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天圣 - 天行有常 - 长恨歌行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天行有常 >

第74章 天圣

董太后呢,她那一系的人――具体代表是董重、宦官――和何进的人在无限地撕逼,所以一个月了,居然还没人正常做事。

刘辩也知道,重大的命令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发布的,但是他都已经登基一个月了,还被人像傀儡一样操纵在手里,只能看着人家打擂台,心里是很委屈的。

刘辩:宝宝不开心了,宝宝要有小情绪了!

刘辩是正统的皇帝,上一世的时候,他被董卓废黜,还有人呼吁要讨伐董卓,重新确立正统――也就是将他重新迎立为皇帝――这也是刘辩直接被鸩杀的一个重要原因。

那还是他登基了这么久,却一点建树都没有的情况下呢!

而这辈子,刘辩当然要从登基之初就当一个好皇帝。

何进主要想要握住军权,因为骠骑将军董重和上军校尉蹇硕的存在,刘辩也不会削弱何氏太狠的,更何况,私底下被他倚为心腹的曹操,虽然仗着自己是袁绍的发小,自身能力也不俗站稳了脚跟,但是上头除了蹇硕、何进,还有袁绍这座大山压着,刘辩只能把曹操作为一张底牌,不轻易动用。

所以说,刘辩只能先给士人卖一些好,让他们感受一下,现任天子和先帝不是一路人。

在拉拢人方面,刘辩需要学习一下董卓,要不是他大逆不道地废黜了刘辩的皇位,就冲他改立刘协为帝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也为了让自己的名声更好听,而采取的召回当年受党锢之祸等祸事牵连之人及其家人,还有善待、征召名士等手段,就能让朝中不少大臣对他产生好感。

而现在,这些事由刘辩这个皇帝做出来,就更是刷足了好感度。

何进和董太后在打擂台,何太后是支持自己的亲生儿子的,党锢之祸有两次,刘辩召回的就是第二次党锢之祸的党人及其家人。

他身为人子,却在登基之后不久就改变父皇的政令,虽然先帝的谥号是灵帝,基本上是个公认的昏君,但是刘辩这么快就开始召回那些士人,让他们在大加赞叹的同时,无形之中,又给名声臭得不能再臭的泼了一身脏水。

而刘辩的行为之所以在何进那里快速地通过了,除了这是一个赚名声的好机会以外,还因为他能够借此机会,打压董太后一系。

灵帝是个孝顺娃,再加上母子俩当初只是列侯之家,乍然入继,等到桓帝的窦后没了以后,在董太后的唆使下,出现了皇帝亲自卖官的奇景。

史书记载道,“及窦太后崩,始与朝政,使帝卖官求货,自纳金钱,盈满堂室”,也就是说,灵帝走上后来一系列荒唐的不归路,都要“归功于”董太后。

也没见前代的几个皇帝因为被宦官蛊惑,就卖官鬻爵,填充的还是自己的私库啊!

灵帝已经死了,再怎么说,也是先帝,死者为大,既然他的谥号都定成那样了,起码在刘辩、刘协这一代,还是不宜多提他的。

所以,背锅的人就只剩下了一个,董太后。

党锢之祸中受牵连的士人无数,朝中同情他们的为数不少,刘辩新君继位,就宣布召还那些人,还消除了他们的罪名、进行赔偿,可以说,不只刘辩的声望值在士人中间刷高了,就连何氏的声望也好了不少。

最起码,现在明面上当政的还是何太后啊!

所以说,在何进提出要将董太后送回河间国的时候,没多少人吭声。

刘辩:真的是尴尬了我的奶奶,你的人缘到底是有多差啊!

其实这也不是董太后人缘差不差的问题,这完全是因为朝中的一众大臣被灵帝这个作逼把信心都给作没了。

当年,尚且年幼的灵帝被选为桓帝的后嗣入继大统,人人都抱着美好的期许,指不定新任天子就能带领大汉走向巅峰呢?

结果前有宦官进谗言,后有董太后不靠谱,把好端端的一个天子教成了卖官鬻爵的“商人”,士人们表示他们很痛心啊。

而第二次党锢之祸,不只当时牵连了许多人,后来有人为“党人”说情的时候,又被下狱论罪,一直到现在,党锢之祸还是许多士人心中不可避免的伤痛。

士人们心中,不是不怨恨的。

而现任天子甫一登基,就宣布召回党人,可以说,妥妥儿的明君苗子,和当年灵帝的评价完全不一样。

灵帝是天子,也是士人们同意了以后才选出来的,要不然,宗室浩如烟海,怎么就选上他了呢?

