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李儒眼里的董氏王朝 - 三国:开局挖走荀公达离京就蕃 - 六神殿下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412章李儒眼里的董氏王朝

董则天让李儒去迎接鲁肃,这很符合她想对镇北王府打感情牌的想法,对此董卓和李儒都表示支持。

董氏王朝的军事实力确实很强,但这个强,也只是相对于西羌诸部落来说而已。

在面对镇北王府时,董氏王朝就显得很弱小了。

镇北王府有上百万大军,董氏王朝才三十万大军。

两者对比,兵力相差至少三倍。

最重要的是,镇北王府百万大军只是它的作战部队,这都不包括维护治安的地方预备役安全部队。

现如今镇北王府的地方预备役安全部队,一直在裁员,从两万人满编到一万五满编到一万满编到八千满编。

最后到现在五千人满编!

是的,现如今镇北王府已经着手各地方预备役安全部队大裁员。

把裁下来的人挑出一部分组建成新的地方预备役安全部队,然后派到新攻克的地盘上去执行任务。

镇北王府若是把所有兵力都算上,起码得有一百五十万大军。

而这,还没有封顶。

镇北王府治下,很多想报名参军的青壮,都还没有机会。

只因为,镇北王施行精兵简政政策,作战部队加上安全部队人数达到一百五十万左右,这在刘协看来依然还是太多了的,又怎么可能还会继续募兵呢?

不过为了不断了地方预备役安全部队为作战兵团提供优质兵源的造血功能,满编五千人的地方预备役安全部队,将实行五年兵役制。

也就是地方预备役安全部队,每年有一千士兵服役满期后退伍,每年会向本郡招募新的一千青壮服兵役。

当然,如果作战兵团要从地方预备役安全部队里挑选精兵,则安全部队在新一届募兵上就会多出一些名额来。

会有人主动报名参军吗?

这是可以肯定的。

帝国周报上持续宣传了几年的忠君报国思想、踊跃参军为国而战、为天下黎民百姓而战、为结束乱世而战的思想。

这还只是思想层次的。

最实在的,莫过于经济层次。

报名参军的青壮,将会得到一笔可观的军饷。

第一年一千帝国币。

第二年三千帝国币。

第三年五千帝国币。

第四年七千帝国币。

第五年一万帝国币。

值得一提的是,帝国币的购买力一千帝国币相当于后世华夏的一万元,而这个一万元还要放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个万元户代表着相当了不得的家庭的年代。

这个酬劳力度,不可谓不大。

刘协一向重视军事,尤其这还处在战乱时期,那些士兵们,都是把脑袋系在裤腰带上为他打天下的,这点钱给他们真的不算什么。

何况造币权现在掌控在镇北王府的手里,镇北王府想造印多少钱,那还不是由他说了算?

至于说货币超发引起贬值?

现在谈这个,显然还为时尚早。

镇北王府治下地盘目前的货币情况,是求过于供的状态,尤其是镇北王府对诸侯与士族们发起金融战之后,士族们也终于是意识到了帝国币的威力。

没有帝国币,他们将寸步难行。

百姓在他们的眼里,有些愚蠢,但涉及到钱的事,却又变得比谁都聪明,他们想从百姓的手中用已经被镇北王府废掉的五铢钱骗取百姓们手中的帝国币,现在基本不太可能。

几乎所有的士族,或多或少都把五铢钱砸在了手里,也因此,金融战爆发之后,几乎所有的士族,都在大量需求帝国币。

货币超发?

现在显然还为时尚早。

值得一提的是,金融战爆发之前,天京城还发生了一件大事。

什么大事?

自然是大汉帝国的第一家银行成立了,即大汉帝国银行成立。

以大汉帝国国家名字命名的银行,其意义不可谓不大。

出任大汉帝国银行行长的是甄姜,副银行行长有两位,分别是邹容和糜贞。

三位帝妃在未进宫为妃之前,皆是有商业背景,且从事商业活动不止一两年,而是从小耳熟目染,对经济以及金融都有一个比较深入的认知。

大汉帝国银行成立之后,随之大汉帝国银行天京分行、大汉帝国银行幽州分行、大汉帝国银行冀州分行和大汉帝国银行渤海支行、大汉帝国银行广阳支行、大汉帝国银行渔阳支行、大汉帝国银行天京东城支行、北城支行、西城支行、南城支行相续成立。

由此也不难看出。

大汉帝国银行,为总银行。

分行则是总行的二等机构,未来各州都可能会设有一家分行,且基本会设在各州的州府城。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