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双双退隐国永恒(完结)
中华帝国已立国过去了整整五年的时间,在这五年中中华帝国真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立国后的第一年,整个朝廷都致力于恢复普通百姓的生活,分发务农工具和各式蔬果稻米的种子,还大力提升商人的地位,借此推动各地的交流沟通。整个国家的实力都涨了不止一个等级,再加上张无忌和卫璧这两人以身作则地勤俭,使得整个官场都清廉务实,而且每个官员都能力不俗,因此所有百姓对这个新朝廷都是感恩戴德。
紧接着在卫璧支持下,内阁和外阁六部合力推出了第一个五年帝国发展计划,在这个计划中首当其冲的便是发展农事,毕竟农乃一国之本,有卫璧提供的诸多后世农事经典,农家自然发展得极为顺利;紧随其后的乃是商家,有商家便能推动消费,消费则能刺激生产,因此商家也不容忽视;然后便是借元天道推广到全帝国的学堂私塾和医馆,医馆相对简单,有胡青牛和王难姑两位医毒好手,再加上卫璧先进的医术指导,医家已开始逐步引入西医的各种医术,在中西医不同理念的碰撞之下,帝国医术的水平是直线上升。至于学堂私塾,在帝都长安城有帝国最高学府,名为华夏学宫,除此之外在全国各行省有行省级学宫一座,以此类推,每一个行政单位都有一座官办学宫,除此之外私人亦可创建学宫,不过需要经过机器严密的审核。
学宫之内分有小学、中学和大学三阶段,三阶段分别六年,凡帝国孩童满六岁即可入学宫学习,所学内容以儒家的四书五经等经典为主,辅以墨家等诸子百家学科,此阶段主要培养孩童的兴趣,明确日后学习的方向;到了中学阶段分为初中与高中,初中依旧以儒家经典为基础,只不过此时已经初步确定了日后学习方向,专业性逐步加强,到高中阶段则已经基本确定了学途;大学期间就是完全对个人的深造,长安城的华夏学宫的大学之中定期都有帝国文武大臣前去讲学,同时有不少朝中大臣被任命为华夏学宫各大学学院院正,如儒院院正便是大儒李善长,刘伯温、宋濂任副院正;兵院院正乃是武臣之首徐达徐天德,常遇春、冯胜任副院正;医院院正当仁不让乃是胡青牛,其夫人王难姑便是其副院正。诸如此类,引得无数学子纷纷想要进入华夏学宫学习深造,只求能习得一身本领报效帝国。当然其中更关键的,乃是张无忌这位帝国最高首领任了华夏学宫的山长,当然这只是名义的,真正管理学宫的还是两位副职杨逍和欧阳翊Z,这两人能力不俗,对此事得心应手。
不过帝国只会解决小学六年的各项费用支出,中学六年就需要每户人家自己交付学费和生活费等一应资金,而大学的晋升就更加困难,除了需要学业成绩出众之外,还有许多其他要求,总而言之,只有各方面都较为突出的综合性人才方可升入大学深造,而且每年每行省都可推举十人进入华夏学宫学习。这其中为了避免滥用职权张无忌还特意派出锦衣卫督查,。
不过在卫璧看来对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来说,科技才是最重要的,因此他全力支持帝国内一应的科技研发,只要发明发现真的是有效且创造性的便会有大笔的资金投入支持,帝国如今接手了大元帝国的国库,在资金上是完全没有压力。为此华夏学宫专门设立了一个奖项,每年都选出三项发现和三项发明予以最高荣誉的称号和物质上的奖励,包括大笔的奖金和房产等一系列,目的就是为了激起国民科技发明的热情。
帝国发展得如火如荼,而原先的大元帝国如今却如丧家之犬般在草原之上一路向西奔驰、,原来当日义军杀入元廷大殿,元帝当场被满身鲜血的张无忌活活吓死,而后众人正打算诛杀扩廓帖木儿和敏敏特穆尔,卫璧却出言阻止了。
在他的极力劝阻之下,众人方才同意放过二人一马,卫璧的目的却不是真的饶了他们,而是将他二人赶往欧洲大陆,如今的欧洲大陆正是黑死病肆虐的时候,等到蒙古人赶到时正好疫情得到控制,欧洲各国国力衰弱之际,到那时有蒙古军队在欧洲大陆搅局,欧洲各国都疲于自保,自然而然地无法发展提升国力,而帝国在卫璧和张无忌二人的带领下一定会走向繁盛!
也确实如卫璧所想那般,蒙古大军在扩廓帖木儿和敏敏特穆尔的带领下,如他们的先祖铁木真那般一路向西行进,虽然他们是丧家犬一般地被义军赶出来的,但毕竟蒙古铁骑也不是白叫的,因此这一路是所向披靡,即使略有失利但也在两人的超高智谋以及手下一众谋士武将的协助之下化险为夷,而且蒙古一族历来具备军事天赋,极善以战养战,因此当他们赶到欧洲大陆时虽然刚出发时的人员有所折损,但总体而言军队实力还是有很大程度的提升。
卫璧和张无忌二人虽然一心扑在国政之上,为了黎民百姓而殚精竭虑,但这不仅没有影响他们的感情,反而使得他们在攀登武学巅峰的同时有了一种责任和压力,这份责任和压力反倒令他们更进一步地明悟武学的真谛――以手中之武与脑中之智,护心中之人,开创万世太平!
