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四章轻女之悲
自从楚秋寒入了逍遥谷后,就将那几个师弟师妹都当成了亲兄弟亲姐妹,在他印象里,花见月人生中的每一件大事他都曾去见证过。花见月出嫁以前他也想过,等日后那丫头生孩子的时候他也要在边上守着,免得她被男方家的人欺负了去。
他记得谷里曾有一个师妹,也就比花见月大了一岁,十分温柔漂亮,十六岁那年嫁去了南楚。那个师妹产期将近的时候楚秋寒还特意准备了礼物,想着等她生完孩子,他就亲手把那礼物交给她,亲口告诉她她已经是个母亲了,每个母亲都是伟大的女人。他想把最好的祝福送给那个师妹,却因为有事耽搁了,去得晚了。
等他到的时候他师妹已经不在人世了,听说是难产,稳婆问保大还是保小的时候,她婆婆听说肚子里的是男孩,便坚持保小。男孩虽然勉强生了出来,但是十分脆弱,有人说这个时候不适合办丧事,否则会冲撞了这个孩子的运熟,他们便草草地将他师妹葬了,连个灵堂也没有。
他知道后恨得想掐死那个孩子,却在看情那个孩子眉眼的时候心软了,不顾那家人哭号挣扎,强行把孩子抱回了逍遥谷。那孩子眉眼太像他母亲了,他不知道那样做是对是错,但他觉得那家人没有良心,未必能把孩子教好。
他其实也知道,如果让他师妹选择,他师妹自然也是希望她的孩子能好好活着的。如果他们母子只能活一人,身为母亲都更希望活下来的那个是孩子。
可他心里还是恨,那是他从小看着长大的师妹,是他的亲人之一。她死的时候才十七岁,还有很多美好的事情都不曾经历。
他很怕这样的悲剧会再次发生,所以当初就想着花见月生产的时候一定要陪在她身边。
不过那个时候他还不认识凤绫音,没想过自己的妻子与花见月的产期会离得那么近。
不过花见月的丈夫既然是江文淮,那他也就不用担心了。江文淮是典型的正人君子,算楚秋寒最信任的人之一。虽然他对花见月的所作所为算不上君子,但楚秋寒一直都觉得那花见月的问题。
花见月太会折腾了,明明是相互喜欢的两个人,她非要折腾那么久,要是江文淮不用点非常手段,他们俩现在只怕会变成一对怨偶,那就太糟糕了。
不过江文淮很能干啊……
明明他与凤绫音成婚更早,怎么就是花见月先怀上了呢?
楚秋寒一直对这件事耿耿于怀,他觉得这要怪凤绫音整日操劳把身体搞坏了。以后他得看着点凤绫音,让她把身体养得更好些,好多生几个。
楚秋寒还是很喜欢小孩的,而且凤绫音也喜欢,两人每次去学宫的时候都与孩子们相处得挺开心的。既然这样,他们何不多生几个?
凤绫音完全不知道楚秋寒在想什么,他还以为楚秋寒是因为去不了玄机阁看花见月而失落。毕竟他有个师妹因为难产去世的事情她也知道。
她拍了拍楚秋寒的背部柔声道:“你也别太失落了,以后或许还有机会的。”
“嗯?”楚秋寒没反应过来。
凤绫音只当他是别扭不肯承认,为了哄他高兴又道:“这样吧,等孩子满月之后,朕就挑个时间陪你去一趟逍遥谷?你之前不是说,想在逍遥谷以逍遥谷的礼仪与朕再成一次婚吗?”
“真的?”楚秋寒连忙问道。
这事虽然凤绫音之前就答应过他,然而凤绫音身为女帝每日都在忙,他以为她并不能抽出空来。
“真的,若无大事,朕就再任性一回,休上几个月的假。”凤绫音笑道。
如果没有大事的话,朝中大臣其实还是说话的,毕竟这些年她对大家都挺好的。而且凤锦歌也越来越靠谱了,就算凤绫音不在,她也能处理完很多事情,朝臣对她也很放心了。
楚秋寒只能祈祷到时候千万别遇到什么大事,不过现在应该也不能遇到什么大事吧?毕竟五国都很太平,朝中除了还是有点缺人以外也没其他事了。
等开春还要再开一次春试,从开科一直到放榜,差不多得折腾两个月,这段时间凤绫音一定是不会走的。至于新人入朝该放在什么位置上,以凤绫音的性子大概也会观察两三个月。
楚秋寒算了算,所以这个虽然四月就满月了,但凤绫音起码七八个月才能有空。可若是七八个月又遇到点什么事?
呸呸呸,他不能这样咒自己,等春试过去了,所有事情肯定都会顺利的!
很快就到了十二月,今天的冬天格外冷些,凤绫音每天裹得跟熊似的,抱着暖炉在看他们递上来的试卷。今天的出题她和苏砚之都没参与,看上去似乎简单了点。凤绫音想了想,又把苏砚之偷偷叫过来,让他加两个题目。
“陛下今年不是打算全部交由底下的人去做吗?为何忽然想加题了?”苏砚之奇怪道,“我之前看曲大人出过一个题目还不错。”
“哦?你是在哪儿看到的?”凤绫音好奇道。
屈遥出的题目她都没机会看到,早就被他的上级给刷掉了。不管屈遥出了什么题,被刷掉都是很正常的,因为他官阶还低,入朝也没几年,又是寒门出身,那些老官员都觉得他不够资格。
“就半个月前,陛下不是召见过他一次吗?他回去的时候特意去了趟学宫找我,把他写的题目给我看了,问我出得如何?”苏砚之道,“我当时就觉得很好,还以为陛下一定会用的。”
“什么题目?你写出来给朕看看。”凤绫音道。
“好啊。”苏砚之连忙接过比在凤绫音画得乱七八糟的那张纸上找了个空白位置写下来。
凤绫音凑过去一看,无奈笑道:“确实比那些保守派的老臣出的题目有意思多了,偏偏就被他们给刷掉了。把这题加在卷子上吧,砚之也出一题吧,不然太简单了,谁都能拿个高分。朕再想想这行文题要怎么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