惊,斥道:“给河神献童男童女?怎么会有这样荒谬的事。”

店伴无奈地道:“客官,你来自殷州,那里物产丰美,自然不会有这些巫神鬼怪之事。可昌南不同,接连几日吃不上一口水,别说献童男童女,就是自家爹娘能搏老天欢喜,也敢献了出去。”

闻静思从未听过这样的事,听得是目瞪口呆。店伴见他怔怔地坐着,心中直笑他涉世太浅,又见他身旁的同伴面无表情,倒是摸不准心思。闻静思从震惊中回过神,又道:“昌南的县令就不管不顾了么?”

店伴摇头道:“那些巫觋口舌伶俐,百姓又渴求降雨,自然什么方法都愿意试上一试。县令要是出面阻止,别说落下骂名,村民聚众暴乱都有可能,他小小县令还要不要脑袋了?”

比起村民动乱,朝廷降罪削官,听任巫觋向虚无的河神敬献幼童自是更为安稳的做法。闻静思又哪里想不到这个,于是又道:“我曾在地方志上看过前朝的禹州,虽有旱灾,也不过二三十年一遇,绝无这般紧密啊。”

店伴思索片刻道:“我小的时候在村子里听曾祖父说过,他们那一辈以前就算少雨,最多只干两个月,到了四月五月就会下雨,也不要朝廷救济。我娶媳妇的那一年,直到七月份才见雨水。”忽然,店伴蹙紧了眉,迟疑地看向闻静思道:“客官,你说会不会等到我孙儿娶媳妇,禹州就不下雨了?”

闻静思苦笑道:“找到症结所在,必定会慢慢恢复原样的。”话虽如此,他心中对如何恢复却没个底,默默坐了片刻,向店伴道谢告辞,和明珠回了客房。

明珠跟随他已久,明里暗里观察了许多年,对他喜怒哀乐的细微变化抓得极准。此时见他眉目虽舒展,眸中郁色深沉,回到房中手握地图怔忡而立。有心开导几句,便走到他身前,刚要张口,不料闻静思目光一聚,淡淡地道:“明珠,我们一路走来,经过的那些城镇村甸,你有没有觉得和云州的村镇,有些不一样?”

明珠身为影卫,观察能力极为出色,略略回想片刻便道:“是有些不一样,云州的村镇处处见茶树果树,绿荫遍地。而此处见得不多,甚至官道两旁,都十分荒凉,这或许是干旱之故。”

闻静思摇了摇头,轻声道:“我总觉得不是这个原由。”沉思片刻又道:“明日我们去城郊看看,今日早些睡吧。”

明珠应声道好。两人先后洗漱,熄去灯火,各自躺下。窗外隐约有夏蝉鸣叫,月光钻缝而来,照得地板一片银光。闻静思就在这陌生之地渐渐睡去,一夜无梦。

次日一早,四人用过早饭。闻静思命吴三郎前去昌南查证巫觋献童之事,又交代吴四郎打听其它城县此类情况。遣走两人后,便和明珠骑上马匹,直向城郊。

建昌虽是州府,实在不算大,仅有二万二千余户。北去百里是邙山山脉,冬日阻隔了不少寒气。邙山盛产铁矿石,质美品高,燕国近半数军械都造于邙山脚下的军械造局。闻静思出了北城门,目及之处,尽是黄土飞沙,青草枯黄零星,低矮的灌木三三两两的长在官道上,孤单又萧索。

两人骑马沿着官道一路慢跑,行了十里远,在路边的小茶铺停了下来。铺子里只有四张小方桌,已坐了三个人,一老两少,低头喝水说话,外面拴了三匹马,想必也是刚出城的商旅。闻静思刚下了马,铺里便走出位发鬓花白佝偻着背的老头儿,边道“客官请进”,边要上来牵马。闻静思连忙把缰绳甩给明珠,扶着他往里走。“老人家,我们喝杯茶就走。”

老头儿点点头,将闻静思迎进铺子,哑着嗓子朝铺子里唤道:“花儿,给客官倒两杯茶来。”里面传来女子脆生生的应答。

闻静思在那一老二少的对桌坐下,此时明珠拴稳了马,坐到他身边,待粗布女子端来茶水后,低声在闻静思耳畔道:“那桌的老人不是普通百姓。”

闻静思看了明珠一眼,不发一语,将目光落在桌角的刀痕上,端了杯子就喝。那茶水极粗劣,腥中带涩,不仅不如客栈,连沿途村落农家的茶水都不如。明珠做影卫,吃惯苦头,乍一入口,也有些不适应。闻静思锦衣玉食长大,几乎张口要吐,忽然听见老头儿沙哑的嗓子在问邻桌要不要添点馒头,不由眉头紧蹙,硬是吞咽入腹,但也不肯再喝第二口了。

明珠看了看一望无际的官道。“公子还要走下去么?”