中华帝国国力蒸蒸日上,粮食丰收、政治清明、商业繁茂、交运通达、科教兴盛,老百姓往日里想都不敢想的生活就这样呈现在眼前,一些经历了蒙古人残酷统治的人都在家中为卫张二人立下了长生牌,日夜为他们二人祈福。只因为张无忌皇霸二道并举,大刀阔斧地颁布法令,帝国军事、政治和经济都提升了不止一个层次,可以说是百姓的衣食父母,而卫璧则是在精神方面创造了新高度,他身为护国法师,又执掌元天道和武林联盟,这二者中,元天道虽有宗教之名,但行的却是教化之职,帝国教育这一块都是元天道在运行,如今帝国之中几乎九成的孩子都能如帝国大小学宫读书,而武林联盟一方面统辖武林各派,协调矛盾和防止他们势力坐大,另一方面武林联盟还简化各门各派的武功,将它们编织成一套套养身功法传授给帝国百姓,令老百姓强身健体。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圆满落幕,使得帝国实力与建国之初相比提升了不知几倍,这时候帝国也开始展露出它的獠牙。如今距离抗元之战过去仅仅五年,因此军队之中仍是血气方刚的真正的士兵,在张无忌的率领之下,帝国的军队开始不断地向四周进发,向东先是轻而易举地统一了高丽一岛,并不接受称臣,而是直接设立朝鲜行省,紧接着以朝鲜行省为跳板,越过海峡将如今正值南北朝分立的日本一举吞并,将其设为东瀛行省,原日本国百姓抽出一半运往中原,三代之内为低等之民,还有南洋之外的群岛和东南半岛,也都被帝国吞并,直至与印度接壤才逐渐放慢了对外扩张的步伐。这一段对外扩张持续了近十年,在这十年间帝国完成了从帝王制到共和制的转化,只是这需要等张无忌退位之后才开始真正实行,国力也并没有因战争而受到影响,恰恰相反,战争带来的无良财富使得帝国实力不断提升,战败国的人民被充为低等人民,在奴隶制被废除的今天正好成为了一些辛苦工作的不二之选,老百姓的生活也日渐变好,因此张无忌在位的十多年被后世称作为“洪武盛世”,中华帝国也在这十多年里完成了足够的积累,为日后的称霸全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无忌已经在为十五年,卫璧也执掌了元天道和武林联盟十五年,十五年间两人感情如今增厚,虽然二人时常受到他人的催婚,不过他们毕竟地位不同寻常,也没有人敢过分逼迫,而且有张三丰在一旁支持,张翠山和殷素素在知晓卫张二人的关系后也不敢开口责罚。
这一日,终于到了,张无忌携着卫璧的手,两人身着平民百姓之服,一同从皇宫正门走入,朝中大臣见到此场景疑惑也有,惊讶也有,更有人竟然是一副“果然如此”的表情,只见张无忌与卫璧二人一同坐到皇位之上,而后有一旁侍卫举圣旨宣读:
“太一有命,皇帝受之。朕在位一十有五载,遭天下荡覆,幸赖祖宗之灵,驱逐元蒙蛮夷,光复中华之名。然仰瞻天文,俯察民心,炎精之数既终,行运在乎万民。夫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故唐尧不私于厥子,而名播于无穷。朕羡而慕焉,今其追踵尧典,特此禅位,留此位以待天下之主。”
张无忌这篇退位诏书打得文武大臣措手不及,他们虽早已知晓张无忌志不在皇位,但也没想到这一天会来得这么快,不过众位大臣还是全部拜倒在地,祈求张无忌三思,而张无忌则开口道:
“众位大臣,非是朕不愿再为百姓尽责,只是朕觉得如今帝国之内百姓安居乐业,国力也蒸蒸日上,朕当年登基时的心愿已然完成且帝国内有才有德之人数不胜数,能当此大任者也不在少数,朕也改为年轻人让位了。”
听到张无忌这番话,一众大臣才反应过来,张无忌如今已是而立之后又五载,若非武功在身,又有如今食饱穿暖,若是在元廷统治之时,三十五岁已很是难得了,想到这里众大臣也都失了声。
“朕自认为已经为这个国家付出足够多了,现在也该让朕好好享受一下生活了。”
说完,张无忌与卫璧二人缓步走出皇宫,从此消失在人海之中,成为中华帝国历史上最吸引人的谜团,有人说卫张二人武功参天,怕是已经双双突破飞升,也有人说二人就此归隐,自己先人还曾经见到过他们。只是众说纷纭,却无一实证。
退位诏书原文如下:
“朕在位三十有二载,遭天下荡覆,幸赖祖宗之灵,危而复存。然仰瞻天文,俯察民心,炎精之数既终,行运在乎曹氏。是以前王既树神武之绩,今王又光曜明德以应其期,是历数昭明,信可知矣。夫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故唐尧不私于厥子,而名播于无穷。朕羡而慕焉,今其追踵尧典,禅位于魏王。”
这是东汉献帝刘协禅位于曹丕的退位诏书,自秦朝以来有史可查的第一部亡国天子退位诏书,但不在陈寿《三国志》原文,而是在袁宏汉记载之中,被裴松之注引。
全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