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最后的绿洲》宛如妖孽一般横空出世。
什么“规律”、“预测”到这里统统失灵。
看着调查出来的结果,各色人士目瞪口呆,然后加班加点地做报表,勉强找出了这部电影“非正常”观众群的缘由:
祁景言这个全民男神受众本身就极广,光是为了看他走进影院的男女老少就不知道多少,其中最多的是看着他成长起来的七八十岁的观众群。另外,莫一笑的观众群相对年纪比较小,大多集中在十五到五十岁这个青少年阶段。而与之相反的是艾伯特导演。这位导演虽然十几年没有出山,但因为上个世纪拍摄的几部轰动非常的电影,至今仍被很多中年人和老年人念念不忘,一看是他拍的片子,不少一百好几十岁、二百多岁的人就赶紧买票。
这就造就了分布非常均匀、看不出受众类型的结果。
而这样的观众吸引力也使得一部文艺片,在星网上居然难得地造出了商业片都难以媲美的声势,吸引一个又一个观众观看。
苍郁星。
珞珈城。
能容纳好几百人的观影会议厅里坐着不少衣冠楚楚的男男女女,他们此时都聚精会神地凝视着最前方悬挂着的、能够完美反应所有颜色而不损伤画质的荧幕。
“这一段真是华彩。没有一句台词,只是眼神和表情的变化,就能叫人清清楚楚地分辩不是同一个人格。”
“确实。这个年轻演员是叫莫一笑吧?真是惊人,他对于表情的掌控力已经炉火纯青了,就算是二百多的老戏骨也未必比他强。”
“这大概就是天赋……不过我还是更欣赏祁景言的演技。他对莫一笑的角色施虐的那一段,我鸡皮疙瘩都起来了,那种神经质的感觉和语气,就好像真的是那个丧心病狂的疯子一样。”
“但莫一笑比祁景言可小了十多岁。当年的祁影帝,也不过如此吧?看着他,我好像又看到了一个年轻的祁景言,一路上升,快得让我们这些老家伙反应不过来。”
“演员是好,但这段的拍摄方式真是太糟糕了。无论是背景音乐还是拍摄角度。我还以为我在看的是一部NC17的惊悚片!突然反转让安迈尔成为幕后黑手……俗气!仅仅是在追求刺激观众而已,反而失之下流。”
“这么说倒有些过了。这个安排还算合情合理。不过从整个片子的层次感上,确实显得薄弱。好在两个主演的演技都足够撑住,没有浮夸的内容在里面,收得住,没毁掉片子的深度。”
“要是我得到这两个演员,肯定不会这么拍……这样的拍法是把超一流的演员当做大片那种‘快餐演员’在使用。要是我,绝对不会让安迈尔这个角色饰演什么幕后黑手,这种噱头完全削弱了全片的整体性。”
“前半部分很出色,但最后这些显然是为了让观众买账。艾伯特这个毛病总是改不掉,再好的技巧和想法也拯救不了他的格调了。”
“可人家就是能卖得好,我们这么说又有什么用?”
……
两个多小时的影片,这些人一边看一边小声地交流着。最终,当片尾曲响起、会议室重新亮起来的时候,一位西装革履、西装外套被略略凸起的大肚子绷得紧紧的的中年男人走上前,说了两句话,然后问:
“……各位觉得怎么样?”
下面有一阵子的沉默,然后是交头接耳和窃窃私语。有人频频点头,有人皱眉不语,有人和旁边的人交流半天然后一面沉吟一面摇头……
“我觉得不妥。”终于有人最先出言反驳,“虽然演员的演技值得称道,但从整个影片的角度看,这根本不是一部正统的艺术片!最后的那个结尾堪称狗尾续貂!还有中间刻意加进去的悬疑恐怖色彩,不过是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用这样的作品开场,恐怕会让我们整个电影节掉价。”
见有人开口,附和的声音立刻就大了。
“对,这样的片子也就拿来蒙一蒙不懂艺术电影的观众,我们这些学院派怎么能跟着人云亦云?”
