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关于豆腐的菜谱
豆花他们也只在苏巧儿第一次做豆腐的时候吃过一次。
最近要忙的事情太多,早就忘了还有这么一道美味。
现在被苏巧儿一提醒,苏老爷子立马想到了可以做豆花赚钱。
其实今天上午的时候他就已经看出来了。
这豆腐做熟练了其实并不需要太多人。
有了骡子来磨豆子,余下的活计并不多,三四个人完全足够了。
剩下的人正好可以赶着骡车去镇上卖豆花,也是一笔收入。
但豆花可不比豆腐,需要准备的东西很多。
苏老爷子沉吟了一下,把忙完的孩子们叫到了一起。
“我看这做豆腐也用不了这么多人,这两天准备准备,过几天阿岳带着芸娘和三郎去镇上卖豆花吧。”
苏老爷子还是很有权威的,大家都没有什么异议,开始商量起需要准备的东西。
卖豆花可比村民去镇上卖豆腐麻烦的多,桌椅板凳和陶碗,一套东西下来起码几百文了,总不能让客人蹲着吃吧。
还有摊位费。
苏巧儿安安静静的听着大人们说话,突然灵光一闪,插嘴道。
“村长爷爷家的飞哥儿是不是在镇上的福满楼当伙计?”
大家不明白这和豆花有什么关系,有些疑惑的看过来。
还是苏老爷子回答道:“是,刚过了三年的学徒期,前两天听说已经拿银子回来了。”
苏巧儿听到这话更高兴了,和家里人解释道。
“咱们没做过生意,对镇上也不熟悉,可以去找飞哥儿打听打听,什么位置好,什么人该打点,别触了霉头。”
苏老爷子一听也是这个道理,应了下来。
苏巧儿想的可不止这些,继续说道。
“爷,你一会去村长家的时候可以找他商量另外一个事情。”
“咱们镇上可不止一个福满楼,别的大大小小的酒楼也不少。村民卖出去的豆腐肯定会上了这些酒楼的饭桌,可以让飞哥儿有意无意的透漏一下自己是六华村的,手里有做豆腐的菜谱,甚至除了豆腐还有别的花样。”
“到时候飞哥儿在主家面前露了脸,咱们也有一个稳定的买主,还能卖出去个菜谱,简直三赢。”
虽然看起来这只是一个小小的菜谱,但苏巧儿的目的可并不是那几两银子。
古代的生活她了解的不多,但不管是哪里,都是官商勾结最挣钱。
就算这福满楼的东家和县令没有关系,那也一定花钱打点了。
六华村的豆腐要是成了福满楼的招牌菜,这买卖才是真的稳了下来。
有了苏巧儿的这一通分析,大家又商量了一下其他的细节,最后是价格和口味。
两种口味的豆花都有人喜欢,最后决定全都卖。
价钱是三文钱一碗,一个成年男子巴掌那么大的陶碗,汤汤水水的也不少了。
大家分工明确。
苏老爷子去找村长,搞定摊位和福满楼的事情。
苏岳去木匠那里定做桌椅板凳,顺道催催骡子的板车。
大郎他们去了旁边村子买陶碗,大概需要二十个。
苏巧儿看着大家忙碌的样子,偷偷溜去山脚下打坐吸收能量。
苏家在忙着豆花的生意,外出的村民也喜笑颜开的回了村子。
不管是拿了五斤的,还是十斤的,全都卖出去了,只是时间的问题。
现在还看不出什么,毕竟大家对于豆腐这种东西都是第一次见,但这也算是开门红。
做豆花的工具还需要准备一段时间,苏家最近都在忙着做豆腐的事情。
随着吃过豆腐的人越来越多,苏家已经不再只早上做豆腐,院子里整日都在飘着黄豆的气息,大锅更是一刻不停的煮着。
村民换的豆腐越来越多,也出现了各种问题。
第一个难题就是记账。
这个时代的读书人很少,六华村更是一个都没有,除了村长读了几年书,大家都是大字不识一个。
最后还是苏巧儿接过了这个重任。
但因为她用的是现代的简体字和阿拉伯数字,除了她自己,谁也看不懂。
苏巧儿觉得这也是个契机,找了个时间和苏老爷子说道。
“爷爷,我们去让三哥读书吧。”
苏老爷子也想过给家里供个读书人,但这个花费太大了。
光一年的束脩就要十两银子,还有各种的笔墨纸砚和书籍,不是他们能供养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