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三十六)西班牙海鲜饭(2)
「假如那晚你吻我……」李珍妮
?
「mrs.dallowaysaidshewouldbuytheflowersherself(达洛维夫人说她自己去买花)。」
下班后,珍妮哼着这句话,灵机一动,拐进学校附近的珠珠花店。在店员建议下购入两束小花,一束是紫色鸢尾搭配白色洋桔梗的清新派、另一束是火红非洲菊配圆叶尤加利的浓艳系。
走出花店,她接起大卫的电话:“寿星大人别忘了,晚上七点、在家给你庆生。”
“你叫了谁呀。”
“玫依、路编辑,莎莎和余皓一块儿来……”大卫顿了顿,故作神秘,“哦,还有我的情敌,孟教授。”
“神经。”
珍妮很庆幸,自己和孟晖的友谊在相亲失败后竟得以保全。
她捧着两束花走进地铁站,才依依不舍挂掉电话。珍妮怎么也没想到,三十岁还在谈这种幼稚的恋爱,明明一会儿就要见面,却总有讲不完的废话。
从地铁站出来,珍妮没有立即回家,而是多走几百米,推开福福咖啡店的门。
看到坐在角落的曼宁,她小跑过去,递上鸢尾花束:“送你的,曼宁。”
“你怎么知道我有好消息?”曼宁接过花,脸上笑得灿烂。
“虽然连载比赛差了一点、没拿到名次,但昨天有影视公司找到我,说很感兴趣你的小说,有意向做成广播剧……”曼宁抬了抬眼镜,说,“对新人作者来说,广播剧意味着更多曝光、更广的受众群体,是很好的起点。”
听到这个消息,珍妮愣在那里,拧紧眉头、咬紧嘴唇,还是没憋住,眼眶唰地一下红了。
写长篇小说像头脑马拉松,漫长而孤寂。
在许多和word文档较劲的夜里,珍妮懂了为何有些作家烟不离手酒不离口,也懂了为何有些作家能当长跑运动员,“干点什么都好,除了写作!”他们一定有这么想的时刻。
刚写完那几天,珍妮觉得像在热水澡中泡久了突然站起来,头脑晕眩、浑身虚脱。
她尽力了。
至于写得好不好、能不能继续写,珍妮几乎没想过。
看着她忍住眼泪的样子,曼宁大笑起来:“恭喜你呀,爱码字的珍珠大大。”
珍妮使劲吸了吸鼻子,“谢谢你,曼宁,没有比这更好的生日礼物了。”
“其实读到中间的时候……”曼宁啜一口已经冷掉的咖啡,说,“我以为你会把结局改得更批判些。”
“happyending太假了?”
“前半部分女主角不是很愤怒嘛,我还期待你写个觉醒黑化版《傲慢与偏见》。比如,我是说比如,伊莎爱上达西。但发现她根本无法忍受豪门太太的生活,而达西虽然爱她,却无法理解她的痛苦。两人一番纠结拉扯、最后还是分开告终——相爱却无法相处、出走的伊莎……”曼宁说完又有些害羞,自嘲道,“不好意思,我读得入戏,想入非非。”
珍妮陷入思绪,过了许久才说道:“写小说时我再次细读奥斯汀。六部小说长篇竟没有任何人物死亡,最大的悲剧不过是莉迪亚私奔这种程度。而闹剧也只是为了促成达西和伊丽莎白的爱情。英国乡下几户人家闲聊、社交、男欢女爱的喜剧故事,却被大家孜孜不倦读了两百年,真是个奇迹……”她顿了顿,说,“悲剧似乎深沉,幸福总显得傻气,但真正永恒的或许是日常中的起伏曲折。”<
看曼宁若有所思的样子,珍妮又说:“记得你和我说过,不开心的时候读到快乐的故事,好像就没那么寂寞了。我也是。高中模拟考考很差的时候、上班后加班到吐的日子、谈恋爱闹分手的夜晚,都要躲在被窝里通宵读小说。”
“浪漫小说是给人希望的……”珍妮顿了顿,“没体会过爱也好、在爱情里受到伤害也好、生活很辛苦也好,至少在阅读小说的三个小时里,能感受到温柔甜美的抚慰。即使短暂,也想带给人这样的情感体验。”
发完这一大通文学批评,珍妮有点羞怯。
莞尔,她吐吐舌头,开玩笑似的说道:“而且我真的相信啊。”
“好啦,我已闻到恋爱的甜腻……”曼宁笑道,“你说的很对,不过嘛,要不我来试试写黑化版好了。”
“再好不过!”
珍妮浅浅一笑,想到此刻正在厨房忙碌的大卫。
是的,她比任何时候都相信,爱情仍有魔力。
两个人相爱是最简单、再自然不过的事,却能渡过历史的滔天巨浪、比金钱权力与战争更加隽永。
?
长方形的原木桌子,三道菜摆成一行。
西班牙海鲜饭装在平底铁盘、摆在正中间,左边是玻璃海碗、盛牛油果大虾沙拉,右边是白色陶瓷烤盘、整齐码放三只烤春鸡。
西餐有这点好,烤一道、拌一道、煎一道,饭点时便可一齐端上。
珍妮把非洲菊装进花瓶,摆在桃粉色西柚潘趣酒旁边,和墙上色彩斑斓的海报相映成趣。
回上海后,珍妮和大卫一起租下这间老小区的两居室,和原先的公寓在同一条街、相隔一道铁门。被正式赐名“麦克jr.”的小猫时不时翻越铁门,来家门口的小地毯午休。
客厅这张木头桌子是大卫执意购入,他喜欢在家宴客试新菜谱。
以此为交换,珍妮赢得客房使用权,将其改造为自己的工作室,写作时在门上挂起请勿打扰的牌子。
在这方租来的小天地里,珍妮与大卫嬉闹、合作、偶尔争论,学着过起日子来。
?
大卫、珍妮、莎莎、余皓、孟晖、曼宁、玫依,七人落坐,围成一圈。
不大的客厅塞得满当当。刀叉翻飞,酒酣耳热。
有莎莎在,场子便绝不会冷下去。
莎莎拿出hr的看家本事,舌灿莲花,硬是在每两个人之间找到连结点。
曼宁和玫依是大学校友,文理学院小,经历多有重叠。聊到某位英文系臭名昭著的白人老教授,两人心有戚戚,玫依立即演绎起来,“讨论课上,他指着我说:‘让我们听听来自东方的客人对乔叟有何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