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激战正酣
我不知道为什么,明明打仗是那么沉重的话题,他却笑得很开心。
也许是因为有什么我不知道的理由吧;自从误解萧赫之后,我再也不敢轻易下断言。
说实话,战争多是不得已而为之;作为边防驻军,职责就是抵抗外来侵略。
像这次,安西军并不是主动进攻的一方――他们是被迫迎战的;但是他们不应战的话,对方就会一直在城下徘徊。
就像他们说的,还有外出的军人没有:回防;他们回来的时候,势必要从城门进入。
必须在他们回来之前清理路障――虽然这么说很残酷,但是事实就是这样。
不能说哪儿一方是对的、哪儿一方是错的,只能说他们各为其主吧。
所以我一直喜欢用“对方”而不是“敌人”来形容吐蕃或者其他古代少数民族。
他们尽管现在与我们为敌,但是日后大家都是一个整体。
天下大势也是这样,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打仗这种东西也是这样,你不打我、我打你。
作为一个军人,最重要的守则并不是安一冉说的那样――他那是出于人为关怀;基本上所有的封建帝王都会教导他的士兵,宁可战死、不能怂。
安一冉翻身上马,其他军官并紧随其后;浩浩荡荡的一行人开始往城门口走。
这个城门和长安的城门是一样结构,都是桥D状。
碎叶城就是仿照长安城建造的,我们居住的那些地方也是,都是些整齐方块儿结构。
估计,老李家都是强迫症患者。不然怎么会把接道规划得那么整齐呢?
走进桥D,视野一下子变黑了些;四个守门的人走过去,把门拉开。
城门大开,视野一下子开阔了起来。
那些吐蕃人比城门之上看到的要高大些,也比城门楼上看到的距离要远一些。
他们和城门大概有一百“”米的距离。
安一冉停下,身后的人都停了下来。
“末将请求上场。”马朔驱马上前。
“有劳了。”安一冉赞许地说。
这个我懂,两军对战之前总会有先锋上阵。
先锋这个词有两层意思,一个指的是神经中的先头部队,另一个指的是作战时的先遣将领;马朔显然属于后一种。
他从马上下来,走到阵前,对方一个人也走了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