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春秋28
吴王既然已经答应联盟,那么往后之事便再也构不成一个难题。同着孙武和伍员一同在吴国考察了数日,大致同吴王一同定下了攻打的方向后,杨雪便留下了伍员,领着孙武和姬然一道往宋国的方向回去了。
“老师为何要将伍大人留在吴国?”
在吴国一行中,姬然一直是秉持着多听多看的原则,鲜少插声。但纵然她如何去想,却也仍旧是想不通,为何杨雪要将伍员留在吴国待命?难道不是让伍员随时跟随在自己的一旁,才能更方便的听取他的意见、对其下达命令吗?
“我不过是在为那些不可预计的未来做准备而已~”
几人相处得越久,便越清楚杨雪骨子里并不是个服从礼教的人,所以,此刻看着杨雪在这因着疾驰而显得有些颠簸的车驾上软似无骨的半躺着,倒也没有多少的讶异。
稍稍坐挺直了腰杆,杨雪往后坐了坐,寻了一个更舒服的位置,靠在车驾的内壁上,解释道:“虽然我们的确是制定了一个看似精美的计划。但百密总有一疏,这个世上总是未知的事要比已知的事多。在计划真正成功之前,我们所有的推论都不过是纸上谈兵。”
所以,她选择了留下伍员,不过是内心一番计量过后的结果罢了。所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很多机会本身便是只有一次的,想要攻打楚国、出奇制胜,本身便也只能一次成功。如若不然,任他君主如何昏庸,也总该有了防范。
在吴国留下了伍员,其实也是出于她对伍员的一种信任吧,不论事情如何有变,她也希望伍员能够随机应变,使得他们的计划能够成功实行。
杨雪的几句话,姬然也算是听明白了。只是,或许当真是在她的心里,杨雪所处的高位有些太过高不可攀了,甚至是有些被神化了,以至于她从来不曾想过杨雪也会有那样的担忧,也会担心计划不能够真正的实施。
但仔细想想,她却又忽然觉得,韶姬或许本来便该是这样。哪怕那楚王或者根本便难以逃出韶姬的计划,但处事小心的韶姬却总愿去料想到所有的可能,以断绝所有出乎意料的结局。
一路上也不怎么休息,既然反倒是对于向杨雪学习的兴致越来越高,以至于在杨雪同孙武谈话的时候,遇见想不明白的问题,也偶有忍不住插画询问的时候。
晃晃悠悠着,几人都回到了商丘。孙武和姬然倒是各自去休息去了,杨雪却偏偏连歇都歇不得,直接便被宋君所派遣着、一直候在王宫门口的侍从,给急匆匆的召进了大殿。
“拜见君父。”
踏进那大殿,杨雪向宋君行礼。但出乎意料的是,宋君竟也只是慢悠悠的免了杨雪的礼,脸上也并未如杨雪所料想的那般急色。
召了杨雪跪坐在自己的身旁,宋君终于将匆匆召来杨雪的原因告知――
“前几日里,你还没有回来,楚国的使臣却是先一步抵达了宋国。他来也不是为了其他什么,倒是正如阿韶所料,仅仅是表明了楚王要同宋国开战的意向罢了。”
原本,楚国那样一个庞然大物要向宋国发起战争,他是应该要惊慌的。但好在杨雪早在出使吴国之前便已经给他打了一个预防针,并且向他阐述了她即将要施展的应对措施,这才使得他此时能够不慌不乱。
楚国的动作竟然这么快,杨雪倒是有些出乎意料。按理说,楚王几乎是同他们一齐从镐京启程,回到楚都郢城的时间也应较之他们晚上几日。按着这样算来,即是楚王回到楚都还不足一月便已整装待发,意欲出兵向宋了,岂非太不将宋国将士放在眼里?
为楚王的的这一份轻慢,杨雪也不知道是该笑还是该生气,她整理了一会儿脑中的思绪,才像是想起什么似的对宋君问道:“楚国使者可有说过楚王为何要向宋国举兵?”
“并无。”
对于这样一个答案,宋君其实自己也觉得荒唐。向来派使者前往他国以下战书,应当做的,便是告知为何开战。待双方君主统统同意了这样一个开战理由,方才能够真正兴起战争。如若当真没有理由,楚王又何必要派出这样一个使者?
杨雪其实知道宋君的心里是如何想的,但她却与宋君恰恰相反,十分的能够理解这一句“并无”――
依照楚国的历代历史来看,似乎历任楚王本身便都是极为霸道的。哪怕是在周天子并未真正衰败之时,已然占据一方的楚王便敢在王都镐京的郊外进行阅兵仪式,便敢向周天子公然探问周朝传国之鼎的轻重大小,向周天子示威。
这样看来,这周王还愿意“屈尊”派遣一个使者前来宋国,或者,本身便是给了宋国几分薄面了。
“这件事,君父便直接交予阿韶吧,阿韶定不叫战争蔓延至宋国国土,君父大可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