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农夫和蛇
当彭剑锋青春年少的时候,也曾经激情飞扬,也想象前人一样挥斥方遒,可他不明白,为什么更年长的人们,他们宁愿承受眼前暂时的委屈,也要苦苦的睁扎。
宁为太平犬,莫为乱世人,直到他来到这个时代后,他才渐渐有些明白。
小时候的他,少不更事,完全不能理解,好好的为什么要打仗,为什么还要对打仗如此追崇。
但当他成为一方诸侯,成为彭城等当地的主宰之后,他才渐渐明白,这些话说得多么的有道理。
在这个纷争不止的时代里,彭城、东海等地,俨然成为了少有的人间乐土。
几乎所有的人都是从战乱中走过来的,所以,他们更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安宁和平。
所以,哪怕让他们多承担一些税赋,他们也是乐意的。想多了,彭城的税赋田赋应该是全天下最低的。而且,这些田地大部分是分到各家各户的,所以,也基本上不存在地租之说。
但是,来自官府的义务劳动,却是多得数不胜数——比如,修建东海的城墙,修建官衙,修建东海直达彭城的直道,还有将云台岛修建一条五里余长,六丈余宽的直道,还修建东海的港口,这些活儿可都是义务的。
东海的百姓,哪怕是来自彭城的富户们在这边的庄园管家们,都毫无怨言的在执行了。不只普通的老百姓,哪怕是地主人家,当这些劳工份额摊到他们份上时,他们也是毫无怨言的接受下来了。
所以,若是在东海的某处施工场地上,看到大腹便便的有钱人,或者文绉绉的读书人,根本就要感到什么奇怪。
更重要的是,在彭剑锋治下,他的兵,基本是上不什军饷的。当兵吃粮,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可是,在彭剑锋的治下,当兵居然都不要付军饷了,这在任何地方都是不可想象的。
当然,也不是完全的义务兵,他的兵们,除了负担士兵的衣食住行的话,如果家里还有家小,会有小小的补贴。但对于养活他们的老婆孩子们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可是,彭城,还有东海,愿意当兵的人,仍是数不胜数。这和其它地方许多人躲着不去服兵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陈永福募收新兵的时候,甚至还要伤透脑筋,琢磨着剔除一些人,推却一部分人的请托,才能如愿的组建新兵队伍。
当前这种安稳的日子来之不易,可是,别的地方仍在不时的打仗。就算不说,他们也清楚,要保护他们现有的日子,这种个人的牺牲不是值,而是太值了。
老百姓们都是不喜欢打仗的,至少大部分人都不愿意看到动乱的局面。
哪怕只要日子过得下去,他们还能忍受的局面,他们绝对都是稳定的局面的维护者,而绝对不会是破坏者。莫说让他们造乱,哪怕有人故意要造乱,他们也会努力制止。
因为他们知道,就算被官府压榨的日子不太好过,但一旦动乱了,他们的日子会更加的不好过。
也只有黄巢这样的野心家们,他们才巴不得天下大乱,这样他们才有乱中取利的机会。
咳、咳,也不知道是哪群不要脸的东西,他们一直不遗余力的将老百姓们视作洪水猛兽一般的防范着。也只能说,大概是他们太心虚吧,知道他们夜路走多了,就怕百姓们忍无可忍了。
要不然,怎么可能会一个小民们小小的质疑,他们也要请人家去喝茶甚至各种迫害呢?若是他们内心坦荡,若是他们真有真才实学,他们才不敢百姓们的质疑。
所以,哪怕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如此的调侃他们伟大英明的唐皇帝,非但没有被请喝茶啥的,反而成为了千古名篇。若是置身而处。他试试,只怕不只名篇传不下来,白诗人的人身安全都会有问题吧。
是人还是鬼,其实已经昭然若揭了。
罢了,不吐糟了,言归正传。话说前不久彭剑锋还在新兵的入营仪式上,义正容辞地说:“虽然我们取得了暂时的安定局面,但是我们的敌人时刻都在暗中算计我们。我们任何时候都要居安思危,绝对不能大意,丧失了眼前的大好安宁的局面。”
敌人或许在,但是,在北有彭力,西有李克用,南有朱瑾,彭城也有宋涛、刘大贵坐镇的同时,他彭剑锋就只需要坐在东海县城里,泡妞种田搞发明,所谓的大敌,其实是很遥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