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用敌人的尸体把杜克拉山口的海拔堆
第116章用敌人的尸体把杜克拉山口的海拔堆高十米
利奥波德元帅的德第10集团军出手后,仅仅3天。
戈尔利采-塔尔努夫一线便全部易手,露沙西南方面军留在山北西部前沿的总计4个师遭围歼(含骑兵师)。
整个露西南方面军主力撤回喀尔巴阡山以北的生命要道,也被严重威胁。
虽然通过杜克拉山口的那条路还没被百分百彻底掐断,但德玛尼亚人的刀尖,也差不多算是抵住露西南方面军的咽喉了。
这一切,仅仅是在3天内发生的。
在喀尔巴阡山以南的广大战场上,很多部队甚至还没来得及反应和认清形势。
而在更远的、整个欧战的其他战线上,很多协约一方的国家,甚至还没来得及版本更新,还停留在欢庆上一个好消息的版本——
也就是欢庆3天前、露沙西南方面军总司令尤多维奇上将刚刚突破喀尔巴阡山以南的匈牙利咽喉要地科希策、打开了进入匈牙利平原、通往布达佩斯的道路。
比如,在意、奥边境的阿尔卑斯山区,伊松佐河河谷。
意呆利陆军主力的大约40多万部队,就是在13号听说了露西南方面军于昨日(12号)打进匈牙利平原后,就匆匆对奥国发起了全力进攻。
意呆利陆军总司令、路易吉.卡多尔纳元帅甚至挂帅亲征,还在战前发表了重要讲话:
“将士们!夺回曾经被奥利奥人占据的我国领土,就在今日!我们还要顺势夺取斯洛文尼亚地区!奥国已经要完蛋了,他们的主力全部被牵制到了匈牙利平原方向,露沙军队的主力已经冲进匈牙利平原!奥国已经无险可守、覆灭在即!
我知道你们有些人觉得这次进攻太仓促,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炮兵和物资补给也还没到位。但我们的敌人更加虚弱百倍,我国如果还不动手,奥国就要彻底亡于露沙和塞维亚联军之手,甚至连罗马尼亚人都能分一杯羹抢走特兰西瓦尼亚,而我国将一无所获!”
意呆利将士们听说有如此大便宜可以白捡,一个个兴奋莫名。
也不管己方重炮都还没到位,就靠着边境上一些野战炮随便轰了轰,然后就冲到了敌国境内。
伊松佐河另一侧的奥军一副“猝不及防”的样子,沿着河谷被意军打得且战且退。
奥军其实退得很有章法,每退一步都会尽力从意军身上狠狠咬下一块肉来。
每前进一公里,意军都要付出四位数的伤亡代价,少则千八百人,多则五六千人。
意军的主要目的,是先从威尼斯地区往奥境内推进、至少先推到奥国在亚得里亚海的最重要海港的里雅斯特为止。
的里雅斯特港距离当时的意奥边境直线距离也就50多公里,但因为阿尔卑斯山区的存在,实际上的路线要沿着山间河谷前进,总里程大约80公里。
原本在地球历史上,意呆利人在前几次伊松佐河战役中,最好表现纪录是深入奥国边境3布里,差不多折合5公里。
但在本位面,奥第18师(阿尔卑斯山地师)与德玛尼亚人派来增援他们的那几个山地营,在莫德尔少校的建议下,在伊松佐河谷与阿尔卑斯山区执行了弹性防御。
那些相对容易失守的河谷地形,奥军在略作抵抗后就放弃了,最终一直把意军放进国境30公里远。
直到意军杀到戈里齐亚要塞及附近的几座高地山峰为止,德奥联军才以仅仅2个师的兵力,死守要塞和周边险要,再也不退寸步。
此时,意军距离的里雅斯特,直线距离还剩35公里,实际总里程还剩50公里。
戈里齐亚要塞是的里雅斯特的最关键门户,其位于这一段阿尔卑斯山的山口附近。
伊松佐河的一条支流,就从戈里齐亚要塞山脚下的谷中流出、汇入干流。而意军要打到的里雅斯特,就必须沿着这条支流河谷往前打,其他地方都是极为险峻的阿尔卑斯崇山峻岭,根本没法翻越。
而如果不能拿下戈里齐亚要塞,直接就沿着河谷推进,戈里齐亚要塞的守军又能威胁进攻方的后路和补给——这种情况,就跟东南线的喀尔巴阡山战场差不多,此前在喀尔巴阡山,露沙军之所以非要攻打普热梅希尔要塞不可、非要先破要塞再翻山,就是怕退路和后勤被要塞掐断。
在意奥边境这边,戈里齐亚要塞的性质也是一样的。所以意军暂时打不下来,就把戈里齐亚要塞团团围困起来。
就像当年马谡没有“当道扎营”堵住街亭,张郃就想围住马谡驻守的山,把马谡活活渴死在山上。
只不过,莫德尔不是马谡,他这次是提前做好了计划,按鲁路修长官的指示精神,故意玩弹性防御、耗敌疲敌骄敌,他早在意军杀过来围城之前,就在戈里齐亚要塞和周边几处山峰阵地上,储备了足够的军粮淡水和弹药。意呆利人就是围困上半年,莫德尔都不带怕的。
他要做的,就是在鲁路修长官在东边解决喀尔巴阡问题时,在这里拖住、耗住意呆利人,确保长官将来腾出手的时候,这边的意呆利人已经疲惫不堪了。
意奥战场,暂时也就没什么别的情况值得赘述。
意呆利人一开始攻得很迅猛,不计伤亡。但才刚攻了没几天,听说东线的露沙军似乎有危险、有变故,意呆利人也有些前怕狼后怕虎。
可都已经打进奥国边境30公里了,这是多大的“战果”啊?直接撤回去多可惜?既然已经被戈里齐亚要塞这个果实黏住了,那就继续黏下去,看看何时能把奥人的阿尔卑斯山地师围歼了吧。
而诸如此类的场景,不仅在意奥边境上演,也在其他好几个地方上演,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比如,在匈牙利南部战场,塞维亚军是在5月11日正式向北反攻的。
短短四五天之内,还真就被他们收复了几座小城。塞维亚军从多瑙河畔的诺维萨德出击(这地方位于贝尔格莱德西北70公里),连续打下泰梅林、库拉、斯尔博布兰。
这些地方虽然都不是很重要,彼此间隔也就10~20公里,但好歹是一个信号。
罗马尼亚人的军队,也在这四五天里,以铁路行军的方式,迂回到贝尔格莱德附近,然后开始越境北上——谁让罗马尼亚军队如果想从自己的国界北上,还要翻越东喀尔巴阡山,道路非常难行。
所以还不如借塞维亚的道,走多瑙河河谷。
而德玛尼亚人在北段喀尔巴阡山掐住露沙军咽喉后,一切都变得微妙起来。
那些已经上钩的意、塞、罗军,下一步到底是进是退?
意呆利军贪利,舍不得退。
塞、罗两军有些将领想要持重稍退,但他们也很快接到了露沙西南方面军总司令尤多维奇上将的电报,告诉他们局面还可控。
只要给露沙西南方面军几天工夫,尤多维奇上将就可以分兵重新打通身后道路,让塞、罗友军千万别怂。
最终,塞军总参拉多米尔.普特尼克元帅和罗军总司令康斯坦丁.普雷赞,都认可了尤多维奇上将的说法。
他们觉得尤多维奇应该还是挺有把握解决戈尔利采-塔尔努夫-热舒夫一线的“小问题”的。
这也得益于露沙军队的宣传口径:他们一直大肆宣扬“北线的挫折规模很小,问题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