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动物档案——袋狼
第24章动物档案——袋狼
袋狼
[袋狼的拉丁文名称]
thylacinuscynocephalusharri
[袋狼的动物学分类]
袋狼,又称塔斯马尼亚狼、斑马狼,因其身上斑纹似虎,又名塔斯马尼亚虎。为哺乳纲、袋鼬目、袋狼属。
这是一种难以形容的奇妙动物。从它的头和牙来看,它是一只狼。然而,它的身体又像狗,且又像老虎一样身上有着明显的条纹。爪子像猫科动物一样会张开。它可以像鬣狗一样用四条腿奔跑,也可以像小袋鼠那样用后腿跳跃行走。它和袋鼠一样同是有袋类动物。
[袋狼的地理分布]
袋狼的祖先曾广泛分布于新几内亚热带雨林、澳大利亚草原等地。人们在澳大利亚的岩石上发现了古代居民于一万年前绘成的壁画,从中我们知道了在很久很久以前,袋狼曾经生存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袋狼出现于四五千万年前。至20世纪90年代初,至少有七个物种的袋狼化石已被发掘。迪森袋狼是这七种被发现的化石中,年代最久远的物种,可追溯至两千三百万年前,也是体形最小的一种古袋狼。
五千年前,澳洲野犬随人类进入澳大利亚,与食性相同的袋狼发生争斗,袋狼随后从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草原渐渐消失,仅在大洋洲的塔斯马尼亚岛上还有生存。
[袋狼在自然界的位置]
袋狼是现代最大的食肉有袋动物。由于澳洲大陆长期封闭,只有有袋类动物生存,没有生存竞争的威胁,使善于乘黑夜捕捉袋鼠的袋狼得以悠然生存。
在澳洲野犬出现之前,澳大利亚这块土地上,袋狼基本上处于大自然食物链的顶端。这种只在塔斯马尼亚才有的珍稀动物在一百年前曾经繁盛一时。
[袋狼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自1770年英国探险家科克到澳大利亚探险以来,欧洲移民们把袋狼当做敌人,大量的家畜——羊被狗伤害了,而人们误以为是袋狼所为,因为狗和袋狼都吸羊的血。人们便将袋狼称为“杀羊魔”,进行大肆屠杀。1888年,政府出赏金奖励捕杀袋狼的人们,在那之后的二十年之中,共有2268只袋狼被捕杀了。狂捕滥杀,使袋狼近乎绝迹。实际上,袋狼并非是专门袭击羊群的野狼,它们一般情况下只袭击袋鼠,以免袋鼠泛滥成灾,大量食用青草,造成生态危机。
袋狼日趋减少,当政府发现情况不妙,欲停止袋狼绝种趋势时,情况已无法挽救。1933年有人捕获一只袋狼,命名为班哲明,饲养在赫芭特动物园,1936年死亡,此后再没有活袋狼存在的确切消息。
人类的愚蠢和野蛮,使袋狼这种珍贵的动物遭到灭顶之灾。
现在,在塔斯马尼亚岛上,有一个袋狼保护区。遗憾的是,自从袋狼保护区建立起来后,从没发现过一只活袋狼。没有袋狼的袋狼保护区,真的十分可笑,还不如改名叫袋狼纪念区或袋狼凭吊区比较贴切。
[袋狼的行为特征]
袋狼体形苗条,脸似狐狸,嘴巴可以张成180度,这样撕咬的范围就更大;骨骼比较纤细,肌肉爆发力不大,经常潜伏在树上,突然跳到猎物背上,一口可以将猎物的颈咬断。
和袋鼠一样,母袋狼腹部有向后开口的育儿袋,这样捕食的时候,幼崽受到伤害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为哺育不成熟的幼崽,袋内有2对乳头。尾巴细而长。体毛呈灰色或者黄褐色,后背有花纹。
它们白天在洞穴里或者空心的原木中睡觉,具夜行性,晚上很活跃,会成群行动捕食袋鼠、沙袋鼠和绵羊。夏季交配,每胎产3-4仔。幼崽在母兽育儿袋里哺育3个月后可独自活动,但仍待在母兽身边约9个月之久。
袋狼生活在树林较为稀疏的地方或是草原上,然而,若移居者来到它们生活的土地上,它们就会躲到森林中去。袋狼奔跑的速度并不快,但是会紧追不舍,直到猎物疲惫不堪,便跳到猎物身上撕咬,因其口裂较大,通常直接去咬猎物的头部,较小的猎物,袋狼往往一口便可将其头骨咬碎。
[袋狼的趣闻逸事]
1936年,最后一只袋狼在赫芭特动物园死亡,但此后,还是不断传出有酷似袋狼的动物在新几内亚袭击家畜的消息,也有许多目击者声称他们看到袋狼。据统计,从1936年至2009年,共有四百余次目击者看到袋狼的报道,遗憾的是,这些说法都未能得到证实。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以下三件事:
一、1967年,在动物学界确信袋狼已经灭绝三十年之后,澳大利亚一份动物学杂志上刊出一篇目击者报告,报告者大卫声称,在西澳大利亚尤克拉以西110公里的一个石灰岩山洞里,发现一头腐败的动物尸体,尸体身上大部分软组织已经腐烂,或被昆虫啮食,露出根根白骨,但背部残留皮毛上深褐色的虎皮斑纹却清晰可见,残存的舌头和左侧眼珠也具有袋狼的特征。这篇报告引起动物学家们的注意,因为人们虽然曾经几次在塔斯马尼亚岛上大肆寻找袋狼,却未曾想过在更为广阔的澳洲大陆上寻找。难道澳洲大陆上的袋狼至今没有灭绝吗?大卫发现的这具动物尸体被运到西澳大利亚自然博物馆,经专家鉴定确为袋狼无疑。然而,在确定尸体死去时间时,专家们发生了分歧。有些专家则认为,尸体虽然已腐烂,但相对来说还是新鲜的,这说明动物死去的时间不长,因而袋狼很可能仍在澳洲大陆上生存着!而另一些专家则认定,尸体是几千年以前的干尸,这与澳洲大陆上袋狼在几千年前就已灭绝的传统观点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