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世界那么大,为什么不能去看看
第71章世界那么大,为什么不能去看看
美国作家安迪·安德鲁斯曾在一本书中写道:“一生之中至少要有两次冲动,一次为奋不顾身的爱情,一次为说走就走的旅行。”这句话一出现便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同时也激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奋不顾身的爱情需要缘分,而说走就走的旅行,却是可以随时开始的。扪心自问,我们的人生是否总被太多东西束缚住了脚步,是否还有那种说做就做的率真与勇气?
不久前,一封被网友评为“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在职场和网络上掀起千层浪,信的内容只有一句话——“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短短十个字,很诗意、很洒脱、很有文艺范儿,这句话道出了很多人想要脱离现实压力,到广阔的世界去释放自己的心声。的确,城市的快节奏生活一直催促着我们不停赶路,而我们却无暇欣赏沿路的风景。于是,很多人在赞叹的同时,按捺不住内心的蠢蠢欲动。世界那么大,如果不多出去看看岂不可惜?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随着这句话在网络热议下迅速走红,另一种声音悄然响起——“世界那么大,你有时间吗?”面对“我想去看看”这样略带文艺腔的呐喊,“你有时间吗”不啻于兜头一盆冷水,虽是一句调侃,但却直接戳在了很多人的痛处。时间与金钱似乎从来都是出门旅行的绊脚石,在“穷游”大行其道的现实背景中,“没有时间”往往是人们拒绝出门的最大理由。使很多人发出“时间都去哪儿了”之叹。其实,出门旅行需要的不只是时间,更主要的是勇气与心情。至于原因,自然并不是真的没有时间,而是不愿把时间留给自己,留给另一种可能的生活。对于“说走就走的旅行”,多数年轻人唯有“心向往之”的艳羡。 现实中,很多人都缺少这样的底气。归其根本,我想可能是我们被太多的按部就班慢慢地磨合成了活在框框里的人,仿佛一旦出了框框就会无所适从。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那些说做就做的冲动热血已然被打磨成了温吞的白开水,做事更多的是遵循三思而后行,我想这样的人生会有很多遗憾吧。
记得在网上曾看到过这样一句话:“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我想如果有机会,我一定会去旅行。一个人经历一场彻底的旅行,一路上自由自在,可以漫无目的地游荡,可以不顾形象地碎碎念,不求遇见谁,也不求遇上什么美好的风景。但这一路上所接触过的一切,足以让你用另一种眼光重新审视自己,让你获得重生,让你知道接下来的路怎么走。
我一直都坚信这世上最好的时光是在旅行的路上,最美的自己在未知的远方。因为可以在不同的地方遇见不同的人,他们各不相同的人性闪烁,会在与你交错的瞬间,改变、点化、充盈着你的人生。孤独的旅行能让人有更多的机会单独面对自己,向自己内心的更深处进发。总有一天,你会在不经意之间,在一个陌生的地方遇见那个你最想成为的自己。而那个你,卸下了在都市丛林里背负的重重伪装,光鲜艳丽,宛若新生。
或许很多人一生都无法脱离属于自己的框架,只因为生活的环境在不经意间给自己戴上了无数意识的枷锁。乔布斯曾说:“你的时间有限,不要浪费于重复别人的生活。不要让别人的观点淹没了你内心的声音。”
在我看来,生命并不是一场人与人的竞技赛跑,而是一次简单却又奇幻的旅行。比赛在乎最后的终点,而旅行只在乎沿途的风景。常人说:不登山,不知山高;不涉水,不晓水深;不赏奇景,怎知其绝妙。读万卷书,还须行万里路。旅行,可以使你中断每天周而复始的凡人琐事。对平凡俗气的生活,是一种暂时的解脱,让自己的胸怀得以舒展,心灵得以净化。始终认为,一个人对旅行的态度,折射了他对生活的理解。一个懂得旅行的人,必然比困守一隅的人,多了探究真实,了解未知的勇气和激情。
然而现实中许多人都做了生活的奴,匆匆地跟在时光背后,忘记自己当初想要追求的是什么,如今得到的又是什么。在韩寒执导的《后会无期》这部电影中有这样一句台词:“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我觉得这句话理解起来很简单,我们都是从小听着大道理成长的,差别在于有些人不仅相信,而且还常常拿来教育别人,而有些人则会立刻行动去验证这些道理到底对不对。由此,人跟人眼中的世界并非是同一个,将人与人区别开来的,不是智商,不是现实条件,而是勇敢与行动。
奥古斯狄尼斯曾说:“世界是一本书,而不旅行的人们只读了其中的一页。”很多时候,旅行对于我们而言也是学习的一部分,其实,边走边玩,打打零工,也就养活了自己,“在路上”并非遥不可及。而具有这种思考和行动力的人,不管入什么行,都不会做得太差,为什么要担心没饭吃?须知,改变世界的就是“追梦人”,他们仰望璀璨的星空,而非只看到足下的水沟。
趁年轻,趁还有梦想,想去的地方,现在就要去。想做的事情,现在就去做。背上行囊,戴上耳机,卸下平日里所有的重压,去一个陌生的城市,寻找真实的自己。哪怕很苦,哪怕很累。将思绪放空,让心灵去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