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晚上吃饱喝足的两家人,坐在堂屋里开怀畅谈,一点也看不出明日便是要背井离乡的人。田清荷帮着娘亲收拾碗筷,今晚的一桌丰盛的菜肴全都吃个干干净净,大家几乎都是三个多月没有吃得这么饱了。
十月底的大河村,已是一副萧条之景,放眼望去,大片大片的干裂的土地,就连常年青葱的山林,亦是露出大片大片黄色的山体。
村外的大河早已干涸,山上常年奔腾的细溪,早就断流。全村人就靠着村里的水井解决喝水问题,至于牲畜,早就卖完了。
现在是十月底,田清荷有些悲凉,也许过不了多久,这里就连树皮、草根也被挖光了吧。田清荷隐约记得,河南旱灾最严重的时候,几乎是每十个人就有一个人死去。
当然,那一个人绝对不会是官僚或者财主。因为就算在皇帝都被逼死在紫禁城里时,他们依旧可以逍遥自在的过着日子,只是换了个打工的雇主罢了。
收拾好之后,将厨房里的厨具收好,最后,娘俩十分默契的互不打扰,看了一圈这个熟悉的地方。
晚上,田清荷躺在炕上,有些睡不着,不管是为了未卜的前程,还是舍不得这里熟悉的故土。
进空间又清点了一下,自己家的麦子还有两袋,每袋有五十斤。周叔家则还剩三十来斤,每人每天省着吃也要半斤。
按照正常时候,一个人吃饱是需要一斤甚至一斤多,但是现在可以说是算成能够勉强吃饱的层次,但是随着天气越来越冷,每天走路是非常消耗能量的,所以肯定要预算成一斤。
而这些麦子一共可以吃上十七天。
其他的还有十来斤红薯,三十多斤玉米,剩下的则是一小袋黄豆,五六斤的样子。这就是田家所有的粮食了。哦,还有两只鸡,以及一小桶猪下水。
这些估摸能吃上十天。
蔬菜则是由一罐子酸菜,这是早些趁着干旱时,一下子摘了大部分的青菜,吃不完便把一部分做成酸菜和晒成菜干。菜干还剩一把,够吃一天。
而田清荷之前私底下藏的有一些野菜,以及偷偷从自家菜园子里藏的几把青菜,基本是葱姜蒜这些调味的,她私底下还是想吃得好些...
其实关键是这些容易悄悄收走一些,其他的只能每次一两根,多了就容易被发现了,而且家里也是要吃的。调味这些家里吃不完的多,所以田清荷收的也最多。
其他零零散散的还有一些小零食,比如她之前买的芝麻糖,就还剩一小块拳头那么大的。
而周家则粮食少很多,他们除了前面的十来斤麦子,剩下的就是一小袋大米,估计是十五斤。剩下的就是他们的药材,那些晒干了的东西田清荷也不想去细看,只是大概看了遍,很多都不认识...
这里则是可以吃上四天。
所以算上全部则是三十一天。而去浙江需要越过两个省,按照古代弯弯曲曲的山路,还有他们体力不是很够,冬天的气候,那每天最多只能走四十里。
去浙江省这一路估计要一个月,但是去了之后还要安家落户,这几乎就是压死他们最后一根稻草了,那个时候基本已经是弹尽粮绝,什么都吃完了。
不过田清荷已经没有心思再去思考后面的事情了,眼前最是危险重重。因为你不知道路上什么时候就碰上一群流兵、一伙强盗、一伙山贼...