闻静思叹道:“不走了,地上都是沙土,林子少的很,恐怕到邙山脚下也都是这样。”说罢,扬声唤道:“老人家,你这水从哪里担来?”

老头儿以为他要怪罪,忙佝偻着背走到桌前道:“客官,茶水苦口,您担待了。”

闻静思笑道:“老人家,这水我喝着不像井水,哪里取来的?”

老头儿看着他不像生气的样子,放下一半心道:“这水是我儿子赶车从江边取来,澄了两天泥沙,取上层清水烧的。”

闻静思心道难怪这般难以下咽,口中却道:“老人家,江边一个来回要八十余里,你们平时也这样喝水么?为何不去邙山取泉水?”

老头儿长叹了一声,坐在闻静思另一边,沉声道:“平时我们喝城里的井水,这几个月旱得井水也干了,只好用江水。邙山虽然有山泉,一来朝廷下令,只准军械造局才能使用,二来去邙山路途近百里,实在太远了。客官不是本地人吧,这个时候来禹州,可是要吃不少苦啊。”

闻静思感慨道:“老人家,我最多不过停留几个月,可这里刮起大风来不见天日,树木水源又稀少,城里的百姓才是吃苦了。”

老头儿听得满面诧异,奇怪道:“禹州易旱天下都知道,可建昌好久不刮大风了,客官如何知道这里风沙大啊。”

闻静思道:“我摸过这里的土质,沙石甚多,土壤贫瘠。树干的表皮,城墙与民居外墙都有风沙磨蚀的痕迹,因而断定这里一定饱受黑风的侵扰。”

老头儿恍然大悟,叹息不语。闻静思又道:“老人家,建昌城外一直以来都是荒土么?书上曾有邙山脚下白榆、白杨、云杉延绵百里的记载,为何今日全然不见?”

老头儿歪头思索片刻,缓缓道:“你这样一说,我倒是记起小时候曾祖带我去安泰走亲戚,走得就是眼前这条官道。那时还能看见一些林子,打上几只鸟,等我从父亲手中接下了这茶铺,林子就没剩多少了。”

闻静思眉头紧蹙,正要再问。这时,邻桌那一位老人开口道:“禹州开采铁矿石冶炼纯铁,邙山军械造局制造盔甲兵器,都要用火,因而就地取材,砍伐森林烧成炭去用了。”

闻静思一愣,抬头去看。那老人端正地坐在随从之中,一身素色罗衣,面盘方正红润,浓眉重须,黑白参半的头发整齐地束在儒士方巾里,看上去四十早过五十未及。见自己打量,也无不悦,笑呵呵地任由人看。闻静思舒展眉头,淡淡一笑,拱手致谢:“再问先生一事,建昌以北如此,为何以南的树木也十分稀少?”

那老人略露惊讶之色道:“年轻人从哪里来?”

闻静思道:“晚辈从殷州来。”

老人摸了摸胡须,朗声道:“禹州土地一贯贫瘠,又处北方,一年只种一季的谷物。原本每年冬天,农夫都要在田里焚烧秸秆禾稻来滋养田地,后来养家畜的农户越来越多,大家都要把这些留下来给牲口过冬,加上冬日取暖充作柴薪,田里只能焚烧树木,长久只烧不种,树木自然越来越稀少。这是其一,其二是许多村镇的田地因为旱灾越来越贫瘠,不得不另外开山造田,原来的耕地荒废了,新的土地又砍去了树木。几十年上百年延续下来,就变成了今天的模样。”

闻静思静静地听他分析缘故,脑中幼时在故里看见的情形一一浮现出来,半晌才道:“果然如此,我一直觉得奇怪,前朝禹州的地方志无一不是说禹州林木荟萃,即便大旱也不过一季。我这一路走来,竟是满目荒凉,林木稀少,百姓过度砍伐树木,才造成了今日的水土流失,土地生沙。”

老人家频频点头,目光带着赞许之色道:“分析得半点不差,真是后生可畏。”

闻静思勉强弯了弯嘴角,叹道:“前因后果不过几句话就能说清,可要恢复往昔的禹州,不知要花几代人心血。”低下头默默坐了片刻,从腰间钱袋内取出一小串钱捏在手中,又看了看杯中水,抬手端起,一饮而尽。他将钱放在桌上,转身来到马匹旁,解下了缰绳,与明珠翻身上马,朝两位老人拱手作别,一夹马腹,奔回建昌。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