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点茶
“小九在声音……”祝星氿心中一喜,那熟悉的声音如同春风拂过心田,让他瞬间安心。他迅速捕捉到了小九的存在,心中那份因长久分离而生的委屈与思念涌上心头,几乎要化作实质,溢出胸腔。“小九,你终于出现了!”他在意识里欢呼雀跃,带着几分孩子般的稚气与依赖,仿佛一个迷路已久的孩子终于找到了回家的路。
小九感受到祝星氿的情绪波动,心中五味杂陈。她犹豫着,是否应该告诉他关于现实世界的情况,以及他之前那段短暂回归的经历。然而,看到祝星氿此刻的纯真与依赖,她决定暂时保持沉默,让这份重逢的喜悦更加纯粹。
“祝兄,你在想什么呢?怎么突然不动了?”慕楠风的声音将祝星氿从意识的海洋中拉回现实。他憨憨地笑了笑,掩饰着内心的波澜:“没什么,只是吃得太饱,脑袋有点放空。”慕楠风并未深究,只是笑着摇了摇头,对祝星氿的用词感到新鲜而有趣。
餐桌上的美食已被一扫而空,慕楠风便唤来伙计撤下餐盘,同时命小厮端上一套精美的黑釉茶碗。南宫尧一眼便认出了这是建盏,不由得赞叹道:“好一个建窑的建盏!”
慕楠风点头笑道:“正是建盏,它独特的胎质和釉色与点茶相得益彰,小妹对此十分喜爱。”
正说着,慕楠溪款款而入,她先向众人行了一礼,然后轻轻放下手中的黑底金漆蟹纹图案的奁盒。她动作优雅地拉开抽屉,取出用箬叶包好的圆饼。那箬叶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与茶叶的香气交织在一起,令人心旷神怡。
慕楠溪用一条精致的系带将宽袖缠住,以便后续操作。她轻轻打开箬叶,紧实而蜷曲的茶条仿佛一条条沉睡的小龙,静静地盘旋成团。那团茶呈现出深邃的乌润色,在光线的照射下,表面仿佛覆盖着一层薄薄的油光,散发着淡淡的岩骨花香。
祝星氿被这似曾相识的香气深深吸引,不由自主地走近观看。他看到慕楠溪用小钳将茶饼钳住,置于小炭炉上用微火炙干,以去除茶饼中的湿气,激发茶香。然后,她将茶饼放入旁边的茶盘中冷却,待冷却后放入茶碾内,不紧不慢地将茶碾碎成细末。这一步要求极高,茶末必须均匀细腻,以便后续冲泡。
接着,慕楠溪取来箩筛过滤茶末,确保茶末的细度。她使用的箩筛筛眼越来越小,祝星氿心中暗自猜测,这样冲出来的茶口感定然绝佳。他心中已大致确定,这茶便是现实世界中他所熟知的大红袍。虽然这个幻境的设定是在南宋,那时可能还没有“大红袍”这个名称,但他对这茶的熟悉感却让他确信无疑。
南宫尧也静静地观看着这一幕,心中却思绪万千。他知道慕家是做图书生意的,在当地书坊小有名气,却没想到他们还涉足茶叶生意。这茶他曾经在祖父那里喝过,是武夷山的岩茶,而这建盏亦是福窑所制。他不禁开始猜测,这茶是慕楠风兄妹自己带着喝的还是跑商的商品之一。以他们家在临安慕家中的地位,应该不会这么轻易就拿到“茶引”。不过,他对慕楠溪的点茶技术倒是十分赞赏。
仿佛猜出了南宫尧的想法,慕楠风走到他身边解释道:“这茶是家父家母为小妹准备的嫁妆。因为我们兄妹都爱喝,所以带了一些在身边。南宫兄可能不知,这茶最是解腻。这一桌子面食虽然美味,可我们自小生活在建阳,还是更习惯吃稻米烹制的食物。”
“要开始点茶了。”祝星氿一面提醒正在说话的南宫尧和慕楠风,一面压着声音,生怕吵到了慕楠溪。众人顿时安静下来,静静地观看。刚刚过来的慕楠泽也放轻了脚步,走到祝星氿旁边。
慕楠溪微微抬起头,对着祝星氿浅笑了一下,以表谢意。然后,她继续专注地用开水淋着茶盏,使之温热。这样可以提升茶汤的温度和口感,让茶香更加浓郁。
待众人完全安静后,慕楠溪将适量的茶末放入茶盏中,注入少量开水调成膏状。然后,她一边注入开水,一边用茶匙击拂,使茶末与水充分交融,泛起乳白色的泡沫。这个过程需要高超的技巧和丰富的经验,大家都屏住了呼吸,专注地看着,生怕发出声响分了慕楠溪的神。