不能承认灵帝天生就不是当天子的料,要不然,士人们就是打自己的脸,所以,灵帝长歪的锅,除了宦官们要背以外,剩下的都被甩给了董太后。

十常侍里,有几个原本是和何皇后走得近的,和何进的关系也不错,但是到了刘辩登基,除了暗地里属于他那边的人的毕岚,剩下的都不受重视,而明面上,整个十常侍群体都失宠了。

刘辩提拔了几个属于新嫩的宦官,但是就连原先一直跟在他身边的王安,也只不过任了小黄门之职,可以说,在士大夫们的眼中,现任天子脑子还是很清楚的。

外戚和宦官的撕逼,现在在许多人眼里也已经进入到了尾声,不少人都把董太后会不会回到河间国看作是双方斗争的焦点。

宦官们狗急跳墙,大概是因为刘辩不想让这辈子的亲舅舅死得太早,以至于董卓入京,特意传了消息给何进之后,让他万分警惕,轻易不会只身入宫,所以宦官们只能选择重演当年灵帝入继不久发生的旧事,挟太后与天子外逃出宫。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次党锢之祸就是因为朝臣想要诛除宦官,结果宦官们挟天子与太后出逃,后来又巧舌如簧地说动了天子与太后,以至于想要诛除宦官的朝臣们反而自身难保。

上辈子有过一回经验,没想到这辈子提前上演了这么一出的刘辩很淡定,作为西园校尉之一的蹇硕能动用的人手就是当初招募的那一批壮汉,而八校尉里的典军校尉曹操属于刘辩的自己人,最基本的安全还是能够保证的,而且因为何进主要针对的目标是太皇太后与蹇硕这两位“渤海王”的坚实后盾,十常侍们选择观望,并没想狗急跳墙。

何进知道自己现在的地位无可动摇,主要是因为自己是现任天子的亲舅舅,要是天子换成了渤海王刘协,骠骑将军董重得势不说,除非何进造反,否则何氏一族迟早会被一网打尽,就像当年的窦氏一样。

大将军对营救天子如此上心,而生活在天子脚下的这一批军士,对于代表着数百年来刘汉威严的汉家天子也是极为敬畏的,于是,很快,刘辩就回到了宫城之中。

在刘辩专门发旨表示“诸军健士,朕之子民,纵有不当,乃为上军、骠骑所惑,罚其半载帛帑,充入国库,不以论罪”以后,所有人都对蹇硕和董重的死没了意见。

刘辩很高明地将这一“宫变”事件中蹇硕、董重手下的人都摘了出来,只是罚了半年的钱,所有人都感恩戴德,就是士人也都认为这是刘辩仁慈的象征。

更何况,和灵帝卖官以充实自己的私库不同,刘辩罚来的钱都是放入国库之中的,也就是说,是给朝堂诸公规划使用的公款,纵然数量不算太多,但也让人称叹。

而这一切发生的前提,就是刘辩认为所有事情的罪魁祸首只是两个人,上军校尉蹇硕和骠骑将军董重,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论是得利者,还是脱罪者,乃至于为“宫变”而义愤填膺之人,都只希望蹇硕和董重两个人快点死,只有他们死了,刘辩所说的一切才会板上钉钉,再也不会改变,那些“宫变”的参与者不会再战战兢兢,担心天子翻脸不认人。

蹇硕和董重两个人相当于遗臭万年地死去了,虽然何进将他们一同下狱、处死的方式不太友好,但是没有人注意这些。

他们注意的,只有太皇太后董氏该如何处置。

董氏:我能怎么办?我也很绝望啊!

说白了,太皇太后只是一个妇道人家,当年灵帝入继,她的娘家也跟着得势,可惜她哥哥董宠得意忘形,很快就因罪被诛了,只剩下一个董重能作为她的娘家帮手。

若是灵帝还在,那有个孝顺儿子的董氏当然不用发愁,但是现在不是一位天子一个妈了吗?

刘辩对外功夫做得还不错,私下里,士大夫都知道“天子为祖母与母后据理力争”的小故事,就连百姓们也都在传,现任的天子是个孝顺的好孩子,虽然孝顺的对象不是那么好,而且皇太后何氏还不同意。

但是,生活在宫中的董氏能感受不到天子对她若有似无的漠视吗?

董太后是生生把自己给吓死的,官方的记载是“忧惧而死”。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