“不过是因为票房比较高所以才被夸出花来,这电影本身的质量根本没有多高。可圈可点的地方有,可是整体效果不足。”
“相比于这部片子,还是《朱雀》或者《蒹葭》更好,而且又是全套班底都是咱们华国的……虽然说咱们这个电影节说是独立电影节,但大家都把咱们的开场影片看做是‘丹青奖’最佳影片的前哨奖项。”
丹青奖,众所周知,作为全星际电影五大奖项之一,虽然理论上是全然公平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会给予华国自己的电影更多的青睐。这也不算是偏颇,只能说是华国作为星际最强盛的国家对于自己文化的骄傲而已。哪个国家不希望自己的东西是最好的东西呢?只不过,华国有本事把“丹青奖”做成最权威的电影奖,别的国家没这个本事罢了。而且,华国的三大电影奖项,还有其他两个没有什么国籍“潜规则”呢,这已经够意思了。
而现在引起一帮人争论的,是在丹青奖之前十天开幕的“金色齿轮电影节”,持续一周的时间,供与会影视圈人士交流,同时也会放映不少组委会筛选出来的好电影。
这个电影节本身的名气当然远逊于几大奖项,但因为其组委会构成有过半和丹青奖组委会重合,并且时间上也将将提前十天,大多数人都将这个电影节看做是丹青奖的序幕。而每年的电影节开场影片,也就是获得“金齿轮奖”的电影,也十有八九会成为之后丹青奖的最佳影片。因此,这个电影节的开场影片选择通常是被当做丹青奖的前哨奖项看待的。
而现在,组委会当中李书成副委员长提议《最后的绿洲》作为开场影片,一半的人同意了,而另一半的人却完全不认可。
不得不说,电影上映的这几天来,《最后的绿洲》取得了一部文艺片难以想象的成就。票房说是扶摇直上或许夸张,但遥遥领先、一骑绝尘绝对是说得上的。别家商业片都很难有这个水准――也就《机械思维》、《龙堡》这样的大片能媲美了吧……
――但你不看看人家《机械思维》投资多少?十个亿左右的投资是闹着玩的吗?而《最后的绿洲》呢?有一个亿的投资就不错了!
但就目前这个类似的票房曲线……呵呵,也就是说《最后的绿洲》投资回报率几乎是《机械思维》的十倍啊!
当初莫一笑拍了个机械思维就让多少投资人眼睛都亮了,现在这个……
观众们还在兴致勃勃高喊着“一刷看剧情”、“二刷看颜值”、“三刷看船戏”的时候,业内已经是风起云涌什么妖魔鬼怪都冒出来了。酸的、妒的、恨的、懊悔自己当年没投资的、想着以后怎么投资的、准备劝艾伯特导演别收山赶紧拍下一部的……什么幺蛾子都出来了。
都说文艺片叫好不叫座,都说演员拍这个就是为了刷奖的,甚至要倒贴钱,你这样还让不让别家活了?
“金色齿轮”的这个组委会里面,委员大多数都是导演出身,还有一部分是制片人或者投资方什么的,这帮人里头绝大多数都是学院派,架子摆得足足的那种,恨不得就开口就是“为什么文艺片不叫座?那是这届观众不行!”。
在他们看来,什么打打杀杀的大片那都是拜金的人为了迎合观众拍出来的片子,那都不能叫作品,只能叫商业片!他们艺术片不是这样的,一定要追求哲学,探求人性,有深度有思想才成。至于怎么判断有没有深度有没有思想……
光怎么用的?说说你这个镜头安排符不符合我们这个结构?……对了,你的观众受众群是什么样的?什么?!谁都能看懂?!谁都能看懂还叫艺术吗?那必须不叫啊!
艾伯特导演是文艺片导演当中的异类,也一直是同行之中评价非常古怪的一个。
一方面,谁都得承认他的能力和地位――是他一手把文艺片也推向了“叫座”的行列;另一方面……不少文艺片导演还真不愿意承认他拍的片子是文艺片,总觉得不正统。
更有些或许嘴上说着理论,说着思想,心里全是嫉妒――凭啥大家都拍小成本文艺片,你一上手票房就奔着几十个亿去了,我怎么就只有一个亿不到?……那必然是你不正统!你迎合观众!你思想境界不够!
所以出于种种考虑,当李书成提出把《最后的绿洲》作为开场电影的时候,反对的声音一片一片的。
“我觉得咱们还是再好好想想,每年的‘金齿轮’影片都代表着我们的态度。用这样不伦不类的片子出去,业界要笑我们的。”
“虽然现在不少影评人把这个戏夸了又夸,但那毕竟都是写专栏赚人气的,咱们不能受这个的影响啊。这片子多少有些不正统,我们和那些写专栏的眼光一样,这像话吗?”
……
李书成简直要气笑了,语气里也带出七分讽刺:“我们的态度?包括我在内,在座的绝大多数都做不到艾伯特导演的贡献,几百年之后论起来,电影史上的地位也比不上,我们怎么就能说他的电影不伦不类,不正统不深刻……有意思,什么时候电影还有‘正统’的了?”
这话说的着实不客气。一群刚刚反驳他提议的人脸都涨红了,声音也大起来。
“李导您这是说什么呢?您这意思是我们这帮人不是正统?那干嘛还要我们来评选,直接叫街上卖菜大妈来选不就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