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权御之殇:关平归藩
蜀汉经关平、姜维等名臣苦心经营,渐有气象,历经汉昭烈帝刘备、汉孝怀帝刘禅,国势渐进。数十年风云变幻,蜀汉又历新主刘璿,天下局势愈发波谲云诡。
关平,这位英勇的将军乃是关羽的儿子。他自幼跟随父亲四处征战,凭借自己的智谋和勇气赢得了无数战役的胜利,威名早已传遍天下。他的每一次战斗都充满了激情与决心,让敌人闻风丧胆。他的名字已经成为了胜利的代名词,让人不禁对他心生敬意。
在关家三子的南征北战下,蜀汉几乎快要统一华夏。他们的战绩辉煌,所到之处皆为蜀汉之地,百姓们纷纷称赞他们为国家带来了和平与繁荣。他们的努力使得蜀汉的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富足,社会秩序井然。
如今,蜀汉新皇刘璿即位,关平因其卓越的战功而备受朝廷重用,在朝中的威望也日益提升。关平灭亡东吴后,被任命为重要的军事将领,负责镇守原东吴领地,俨然是一个国中之国的诸侯。开府仪同三司,关平在建业(今南京)建立幕府。
关平凭借功勋,成为了季汉朝廷中的核心人物之一。
然而,就在这表面上繁荣昌盛、歌舞升平的蜀汉朝堂背后,却潜藏着一股汹涌澎湃的暗流——猜忌。一些嫉妒关平功绩的人开始在暗中策划阴谋,试图削弱他在朝中的影响力。他们利用各种手段制造谣言,诋毁关平的声誉,企图将他从权力中心排挤出去。
皇帝刘璿,对关平心怀不满。想早晚将关平铲除。
一日,关平入宫面圣。在那雕梁画栋却又透着几分森冷的宫殿之中,关平见到了刘璿。
“关将军,此次前来,所为何事?”刘璿坐在龙椅上,看似温和的目光中却隐藏着深深的忌惮。
关平抱拳施礼,沉声道:“陛下,臣此次前来,是为了边境之事。近日来,敌军屡屡犯境,扰我百姓,臣恳请陛下增派兵力,以保我边境安宁。”
刘璿微微皱眉,沉默片刻后说道:“关将军,朕也知晓边境之事重要,但如今国内局势不稳,各处都需要兵力镇守。朕会考虑你的建议,但在此之前,还需从长计议。”
关平心中一紧,他知道皇帝这是在推脱,但他并未表露出来,只是继续说道:“陛下,边境之事刻不容缓,若不及时增兵,恐敌军会得寸进尺,到时后果不堪设想。”
刘璿看着关平,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不悦,“关将军,朕明白你的担忧,但朕也有自己的考量。你先退下吧,朕会再与大臣们商议此事。”
关平无奈,只得行礼告退。在离开宫殿的那一刻,他心中暗暗叹息,他知道自己就像那锋芒毕露却不知收敛的宝剑,已然成为了皇帝心中的刺。而这根刺,若不拔除,恐怕日后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麻烦。
回府之后,关平久久不能释怀。他深知功高震主的危险,如今在这长安城中,每一步都如履薄冰。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心中的不安愈发强烈,他感觉到周围的空气都仿佛变得稀薄起来,那是一种无形的压力,紧紧地缠绕着他。
伴君如伴虎,这是自古以来不变的真理。身处宫廷之中,每一步都需要小心翼翼,稍有不慎便会惹来杀身之祸。关平深知其中的危险性,经过深思熟虑后,他终于下定决心,离开这个充满危机的地方。
为了顺利脱身,关平想出了一个巧妙的计划。他佯装生病,故意让自己看起来病得很重,并对外宣称患上了恶疾。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入了宫中,引起了皇帝刘璿的注意。
刘璿听到这个消息后,心中暗喜,但表面上还是装作很关心的样子,立刻派遣了御医前来诊治。实际上,这些御医只是被派来探查虚实的工具罢了。
面对御医们的询问和检查,关平展现出了卓越的演技。他将病人的姿态演绎得淋漓尽致,让御医们深信不疑他真的生病了。最终,御医们向刘璿禀报说关平确实身患重病,需要静心调养一段时间才能康复。
看到关平成功地骗过了所有人,他知道自己的计划已经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接下来,就是要找个合适的理由离开这里了。于是,他向刘璿提出请求,希望能够回到建业养病。
刘璿听了之后,脸上露出一丝惋惜之色,言辞恳切地表示不舍。然而,关平却从他的眼神中察觉到了冷漠与绝情,那种感觉如同冰冷的刀锋划过他的心脏。但他并没有表露出来,而是继续维持着虚弱的模样,表示自己非常感谢皇上的关心,但病情实在严重,只有回到家乡才能得到更好的治疗。
“陛下,臣病体沉重,恐在长安耽搁久了,有负圣恩,还望陛下准许臣回建业。”关平拜倒在地,语气虚弱却坚定。
刘璿嘴角微微上扬,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光芒,“关将军,朕实不愿将军离去,只是将军身体要紧。只是,将军走后,朝中事务繁多,朕想留下将军次子关超,也好为将军分担一二,将军意下如何?”
