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校外生活
5月,阳光明媚,我站在公布栏前,看着玻璃窗里大红榜单,那里面公布的是今年保送大学的名单以及保送的学校。我一眼便在里面看到了苏乔的名字,是南京的一所大学。这样的机会对于我们这些个备战高考的莘莘学子来说,是一件多么幸运而又荣耀的事啊,不过这样的殊荣于我而言,也只有羡慕的份了。
“罗希”。一个温婉的声音在身后响起,我回头,苏乔正笑盈盈的站在那里。此时的她已将一头长发剪短了,凭添了另一种气质----干练利索。
“你把头发剪了?”我略带诧异的问。
苏乔抚着耳旁的碎发点了点头,随后又摸了摸脑侧的头发,似乎对于新发型还不太适应。
我笑着说:“恭喜你啊,苏乔。”
苏乔只是淡淡的笑了笑说:“有什么好恭喜。”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她又继续说,“我想去浙江。”
本以为她说要去北京上个北大清华什么的,听到这样的回答我吃了一惊,不由得问道:“为什么?”
苏乔有些不好意思的笑着说:“我跟别人约好了的。”
我知道她口中的别人指的是“赵侃”,只是没想到原来赵侃的祖籍竟是在浙江。他父亲上个世纪被分配到我们这个城市工作的,父母离婚后,父亲一直想回家乡,可能是父亲的心愿影响了他,所以他打算回浙江上大学,然后留在那里。
高考的前一天,我陪苏乔去买了考试用的文具,然后沿着城墙走了一段,这算是告别吧,明明有很多话想说,可最后竟什么话都没说出来。苏乔参加高考的时候,我们这学期结束正好是期末考,值得一说的是,这学期的期末考试,我和杨一的名次都明显往前窜了好多,杨一居然闯进了前二十名,我的进步虽然没有那么大,但还是上升到26名。我和杨一被评为了“最佳同桌”,劲抖还给我们一人发了一个硬壳的笔记本以作奖励。我盯着上面并排写在一起的两个人的名字看了好一会儿,很喜欢这个笔记本,所以没舍得用,把它珍藏到我的百宝箱里。
暑假快结束的时候,苏乔给我发邮件说她如愿的考上了浙江大学,赵侃也上了浙江的一所大学。我在结束了暑假后,也开始准备备战高考,向我的高考目标地北京奋进。
看着高三(6)班的门牌,心里才真正感觉到自己站在了高中时代的最顶端,我要最后一博,为我的高中时代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开学没多久,我在食堂遇到了姚敏,这种偶遇简直就是缘份啊。我们俩相见甚欢,侃侃而谈,说起申奥成功我们都非常激动,相约2008年到北京一起看奥运会。
姚敏还告诉我,她在学校附近找了个房子,说是方便学习,并邀我和她一起住。我简单的把这事和爸爸说了一下,他到是没极力反对,只是担心校外不安全。临搬进去之前,他特意去考查了一下住宿环境以及周边的安全问题,最后才点头让我搬了进去。
唐悦也想和我们一起住,但她的父母不同意,而且她作息时间和我们不一样,因为她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恶补专业课上,经常要出去写生,有时间一出去就好几天,所以最终没能和我们住在一起,但她一有时间便会光顾,我们三个人挤在一张床上能聊上半宿。没多久,黄明亮也搬进了这幢公寓。他的理由有两个,一是为了方便学习时间的安排,二是晚们两个女生住不安全。他应该是想和姚敏套近乎吧,虽然大家都心知肚明,可谁也没说。毕竟这公寓是房东的,人家愿租给谁那是人家的权利。
黄明亮搬进来没几天,李成和杨一便搬了进来,随后搬进来的还有陈艾菲、沈晓玲和陈圆圆。这下我们的队伍一下子强大了不少,伙食也得到了改善,这都是托了陈圆圆好手艺的福。这里要说一下的是黄明亮,李成和杨一的出租房,他们三个男生住的是三室一厅的套房,物宽敞,让我们这些住单间的同学特别的羡慕,还去参观了一下,顺便蹭吃了一顿。
那天买了好多的菜,男生们负责把各色菜,以及大包小包的零食从楼下拎上来。我们女生负责洗个菜,剥个大蒜什么的,纯粹就是给陈圆圆这个主厨打个下手,以证明自己很贤惠。这是姚敏对沈晓玲积极参与厨房一事的说辞,不过沈晓玲到是没有反驳。
李成从进屋放下手中的大包小包后,便开始全程陪同陈艾菲聊天,也不知道讲了什么笑话,逗得陈艾菲不过掩嘴而笑。
杨一和黄明亮两个人早在游戏中迷失了自我,嘴里念念有词的全是游戏术语,什么“追随,同盟,欢呼,部署,警戒”等等。等到开饭时,姚敏去叫他们,黄明亮居然说:“没时间,我们正在攻城。”
被姚敏一记爆栗敲醒,回到了现实。他摸着头,无比婉惜的说:“我都快要成功了。”
那天我们喝了点酒,是啤酒。都是有身份证的人了,喝点酒应该不过分吧。可就喝了点啤酒,我居然醉了,而且还醉得不轻。据姚敏事后说,我居然唱起了歌,这大半夜的,把他们吓得不轻。我的歌是出了名的难听,再配上这夜的黑,很有恐怖布的效果。