想起之前自己冒险去弄到的粮食,五袋粮食。现在想想一点也不后悔,干一次什么胆子都出来了。有时候还后悔没有多拿几袋,毕竟要是再多些的话,他们家就可以比较舒舒服服地去浙江了。
不像现在,竟然只能有些勉强地够他们路上吃。不过也没有后悔药卖,她那几袋粮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田家地里根本就没有什么收获,后来交税时,家里的粮食竟交了三分之二。剩下的那点有很多都是没有成熟的麦子,她爹上山也没有什么收获,早餐铺也早就不能做了。
基本是靠这田清荷自己弄来的粮食支撑的,而且她爹此前还病了一会,家里的银子本来就没有什么银子,这下子更是一贫如洗了。
他们家人多地少,但是这明朝是不仅按田地多少赋税,还有家里人口多少的税。在张居正的改革后,明朝实行“一条鞭”法。所有的各种税全换成银子来上交,那段时间他们家卖了家里的鸡。
但是后来第二次增收的,确是用粮食来交,总之就这么一番折腾下来,她们家也快干了。由此看出,此时,其他没有开挂的家庭,根本就是将冬天的衣服都当掉了、或是将家里的田地能卖出去的都得卖了。
不过在这个时候,根本就是每人买,谁都看得出,有钱在太平盛世卖田置地那是必须的。但是在乱世,大家肯定都自己揣着。
第二天,天微亮,田家纷纷起床,将床上的被褥收好,将一部分东西装进箩筐里,放到板车里。而田家的祖宗排位,则是由她老爹先背着,等过了三日方才放进空间。田清荷没有询问原因。
而周家那边也是也同样动作迅速,约摸清晨六点时分,两家已经准备好,田清荷和她小弟以及谷雨一起坐在板车上。早晨比较冷,而且今日风也大,大家草草吃了个饼,便踏上了逃荒的路途。
田清荷坐在板车上,板车由她老爹和周叔一起拉着,她娘和大哥以及周清明跟着走在两旁。大家此时已经穿上厚厚的棉衣了,每个人头上都裹着头巾,几乎只露出眼睛和鼻子。
田清荷让两个小的再睡睡,自己则是透过竹片的间隙看着外面的景象。清晨时分,路上竟已经有好几群向他们这样拖家带口走在路上的。
大家认识的便顺道大哥招呼,问候几句。不认识的,则是直接面无表情地走过去,反而会带着几分警惕。
不远处的村庄隐藏在朦胧的雾气中,看着估计是个晴天。一路上也不见半点绿意,到处都一样,是黄色的土地。
随着时间一点一点的过去,视线也随着太阳的升起,一点一点变得清晰起来。路上拖家带口的行人越来越多,大家缓慢地前行着,眼中尽是迷茫。
他们当中有不少都是像田清荷他们这样,推着一辆板车,不过他们板车上面装满了物件,粮食、生活用品、棉被等东西,用麻绳捆着,小孩子则是坐在上面,家里的男人拉车,妇女则是也背着一大包东西跟着男人在后面推着车子走。
而还有一些则是人口较多的,就会有两辆推车。家里多数有老人和小孩,板车或者独轮车上则是载着他们。
剩下的就是家中最为贫困的了,他们没有板车或者独轮推车,只能自己挑着两个箩筐,小孩和部分物什放进里面。后面还要背着一个大包袱,而妇人亦是一样。
如果有老人的话,只能是妇人扶着老人慢慢走。这种情况一天最多能走二十到三十里,因为他们需要走走停停的次数较多。
年轻一点的小孩都是得跟着大人走,而田清荷他们因为不需要有这些负重,所以只要是小孩,都坐在板车上,这样可以减少孩子生病的概率。
因为过度劳累,如何再加上晚上吃不饱,免疫力本来就低的孩子,很容易就会在这种寒冷的冬天里感冒、发烧。
这两种病在现代很是常见,大家吃个药、打个针一般就没事了,但是在古代,这可是导致孩童夭折最大的罪魁祸首。
所以田清荷三个孩子则是躲在板车里,尽量不要吹到寒风。
下午三点左右,田清荷在后面,已经靠在板车里睡着了,昨夜实在是太晚才睡了。大家一路上也不说话,为了尽量节省力气,她醒来时,已经来到一处不熟悉的平地上。
这里已经有不少逃荒的人在休息,吃些东西补充一下.体.力,准备今晚在这里歇息。现在基本才是逃荒的开始,大家多多少少都有些粮食,尽管十分节省,但是还是会吃上几口干粮,煮些热水喝。
而这里成为大家具体休息的一大重要原因便是不远处有一口井,田清荷下了板车,带着两个小孩活动活动筋骨,便观察了一下这里。
不远处便有一片村落,看来地方原来估计是田地,只不过现在已经完全荒了下来,村里也不见什么人影,看来是跟他们一样,都逃荒去了。
大家找到处还没有人占据的地方,周叔带着她大哥去取水和弄些柴火,顺便再摸一下情况。而剩下的人则是在原地搭好灶台,准备煮一顿热食。在旁边铺一块地,搭上棚子,今晚好好休息一下。
田清荷老爹带着她娘亲和周清明一起搭灶台和搭棚子。田清荷负责看好两个孩子,她带着她们一起帮忙搬东西。
没一会,旁边的空地又来了几波人在旁边准备搭灶生火,田清荷只是用余光偷偷打量了一下,也没有敢正正经经地去看,毕竟这个时候大家互不打扰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