关平心中一凛,他知道这是刘璿的计谋,名义上是让关超辅政,当太子太保,实则是将其扣为人质。可他如今形势危急,无法拒绝。他抬起头,看着刘璿,“陛下圣明,臣遵旨。”
最终,皇帝刘璿同意了关平的请求,让他离开了长安。关平带着一颗破碎的心踏上了回家的路,心中对宫廷的险恶有了更深的认识。而这场惊心动魄的较量,也成为了他人生中一段难以磨灭的记忆。
离别的那一日,天空阴霾密布,似乎也在为这一场分离而悲戚。关平看着年轻的关超,心中满是不舍与愧疚。“超儿,为父走后,你定要小心行事,切不可鲁莽。”关超眼中含泪,点头应是。
随后,关平带着亲信桓温、刘裕等诸将,以及亲属张苞、关兴等太守,踏上了归程。一路上,马蹄声碎,扬起阵阵尘土。关平回首望着渐行渐远的长安,心中五味杂陈。他不知道,这一去,将会是怎样的命运在等待着他和他的家族,也不知道这蜀汉的江山,在这暗流涌动之下,又将何去何从……
随着关平一行离长安越来越远,桓温驱马靠近关平,“将军,陛下此举实在是让人心寒,我们此去,当早做打算。”关平微微皱眉,“如今局势复杂,不可轻举妄动,先回建业再从长计议。”众人点头,继续赶路。
而在长安城中,刘璿站在高台之上,望着关平离去的方向,冷冷一笑,“关平,你走了也好,这长安城,终究是朕的天下。”旁边的宦官谄媚地说道:“陛下圣明,关平一去,朝堂再无掣肘之人。”刘璿没有回应,只是眼神愈发深邃,仿佛在谋划着更大的棋局。
关平一行晓行夜宿,终于临近建业。此时,关平的心中却涌起一丝不安。他深知,虽然离开了长安,但刘璿的猜忌不会就此消失,他必须要为自己和家族的未来做好准备。而建业,这个看似安全的地方,又是否真的能成为他的避风港呢?