不一会儿,一盏盏色泽橙黄、清澈明亮、拥有独特岩香和花香的茶就摆在了众人面前。祝星氿先拿了一盏,轻轻地闻了闻。那香气里似乎还带着一些果香,或者更像是焦糖的香气。他注意到茶盏上点出的泡沫竟然是一只毛笔的形状,心中不禁暗自赞叹慕楠溪的周到和贴心。
他扫视了一下其他茶盏,匕首那个肯定是南宫尧的,另外两杯则是算盘和一朵花。算盘倒好说,毕竟慕家兄妹是做生意的商贾之家。可那朵花却十分奇特,只见慕楠风很是受用地端起来,对着慕楠溪做了个敬酒的手势,就美滋滋地品起了茶。
祝星氿看他喝得酣畅淋漓,也忍不住抿了一口。那茶口感醇厚、滋味鲜爽回甘、茶韵悠长、余味无穷。他闭上眼睛细细品味着这份来自南宋的醇厚与香甜,心中充满了对这段时空之旅的感激与期待。
“果然是好茶,的确解腻。”南宫尧轻声赞叹,他平日里对茶并无太多研究,但这一口下去,却让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美妙滋味。那茶中既有一丝甜味,又带着一点恰到好处的苦味,与他平日里随意泡来解渴的砖茶截然不同。砖茶虽苦涩,却也有其独特之处,但眼前的这杯茶,却让他品尝到了茶的另一番韵味。
他细细品味着,感受着茶香在口腔中缓缓弥漫,仿佛置身于一片清新的茶园之中。这茶不仅解腻,更让他心旷神怡,仿佛所有的烦恼都随着茶香飘散而去。
南宫尧的目光落在了慕楠溪手中的奁盒上,那黑底金漆的蟹纹图案吸引了他的注意。他仔细端详着,只见那只螃蟹栩栩如生,蟹钳、蟹脚都刻画得极为精细,仿佛随时都会从盒子上爬下来一般。螃蟹旁边,海浪纹饰翻涌,波澜壮阔,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侧面还点缀着一些海星和海螺,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更增添了几分海洋的韵味。
这奁盒的纹饰如此独特,让南宫尧不禁对慕楠溪的出身和背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知道慕家在建阳是有名的书商,但没想到他们还与海洋有着如此深厚的联系。这螃蟹、海浪、海星和海螺的纹饰,无疑透露出慕家与大海的不解之缘。
“慕小姐,这奁盒上的纹饰真是别具一格,不知可有什么特别的寓意?”南宫尧忍不住开口问道。
慕楠溪微微一笑,解释道:“这奁盒是我家祖传的,上面的蟹纹和海浪纹饰寓意着我们家与大海的紧密联系。我们慕家世代生活在建阳,但我们的祖先却是从海边迁徙而来的。因此,这奁盒不仅是我们家的传家宝,更是我们家族历史的见证。”
品茶之余,众人开始聊起了天。南宫尧询问起慕家书坊的情况,以及他们在出版业中的发展和挑战。慕楠风和慕楠溪热情地介绍了他们家的书坊和近年来的经营情况,以及他们对未来出版业的展望和规划。
祝星氿在一旁默默听着,心中却暗自思量。科举制度对南宋出版业的影响深远,而慕家作为出版业的一员,必然也深受其影响。他好奇地询问起慕家书坊在科举制度下的经营策略和发展方向,以及他们如何看待科举制度对出版业的影响。
慕楠风和慕楠溪听后,相视一笑。他们知道祝星氿对科举制度有着深厚的兴趣和研究,于是便开始详细地向他介绍起慕家书坊在科举制度下的经营之道和应对策略。他们谈到了科举考试对书籍需求的增加,以及慕家书坊如何抓住这一机遇,出版了大量与科举考试相关的书籍和资料。同时,他们也谈到了科举制度对出版业带来的挑战和竞争,以及慕家书坊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祝星氿听得津津有味,不时点头赞同。他深感科举制度对南宋出版业的影响之大,也佩服慕家书坊在经营中的智慧和勇气。他知道,这次时空之旅不仅让他亲身体验了南宋的点茶文化,更让他对科举制度下的出版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解腻。”小九噗嗤一笑,声音中带着几分调侃,“这可真是个独特的评价。”她打量着南宫尧,心中暗自思量,这个在南宋的分身与那个学霸人设截然不同,倒像是个草包。
