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令(修) - 魏晋异闻录 - 月夜下的影子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魏晋异闻录 >

☆、政令(修)

洛阳。

此时城内外目之所及处一片白雪皑皑,像是披上了一层白衣。

没了匈奴人的摧残,加上卢霈上书晋帝为民生所虑,减轻赋税,对有些人少的郡县直接免税,经过几个月的休养生息,渐渐有了人气。

考虑到之前流民四起,某些郡县不顾民生。卢霈请晋帝下旨:让各地州县收容流民,不得驱赶;对无依无靠的老人、孩童进行救助;到了来年春天,有愿返乡的流民准其自行离去,不愿回乡的,当地州县官员要为其分地耕种,以谋生计。

对没有反心的其他族人,须一视同仁,不得驱赶,不得收其田地。若发现有官员阳奉阴违,立刻罢其职权再不录用。

同时,卢霈派人在洛阳城门何处张贴告示:招抚逃亡各地的洛阳人士,若回乡免税一年;重开户市,各地商户来往自由,只需交纳一定商税即可。

这些政令从卢霈回到洛阳后便一一传达下去。几个月后,慢慢有了成效。街市上,商贩多了起来;也有逃亡他处的本地人士回来耕种;还有当初一些举族而迁的大小士族纷纷回了洛阳。

但仍有一些士族在观望:到底这两位少年英才会将洛阳变成何样,还未可知,能否长久也不能估计。不过,聪明的世家已派人上门到卢霈、崔逸家族示好过,为来日铺路。

这些世家的心思卢霈心中清楚,却没有多余时间理会。

铜雀街,中央衙署。

卢霈端坐在中间的长桌边,桌上堆满了各种文书。

两旁站了三、四个青衣婢子或童子。

桌前站着两个官员模样的人,正垂手低着头。

他现在每天查看各处官员履历,尽量提拔有真才实干的,哪怕其出身寒门,他也力排众议让其上位。

晋帝因年纪尚小,且当初是卢霈、崔逸前来救驾,一来充满感激;二来崔逸手中有兵权,自己别无所靠,暂时只能听从两人意见。

因此卢霈的政令多数都能顺利发下。

此刻他刚好又提拔了两人。

“如此,你们以后要恪尽职守,为国出力,先下去吧。”卢霈道。

“是。”两人躬身退下。

等人退下,卢霈才略显疲惫的揉揉额角,旁边的侍女见状,机灵的上前要服侍。

卢霈摆手道:“不必了,去沏杯茶来。”

“是。”侍女答应着去了。

卢霈低头看着桌上的文书。这几个月陆续提拔了些人,但对偌大的朝廷仍是杯水车薪。

他思考下一步是否要进行六部改革。

大晋之所以会被异族人乘虚而入,一方面必然有皇室的责任,但朝中官员的不作为也是很大的问题。

可一旦进行六部改革必然触动某些世家的利益。势必不这么轻松。

而他还想在来年二月,开科取士。这是在那地方中偶然看到的制度,顿时让他醍醐灌顶。这正是目前大晋需要的,此令一出,必遭所有世家反对,包括卢氏和崔氏。

但是,自从看到这制度后,他就明白大晋想恢复生机,需要改变,需要新的血液加入。

世家已盘踞太久,从一出生就决定了一个人将来的官职大小,没有激流勇上的热情,每日只醉心山水或清谈,对该做的事一概不闻不问。

长此一样,就算卢霈能改变大晋一时,也不能变其一世。要想彻底根除,必须有更大的变革。

不过……如今时机未熟。他与崔逸刚站稳脚跟,各方势力都在暗中观察,稍不注意就会前功尽弃。

罢,先改革六部,等他日在开科取士。

正想着,侍女端了茶来,卢霈接过来,饮了两口,随手放下茶杯,他又想起别的事。

当初离开飞船时,除了君子剑,带走的两份种子,加上崔逸手中的一样,如今可以拿出来用了。

他曾问过林浩,种子种下后收成如何。

对方告诉他:比此地所有粮食收成都高。这让他心中喜悦异常。大晋之所以遭遇如今模样,除开前两条,各地连年灾荒,颗粒欠收也是缘由。

若是有了这些,百姓肚中能果腹,便是再难也不会想到起兵造反。

他仔细询问了林浩种子种法。

对方都告诉了他。

玉米和土豆都在春分过后就可播种,而这种水稻可种两季,春分之前也可种植。

卢霈打算现在洛阳城外圈出一片无人村子来试种,有了成效,才好往下推广。

等过了年,水稻可以先派人种下,然后是玉米、土豆。

卢霈心里盘算了一回,突然就想起了林瑷:不知林浩有没有找到她。自上次与崔逸争执后,偶然从林浩口中问出,林瑷在宛城向他要了两样东西。

两人心中虽惊,但更多是松了口气,至少安全已有了保障。随后便让林浩去找人,因为只有他才能找到林瑷,且不会引起别人注意。

这一去就是两月有余,也不知现在如何了。

想着这里,卢霈抬头望望窗外,天色已暗,一时间便没了继续办公的力气,又想到几个月前的这个时辰,该是和林瑷对弈或者看书的时候了。

心中叹了口气,逐站起身打算回去。身边的侍女赶紧拿过一件白色的狐裘大氅为他披上。

卢霈走出来衙署,身后跟着一堆侍从。刚走了没几步,就见前面有一人一马。

是崔逸。

他面无表情看着卢霈。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