在建业,关平开始暗中整顿军备,加强领地的防御。他与桓温、刘裕等亲信商议,如何应对可能来自长安的威胁。张苞、关兴等太守也积极配合,招募士兵,囤积粮草。同时,关平也开始与周边势力暗中接触,试图寻找盟友,以备不时之需。
然而,刘璿在长安也没有闲着。他一方面对关超加以监视,另一方面开始在朝中清除关平的势力。一些与关平交好的大臣被陆续调离重要职位,甚至有几位被诬陷下狱。这一系列的举动引起了朝中的震动,人心惶惶。
在建业的关平得知这些消息后,深知与刘璿之间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他决定主动出击,派遣使者前往周边势力,表明自己的立场,寻求更广泛的支持。同时,他也加强了对领地内的情报收集,密切关注长安方面的动向。
就在关平积极准备之时,刘璿却突然收到密报,称关平在建业有不轨之心。刘璿大怒,决定出兵讨伐关平。他任命亲信将领为帅,率领大军向建业进发。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关平得知刘璿出兵的消息后,召集诸将商议对策。“陛下听信谗言,如今大军压境,我等当如何应对?”桓温起身说道:“将军,敌强我弱,不可正面交锋,可利用建业周边的地形设伏,挫其锐气。”关平点头,“就依你之计,传我命令,各军准备迎敌。”
当刘璿的大军来到建业城外时,只见城门紧闭,一片寂静。领军将领心中生疑,正欲派人探查,突然四周喊杀声起。关平率领军队从两侧山谷杀出,一时间,刘璿的军队大乱。但刘璿的军队毕竟人数众多,很快稳住阵脚,双方陷入苦战。
战场上,刀光剑影,鲜血横飞。关平身先士卒,与敌军厮杀在一起。桓温、刘裕等诸将也各展其能,率领士兵奋勇作战。张苞、关兴在城墙上指挥弓箭手射击敌军。战斗从白天持续到黑夜,双方都死伤惨重。
经过一夜激战,刘璿的军队暂时退去。关平知道,这只是暂时的平静,更大的风暴还在后面。他下令军队抓紧时间休整,同时思考着下一步的战略。而刘璿在得知兵败的消息后,大发雷霆,决定再次增兵,一定要将关平消灭。
随着双方不断地调兵遣将,这场蜀汉内部的纷争愈演愈烈。整个蜀汉大地都被战争的阴云所笼罩,百姓苦不堪言。而在这场权力与忠诚的博弈中,关平能否保全自己和家族,蜀汉又将走向何方,一切都还是未知数。
在后续的战斗中,关平凭借着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将士们的英勇作战,多次击退刘璿的军队。但长期的战争也让建业地区的经济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百姓生活困苦。关平深知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他开始寻求和平解决的途径。
他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书信,派人送往长安,向刘璿表明自己并无反意,只是为了自保。希望刘璿能够停止战争,恢复蜀汉的和平。然而,刘璿却认为这是关平的缓兵之计,拒绝了他的请求,并加大了进攻的力度。
面对刘璿的强硬态度,关平陷入了两难的境地。继续战斗,只会让更多的人失去生命,百姓也将陷入更深的苦难;但投降,他和他的家族必将遭受灭顶之灾。在这个艰难的时刻,关平与诸将商议后决定,一方面继续加强防御,另一方面寻找机会与刘璿面谈,以解开双方的误会。
终于,在一次战役的间隙,关平单枪匹马来到刘璿的军营前,要求面见皇帝。刘璿听闻后,犹豫再三,最终还是决定见关平。在营帐之中,关平看着刘璿,眼中满是疲惫与无奈。“陛下,臣对大汉忠心耿耿,从无反意,为何陛下要如此相逼?”刘璿冷笑一声,“关平,你功高震主,若不除你,朕怎能安心?”
关平苦笑,“陛下,臣所做一切,皆是为了蜀汉的江山社稷,如今战乱不止,百姓受苦,陛下难道就忍心看着蜀汉走向灭亡吗?”刘璿听后,心中微微一动,但多年的猜忌让他无法轻易相信关平。“哼,你休要花言巧语,除非你交出兵权,自缚双手,随朕回长安,否则休怪朕无情。”
关平知道,这是刘璿的试探,也是他最后的机会。他沉思片刻,“陛下,臣愿意交出兵权,但请陛下答应,停止战争,让百姓休养生息,并且保证臣和臣的家族安全。”刘璿看着关平,思考良久,最终点头同意。
就这样,这场持续了数月的战争终于结束。关平交出兵权,随刘璿回到长安。虽然他失去了权力,但他保住了家族,也为蜀汉换来了暂时的和平。然而,经此一役,蜀汉的国力大损,朝廷内部的矛盾依然存在,未来的道路依然充满了艰难险阻。但至少在这一刻,硝烟散去,百姓们可以重新过上安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