祝星氿闻言,头点得像捣蒜一样,表示极度赞同。他撇了撇嘴,小声嘀咕道:“就是就是,这个南宫尧可能只是个理工科的钢铁直男,怎么能跟温柔又充满智慧的师兄比呢?亏师兄还将他形容得天上有地下无的,真是有些失望了。”
小九见祝星氿继续误会,赶忙出声道:“哎呀,你搞错了!这个南宫尧不是你的临时老板,他真的是南宋的南宫尧,就是那个有名的南宫家的人。在赵构夺兵权后,整个家族神秘失踪,他就是这个家族的一员。”
祝星氿瞪大了眼睛,看向南宫尧,心中充满了惊讶。他没想到,这个看似平凡无奇的南宫尧,竟然有着如此复杂的背景。
就在这时,慕楠泽出声了:“南宫兄的评价倒是很有意思,的确解腻。家父知道南宫家的老祖宗喜欢建盏和这岩茶,特意备了许多作为小妹的嫁妆。押运嫁妆的队伍只比我们晚出发几日,估摸着现在应该已经到临安了。”
南宫尧闻言,哥哥南宫禹订的婚事本是临安府慕家的千金,慕楠谨,但由于哥哥的体弱,这一直是各个世家之间静而不宣的秘密。因此,那慕楠谨一家并不想结这门亲事,慕老爷子也不允许退婚。可不知道后来又是用了什么法子,竟然劝动慕家老爷子将建阳慕家的慕楠溪逼了过来替嫁。这是南宫尧听说的事情的原委,但现在从慕家的态度看,显然并不是那么回事。他们似乎对这门亲事很重视,而且慕楠溪知道他的身份后,也并没有心情不好的样子。这会还面带笑容地为大家点茶,听慕楠风和慕楠泽的意思,可知为慕楠溪准备的嫁妆应该很丰富,也足以见得对这门亲事的认可和重视。
这让南宫尧觉得舒心许多。他此行回临安,也是为了探望寡母和长兄,为本就人丁单薄的这一房撑撑场面。如今看来,这门亲事或许会成为他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
南宫尧,身着一袭淡雅的长袍,衣袂随风轻轻摆动,宛如一位从古籍中走出的文人雅士。他的面容清秀,眉眼间透露出一股书卷气,举手投足都显得温文尔雅。然而,在这份文雅之下,却隐藏着他不为人知的坚韧与执着。
他的发丝被一根简单的玉簪轻轻挽起,几缕碎发随风飘散在额前,为他平添了几分随性与不羁。那双眼睛,深邃而明亮,仿佛能洞察人心,却又时常闪烁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渴望。
南宫尧的嘴角总是挂着一抹淡淡的微笑,那是一种从容不迫、淡然处世的态度。他的话语不多,但每一句都显得那么有分量,仿佛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才缓缓吐出的珍珠。
在品茶时,他并不像其他人那样急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而是先细细品味,感受茶香在口腔中的变化。当那抹独特的苦涩与甘甜交织在一起时,他的眼眸中闪过一丝惊喜,仿佛发现了什么宝藏一般。而那句“解腻”,虽然简单,却透露出他对茶的独特理解和感受。
在与慕家人的交谈中,南宫尧展现出了他的学识与见识。他不仅对科举制度有着深入的了解,还对出版业的发展有着独到的见解。他的言辞犀利,观点鲜明,却又不失风度,让人不禁对他刮目相看。
然而,南宫尧并非那种高高在上的学者。他对待每个人都显得那么真诚与友善,无论是慕家的兄妹还是身边的仆从,他都能以平等的心态去交流。这份谦逊与随和,让他在众多人中显得格外耀眼。
总的来说,南宫尧就像是一幅精美的画卷,既有文人雅士的洒脱与不羁,又有世家子弟的沉稳与内敛。他的存在,为这段南宋的故事增添了几分色彩与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