最后是杨一捂着我的嘴,强行把我带回了宿舍,而且我还很不地道的吐在了杨一的背上。搞得我第二天都不敢看杨一那一脸嫌弃的眼神。唉,这也算是成了我高中生涯中的一个污点了。
姚敏说,她的目标的南京的大学,只因为童晖在南京上大学。虽然相隔千里,但他们一直有邮件往来,姚敏每次收到童辉的回信都会开心好几天。
日子过的飞快,可就在期中考试后不久,我的头发却脱落的厉害,也不知道是不是用脑过度的原因。后来我干脆把头发剪成了齐耳的短发,留了厚重的流海,再戴上眼镜,这形象实在是不怎么样,就因为这个造型,我被杨一取笑了好长一段时间,甚至私下里叫我“西瓜太郎”。在我多次义正言辞的说:“我是中国人,不许给我取日本人的名字。”他才作罢。
进入11月份后,天气开始变凉。难得有一个大睛天,我吃过午饭,想趴在桌上小憩一会儿,可一想到大家都是努力,于是连睡觉的那点心思也没了。可睡不着也并不意味着就能专心的看书,我正咬头笔头,看着窗外的阳光发呆,桌上的习题集也就成了个摆设。
杨一用胳膊轻轻撞了我一下,示意我带上习题跟他出去。我正想问去哪儿,他已经走到了教室门口。我只好跟了上去,一路跟着杨一出了校门,因为我们在外面租了房子,所以重新办了走读证,只要不是在上课时间都可以外出的。
南面城墙段的斜坡上灌木丛生,但有一条小径从城墙脚直通向城墙顶,这条路是被行人给踏出来的。虽然城墙前面和西面城墙接壤处有一段水泥的楼梯,但为了省那几步路,大多数人都选择从此路上城墙。
我们沿着前人踏出来的路上了城墙,跟着杨一走了一段,他停了下来,靠在城墙上仰头深吸了口气,然后看向我笑着说:“这地方不错吧。”阳光透过树木斑驳的倾泻在他的身上,他眉眼间的笑意在阳光中变得亮晶晶的。我的心莫名的颤动了一下,原本混沌的大脑在这一刻也变得清晰了起来,有些冰凉的四肢也因为血液的加速而变得活络起来。我将目光移到别处,不自然的点了点头。
“以后天气好,咱们中午就到这里来看书吧。这里安静,主要的是空气好,不至于大脑缺氧。”听到杨一这话,我不由得想到那次练习“两人三足”时,他嫌我笨,说我“大脑缺氧,小脑反转”的事,不由得“噗嗤”一声笑了出来,补充道:“而且不至于小脑反转。”
杨一也笑了,他笑的很大声,爽朗的笑声在空旷的城墙上回荡着。很多年后,站在城墙上,我仍记得他那天的笑声,以及那张扬着青春气息的笑脸。
我们在地上随意铺了张纸便靠着城墙坐了下来,杨一给我讲解了几道习题后,我便拿着习题仔细咀嚼了一遍,明明简单的问题,为什么我做起来就那么复杂呢?我趁着头脑清晰,把英语课本拿出来,背起了英语单词,正背得起劲,突然发现在我们的正前方有一颗白腊树,树干粗壮,应该有很多年头了。这个地方等到很多年后,应该可以凭着这颗树找到吧,我该不该在这颗树上做个记号什么的呢?
看着古老的城墙突然又想到,以它为题材诞生的诗歌什么的还真不少,其中就有我们的语文老师赵巾帼,她就曾出过那么一本不知道到底是诗歌还是散文的书,班上的每一位同学有幸人手一本。我当时还觉得挺自豪的,怎么说也是我们老师出的书,到时可以在姚敏和唐悦面前显摆一下,正美滋滋的翻看时,杨一随手将书往抽屉里一扔,说了句“就这书还值12.5元啊。”我不由得翻到书后面看了下,果然上面有标价,然后又听到他说:“你不会以为这书不要钱白送你看的吧,我看八成是卖不出去,只好对我们强买强卖。”我不太确信的问道:“这书还要钱?”什么嘛,白送我还闲翻得手费劲呢,我顿时没了之前翻看的兴致,更没了要出去炫耀的自豪感。
杨一的话是对的,发完书,老师便让班长收书本费。我郁闷了好长时间,把那本书拿去垫柜角了,免得看了难过。
不知怎么的,一个字没看进去,光顾着联想翩翩了,这人一开始胡思乱想,思想就容易放松,思想一放松吧,就容易入睡,一入睡吧就不容易醒。我刚梦到上课,就被一阵摇晃给弄醒了,我睁开的惺忪的睡眼,映入眼帘的是杨一那张不太清晰但明显带着愠怒的脸,我揉了揉眼睛才发现他一脸嫌弃的盯着左肩头湿了一小块的地方说道:“你是猪啊,怎么这么能睡。”说完把手表在我眼前晃了晃,“看看,都几点了。”
我也顾不上杨一的嫌弃,以及责怪他干嘛不早点叫醒我,便一把抓过他的手腕看了看,已经到上课时间了,我刚意识到这一点,像是证时我确实没看错似的,上课铃声在这个时候很是配合的响了起来。我赶紧收拾好课本往城墙下走,杨一在身后叫住我说:“你不看路的,这儿下不去的,跟我来。”
我们两个是最后进教室的,好在劲抖也不知道是不是也和我一样睡过了头,居然迟到了五分钟,这可是以前从来没发生过的,也是因为劲抖的一时大意才让我们幸运的逃过一顿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