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蒸刑3
屋内,太医几番施药,梓怡也施了一番针,皇上的脉象已经平息,但是人还是没有清醒。
皇后坐在皇上的塌前,目光平静。老夫老妻几十年,如今却儿子已死,女儿远嫁,李家衰败、权势不保,两人同床异梦、离心离德,皇后不禁皱眉,曾经同生死共患难的两个人,如何走着走着竟然到了这步田地。
看着睡着的皇上,岁月刻画了他沧桑的眉头,曾经英气的脸庞也两鬓斑白了起来,皇后不禁摸了摸皇上的脸,曾经,曾经自己是多么深爱他,为他抛家弃母,单身投奔他而来,那个时候,两个人什么都没有,却有真心和快乐。而如今,他是九五至尊,自己是万人之上,却是什么都有,唯独没有真心和快乐。上一次,他这样昏迷,自己想的却是如何让自己的儿子接班,如何让李家得势,如何让自己成为皇太后,唯独没有想过如何让他醒过来。而这一次昏迷,自己却什么都没有了,才真正静下来想一想,如何他真的死了,未来的岁月,自己可怎么过呢?是啊,都快要入土了,自己的儿子不在了,自己的丈夫也行将就木,素心、画心都死了,还有德妃、丽妃、明贵人、宁嫔……如此多的人,曾经是自己爱的、恨的人,都过去了,就剩下自己了。
正恍惚间,却听殿外,董贵妃说:“时辰已到,行刑!”
董贵妃说:“时辰已到,行刑!”
但听“且慢”一声娇俏温柔的声音,却带着岁月的力度和沧桑。一个明黄色的老妪来到了院中,约莫40多岁年纪,却是一身不可侵犯的傲人之气。
董贵妃抬眼看这老妪,身着明黄色蜀锦对襟蚕丝裙,外罩淡黄色祥云烟罗衫,再罩一层金丝绣蝴蝶纱衣,腰身纤瘦不赢一握,一双同色绣荷花的宫鞋,一身装备虽然是淡然素雅、不奢华名贵,却透着一股清净又无上的贵气,净白无瑕的脸庞,清澈明亮的眸子,岁月好似没有在她脸上留下痕迹和皱纹,皮肤光滑,头发乌黑,一头精致的贵妃髻只用一只翡翠玉钗挽起,透着婉约宁静之气。董贵妃见了这人兀自一愣,却是这支钗提醒了自己,这支钗看似其貌不扬,却是前唐给老川西节度使,也就是太上皇一次平息叛乱的封赏,那玉是前唐只有三品以上命妇才能用的沉香玉,在蜀地并不出产,产自于北地,颜色是沉沉的墨色,里面似水流动,细看竟有鱼型波纹,并带暗香,故取名沉香玉,此钗名为沉鱼钗。整个崇国仅有一对。
董贵妃想起,这对沉鱼钗,太上皇将此一对分别赐予太后和颜太妃,以示二人平起平坐。早年董贵妃曾经见太后戴过。此人不是太后,难道是颜太妃?可是颜太妃不是前几年已经给太上皇陪葬了吗?董贵妃进宫晚,没有见过颜太妃的真容,但是见过画像,这个老妪与颜太妃年轻时候的画像宛如一人,几乎丝毫没有任何变化。惊的董贵妃诧异的说:“你……你……难道是颜太妃?”
颜太妃露出一丝笑容,如一股春风拂面般温暖,行一见礼说“颜太妃已随先太上皇已死,在下浣颜阁宫女颜氏,此有先太上皇手谕一封,其意治国治家以仁善为先,勿滥用刑罚、勿肆意杀生,望娘娘明鉴。”说着让尚慧把先皇手谕递上。
阮玉接过来递给董贵妃,董贵妃细看,这是一张明黄色的帛书中的一页,上书“治人治国,惟礼德先,而后刑罚尔。以礼治人,以仁得人;以刑治人,以厉得人,故以仁可以得人心,以厉得人,不过得人俱之也。”董贵妃见过先皇的字,此确实出自先皇手笔。
董贵妃见此先皇之物来自这个美妪之手,她又自称颜氏,更加确定此人便是颜太妃,只不过鉴于什么原因,早年对外声称随葬了而已。这种事例在唐朝便有过,不过掩人耳目而已。
董贵妃自然对待颜太妃礼敬有加,忙恭敬的将帛书置于托盘之上,行一个蹲礼,向颜氏说:“儿媳谨尊太上皇教诲。”
颜氏忙把董贵妃扶起来。
皇后自然是知道颜太妃的,也上来行礼,董贵妃见皇后处变不惊有恭谦有礼的神情,心中已知恐怕这事多少与她脱不了干系。心中懊悔自己千防万防总是百密一疏,这皇后委实手段不少。
颜氏对皇后点头一笑,皇后便上来欲搀扶颜太妃,董贵妃本在颜太妃左侧,颜氏将她行礼扶起来后,便把左手自然而然伸给了上来搀扶的皇后,董贵妃刚要伸出的手迟疑了半拍,只得略一转身,后退半步去右边搀扶颜太妃。于是,颜太妃便由皇后和董贵妃一左一右搀着,进到殿中。这一小小的动作,虽不起眼,却彰显了皇后的地位,左为贵,无论如何,皇后还是在董贵妃之上的。
颜氏来到皇上面前,见到了太医、梓怡等人,颔首一笑,问道:“皇上怎么样?”
太医斟酌一下,答:“禀娘娘,皇上昏迷是惊怒所致,经施针喂药,应该很快就能醒转,只是皇上的右臂……右臂,怕是麻木僵直,经络不通不能使用了,右腿行走恐怕也有些障碍。”
颜氏一惊,终究是信任梓怡,追问一句:“果真如此?”
梓怡心道,皇上就是中风了,半身不遂,好不容易推拿针灸,疏通了腿部,但是胳膊是被血栓栓住了,是动不了了,右腿走路也恐怕走不利索了。便点点头称是。
颜太妃长叹一声,坐在皇上的床边,说:“德儿啊,没想到,才几个月没见,你竟……”说着便抓着皇上的手流下泪来。
颜太妃没有死,来玉明宫看皇上了。如此爆炸性的消息,瞬间传遍了阖宫。
有的来伸头探脑的看被先皇金屋藏娇的“美人”,有的来看起死复生的“死人”,还有人来看行刑,有人来看热闹,如今大半个皇宫的人都聚集在玉明宫的周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