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边关之守④
夜越来越长,冬日的来临悄无声息,却有迹可循。
红绸帐暖,再一次从男人身上起身后,泠二取走了兵符。
她想,她忍得够久了。
凄凉苦寒的北地,于平静中,波涛汹涌起来。
依旧是难耐霜雪的营帐,苏袖月饮一口热茶,仍抑制不住的轻咳起来,环境悄无声息地侵蚀着她的身体,扑在战术中过多的思虑凋零着她的精力,这些操劳为她奠定势力的同时,也埋下了病根。
疲倦地抬起头,往日炕上那人不见了,心里恍然空落,她不禁苦笑,人真的...太容易习惯另一个人的陪伴,心底的力量再如何坚强,也终究逃不开人生而是群居动物这个怪圈,从内心深处,每一个人,不管再如何嘴硬,对另一个人的关怀与陪伴,终究无法忽视。
只是愿不愿意承认罢了。
那个刀枪不入的家伙,到底是怎么被送走的呢?
最不入流的美人计。
她稍稍对裴恪温言软语,并不怎么走心的计谋,就轻易让他沦陷,溃不成军。
他到底还是回了京城。
这一次,裴王爷不会再纵容。
苏袖月轻轻笑了笑,他该是怀抱着温香软玉,芙蓉帐暖。
思虑间,营帐外忽传来急促的号角声,火把咻地燃起,随之而来的是兵士的脚步声。
她眉目一凛,已有亲信前来通禀。
两名少年,风华正茂。
一名眉目硬朗,轮廓线条如切如磋,眼眸漆黑,不过十六七的年纪,已如深渊般让人窥不清内里,他单膝跪地,抱拳:“苏大人,徐攸有话有说。”
身边一袭白衣的少年握住他的手臂,剔透的眼神透着克制与自持,假以时日,若有机会,定是能成大事之人。
他对徐攸摇摇头,清清冷冷开口:“苏大人,逝之以为,不该迎战。”
“容逝之,你什么意思?”自称徐攸的少年目光一凝,望向好友。
“先起来吧。”苏袖月从位置上起身,这二人一动一静,徐攸善战,容逝之善谋略,若非这段时日亲眼见他们惺惺相惜,她真的很难想象,两个南辕北辙性格的人能亲密到如此。
当然,这二人并不简单。
这一点,从他们投奔军中那一日,苏袖月就发现了。
口口声声称是逃兵,请求收容,可气度神态,半点没有要委屈做戏的模样。
但没办法,她正是需要用人之际,无论这二人背后是谁,都应该试一试,给他们一个机会,也给自己一个机会。
至少时至今日,没出动乱。
她不禁想,这二人,会不会又是谢辞言偷偷塞过来的。
他倒是仁至义尽。
苏袖月轻叹一声,思绪顷刻间就收回,她望向眼前青葱的少年,淡淡开口:“迎战,但――”
“一半留守,一半攻前。”
这是最折中的方法,比全军固守要稍能掌握主动权,又比全军出动能减少损失。
这场战役,他们不过数百人,敌军千万,即便安插有兵法五间,也终究是势单力薄。
并不是所有兵士都可以以一敌十,以一敌百。
只是不到最后一刻,输赢都有反转的机会。
她吩咐容逝之留下,又将兵符传给徐攸,交待一番后,吹响骨哨唤来了隐匿于四处的死士。
这段时日,苏袖月通过金字塔般的发展模式,让数十名死士各自亲授十名青年,这十名青年又授予乡间坊里的百姓。
两军开战之际,边]小镇必然遭殃,与其如此,不如反为她所用。家国家国,国安宁,家才能得守,想当年,开国主席走的,不也是依靠群众的游击路线吗?
群众,百姓,这是一个看似最无用,又最潜力无限的群体。因为无论如何,它的基数数目摆在那里,因为它的纳入,原先数百的兵士,其实大致可以相当于五百人的军队。
因为百姓,作战的后备粮得以保障,因为百姓,对地形的分析更加容易,没有人,比长居于此的老人更清楚地形的诡谲。
她承诺保护他们,一日又一日的坚守,换来了信赖与支持。
这场战役,无论什么时候来,苏袖月都欣然接受。
这样的日子,对她,对兵士,对百姓而言,总要有一个尽头。
而他们身后,驻守的大楚大军,早已遗弃了他们,只待他们被东胡军毁灭,以此为借口,开始真正的战役。
这世间,大概不管干什么,人都想要一个正当的名头,就像两人相争,人们总是希望能这样说――
他先动手,我才还手的。
我占着,一个“理”字。
数千年儒家体制思想的影响下,大家都是希望师出有名的。
大楚没有错,宣帝没有错。
只是对被遗弃的他们而言,所作所为无疑是又当又立。
苏袖月想,若她不死,总有一日,她要带着这支军队,直逼京城,不需要师出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