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帝后登基【VIP】
第95章帝后登基【vip】
那场宫宴过后的第三天,康宁帝终于从寝宫出来,整个人宛如老了十岁。
往昔那双威严深邃的眼眸,此刻满是疲惫与哀伤,身形佝偻的坐上龙椅,虽然早已想到了这个结果,但当太子以那样决绝的姿态死去,他所有的精气神都崩溃了,对着贴身太监摆摆手。
刘公公转身,面对文武大臣,展开一道圣旨,大声宣读。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五皇子萧承蕴,心怀不轨,谋逆犯上,暗中与奸佞勾结,策划阴谋,于宫宴之上,行大逆不道之事,致使太子不幸遇害,此罪大恶极,天理难容!今将萧承蕴贬为庶人,其子嗣血脉,永世不得再入皇室宗籍,其党羽一律严惩不贷,以儆效尤!钦此!”
文武百官皆惊,没想到皇帝对五皇子竟然这么狠,直接把他的血脉移出了宗室。
好歹也是皇帝的亲孙子孙女,有人觉得不妥,想要劝上几句,被旁边的人一把拉住。
没看到皇帝是如何的伤心吗?
一百个五皇子都比不上先太子在皇帝心中的地位,这个时候莽上去,还不知道皇帝要如何发怒呢。
君王一怒,伏尸百万!
谁也不想头铁的去触碰失去爱子的老虎眉头,那是要死人的。
也有人悄悄看向六皇子,希望这个一向仁善又头铁的未来皇帝,能好心劝一劝,五皇子死不足惜,但他的子女好歹是他的亲侄子亲侄女,流着一样的血。
他们倒不是同情五皇子一脉,他实在太癫狂了,做出那种事,只有死路一条。
可五皇子的孩子也是萧家血脉,在古代君权神授的封建思想下,要保持皇家血脉的高贵性,就不能任由他们失去身份后,备受欺凌。
那会让皇家丧失权威性,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可六皇子无动于衷!
他不在意五皇子对自己的敌意和刺伤,反正伤不到他,可他凭什么替大哥原谅?
不管怎么样,萧承蕴害死的是太子,是功绩无数,对大干江山做出诸多贡献的太子!
即便太子是自愿赴死,可以他的功劳,难道还换不来一个报仇雪恨吗?
如今东宫哭声震天,他有什么理由去原谅罪魁祸首?
相比只会搞事的萧承蕴,皇帝和六皇子心里,先太子无疑重要的多。
所以当皇帝下了决定,六皇子便默认了。
见他都不说话,其他人就更不敢了,默默低着头。
刘公公又宣布第二道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先太子萧承干,生性仁厚,贤良聪慧,自幼勤勉好学,德才兼备,深得朕心。其身为储君,恪尽职守,心怀天下,常思为百姓谋福祉,为社稷图安稳,实乃贤良之典范。奈何天妒英才,遭奸人所害,不幸早逝,朕痛失佳儿,如失左右臂,每念及此,悲痛欲绝,肝肠寸断。
然太子虽薨,其功绩与美德不可磨灭。为表朕对太子的追思与褒奖,特追封先太子萧承干为义忠亲王,以彰其忠义仁厚之德。其长子,秉性纯良,聪慧过人,颇有其父之风,今承袭义忠亲王爵位,望其能承继父志,恪守本分,为朝廷分忧,为百姓谋利,不负朕之期望。
次子与三子,皆聪慧伶俐,温文尔雅,亦具贤良之质,今皆封为郡王,望其能勤勉向学,修身养性,日后成为国家之栋梁。
长女,温婉娴淑,端庄典雅,今封为荣安公主,赐以府邸与金银财宝,享公主尊荣。愿其一生平安顺遂,幸福安康。
义忠亲王一门,忠烈之后,望后世帝王厚待之,以慰太子在天之灵。钦此!”
圣旨宣读完毕,康宁帝的目光缓缓扫过殿内众人,那目光如有实质。
六皇子当即叩首,“谨遵父皇令。”
大臣们也纷纷跪地,齐声高呼,“吾皇圣明,万岁万岁万万岁!”
第三道圣旨是皇帝亲自颁发的,他看向众人,端正肃穆,以不容置疑的威严口吻宣读着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自登基以来,夙夜忧叹,殚精竭虑,唯愿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然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朕如今已感力不从心,身体每况愈下,恐难再担此统御天下之重任。
回首往昔,朕历经风雨,于朝堂之上殚精竭虑,于边疆战事中运筹帷幄,方有今日之盛世之景。但朕已年迈,王朝之未来,需更有能力、更具魄力之贤君来引领。
,朕之六子,自幼聪慧过人,文韬武略,样样精通。其心怀天下,仁爱宽厚,断,谋略过人,于朝堂之事多有良策,解百姓疾苦,实乃天命所归。
今朕决意退位让贤,自即日起,宸王萧承轩承继大统,登基称帝,改元[新元号],大赦天下。望宸王能牢记祖宗基业,以苍生为念,励精图治,使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富足安康。
众卿当竭心尽力,辅佐新帝,
圣旨宣读完,大殿内一片死寂,众人皆被这突如其来的退位诏书惊得目瞪口呆,一时竟不知如何反应。
片刻后,才有一阵嘈杂的议论声在大殿内传开。
萧承轩早就知道此事,按照惯例,让,最后接过圣旨。
康宁帝深吸一口气,缓缓起身,在众人的注视下,一步一步走下龙椅,将那象征着无上权力的玉玺,郑重地交到了萧承轩的手中。
春天举行,与任何一次都不一样,竟然是帝后二人同时登上王座,坐在那龙椅之上。
大臣们愕然不已,但在刚刚祭祀祖宗之时,皇帝已经命人把皇后的功绩一一公布。
先是活人无数的良种,然后是人人有衣的棉花,林若溪凭借自己,一举解决了全天下衣食的问题,进而在住行方面,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她之功绩,在于活人无数,在于让百姓都吃饱穿暖,说一举神农再世都不为过。
因此,新帝力排众议,让她与自己一同登基,共掌天下权柄,大臣也无法说出反对的话来。
今天他们但凡说出口,下朝后立刻会传遍大干,然后面对全天下百姓的口诛笔伐。
他们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只能寄希望于太上皇。
但太上皇动了动嘴皮子,最终妥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