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 莺莺传 - 夏天的绿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莺莺传 >

第101章

就像以前用的铜镜子,用久了之后就会有些不明亮,这时候就要找打门前过磨剪子锵菜刀的人进来磨一磨,之后就会光亮如新了――铜镜子因为是铜做的,并不便宜,哪能不亮了就扔掉。

赵莺莺这水银镜也是一样的,碎的只不过是中心的一块小镜子,手把之类可是好好的。而这手把是用锡、铜之类的金属参杂着做的,虽没有当心的水银镜子值钱,可也不是不要钱的破烂。赵莺莺打算修好了,收起来还能做个备用。

女掌柜看了一眼小布包里头没有镜子的手把,笑着道:“当然能修,嵌一块水银镜上去就成。只不过我家没有雇师傅,要送到作坊里去才成,莺姐儿要等几天才能拿到。”

说着收了镜子,指着一角道:“那边放着镜子,莺姐儿慢慢挑。”

赵莺莺看了半晌,最终挑了一个芭蕉形,背后有喜鹊登枝纹的小靶镜。又看看妹妹和曾家表姐妹再看什么。赵芹芹对一个可以盛胭脂的瓷盒爱不释手――怪好看的,只不过十岁的赵芹芹根本不用胭脂。

曾月娥看上了一把小梳子,梳子是用贝壳做的,十分精致好看。不只是可以拿来梳头,还可以做插梳使。贝壳不值钱,不过这梳子的手艺好,价钱应该全在手艺上。曾雪梅则是东看看西摸摸,似乎对什么都有兴趣的样子。

赵莺莺看了一眼,便挑自己喜欢的东西去了。正在这时,外面进来一个十七八岁的锦衣公子,看样子生的颇为清秀。一般人见他温文有礼的举止恐怕以为这是一个富贵人家的公子,不过赵莺莺挑挑眉,一眼就看出了问题。

她其实不是眼睛有多毒,只不过是上辈子好东西看多了,这杯但凡有什么冒充好东西,她一眼就觉得哪里别扭。这位年轻公子也是一样,看着是个普通富家公子,然而赵莺莺就是哪里不对劲。

不过这也不关她的事,她不过是在这铺子里买东西而已。所以脑子里过了一遍,赵莺莺便轻轻放过,不管这件事了。

只不过他没看到那年轻公子左右看了看,似乎在几个女孩子身上扫过,迟疑一下,然后往曾月娥看小梳子的地方走去。曾月娥本来是在看梳子不假,但是旁边一个大活人一直盯着自己,哪能沉得住气。

于是转头打算瞪回去,只不过没想到转头见到是一位生的温文尔雅的富家公子,一下子便红了脸。只不过那富家公子似乎比她还害羞,白色的面皮一下红了起来。微微作个揖:“打扰姑娘了。”

赵莺莺最后结账的时候,赵芹芹果然还是要了那个胭脂盒,并且一直缠着赵莺莺给她付钱。另外曾雪梅也要了一个漂亮的发带,并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赵莺莺便一起付账了。

倒是之前表现的很喜欢那个小梳子的曾月娥,并没有拿那个。赵莺莺只当她是不好意思让表妹付账,并没有多想――虽然她看上去十分的心不在焉。

曾月娥确实挺心不在焉的,她想到了刚才那公子。那个富家公子说是给家里姐姐挑生辰礼物,只不过女儿家的东西也不懂,就请教曾月娥。曾月娥其实也不大懂扬州这边的风貌,生怕自己挑的不够好,让人家看笑话。

不过那富家公子一直赞她眼光好,帮了大忙了,似乎直到结账之前一直盯着她看。

不管曾月娥何等心不在焉地接着逛街,等到整条甘泉街差不多走遍了,赵莺莺一行人自然是要回家的。

回家的时候正好遇上给潘裁缝做外室的刘二姐正在屋檐下晒太阳,去年她给潘裁缝生了孩子,只不过可惜是个女儿。潘夫人是有女儿的人,自然不稀罕这个,只不过让外室养孩子没个体统,到底还是把孩子接回去了。

经过这件事,刘二姐神采便不如以前了,赵莺莺能感觉到她现在就是过一天算一天。不过潘裁缝还是很喜欢她的,不知道是因为她年轻漂亮,还是因为既然能生女孩,然后自然能生男孩。

她没有和赵莺莺打招呼,赵莺莺自然也不会和她说话,只一行人直接回家就是。

回到家里的时候家里正好有客,来的客人并不是别人,正是隔壁的王婆子。旁边有方婆子和赵嘉作陪,赵莺莺只听到王氏道:“我正是有这个打算,之前蓉姐儿陪嫁杏儿实在是太仓促了。现在莺姐儿渐渐大了,给她买个小丫头,等过几年出嫁的时候正好陪嫁,可比临时买来的贴心。”

王婆子也道:“是这个理,丫头要从小买来调理,这样主家的脾气、喜好才能摸的透透的,以后服侍才顺手。而且养半年和养上几年能一样?到底还是从小调理出来的可靠,真要是心不好的,察觉出来卖出去就是了。”

赵莺莺这时候走进了堂屋,给王婆子福了福身,赵芹芹也是一样的,笑嘻嘻行了礼。至于曾家姐妹两个并不认得王婆子,不过看她十分富贵的打扮,又见赵莺莺赵芹芹行礼,便也跟着行礼就是了。

王婆子也是第一次见曾月娥和曾雪梅,便道:“这便是你家二丫头的两个姑娘吧?啧啧,到底是你家的,和蓉姐儿几个一般水灵!。”

这是两头讨好的话,王氏高兴,赵嘉和方婆子也高兴。方婆子听了连连摆手:“老姐姐就是说些客气话,自家孩子什么样咱们心里难道没数儿?几个烧糊了的卷子罢了,没的白夸。”

这才真是客套呢!

不过这一番客套还在进行,好容易几个孩子也在各自母亲身边坐下了。王婆子才对赵莺莺道:“莺姐儿,你娘打算给你买个丫头呢,高不高兴?”

一般的小姑娘听到这个消息恐怕会很高兴,但是对于赵莺莺来说反应就很平淡了,毕竟她又不是一个真正的小姑娘。便笑着道:“高兴是高兴,不过娘怎么想起来给我买丫头了,如今家里有李妈妈,还能有什么事儿?一些散活儿,随手就干了。”

王婆子听了在旁敲边鼓:“莺姐儿,这话你是要听实话,还是听假话?假话是你娘觉得有个丫头分担,你也好专心绣花。真话可就不好说了,怕说了你脸红――照理说这种话不该和你这小姑娘说呢!”

其实这也就是王婆子在逗赵莺莺而已,为赵莺莺买陪嫁丫头自然就要提一提婚嫁的事情。而未出阁的姑娘家,这种事确实不好听到,要是不小心听到了,也该立刻避开。只不过这是大户人家的讲究,市井人家好多姑娘自己挑丈夫的,这种事情自然也就随意了。

差别只在于,一些大方的姑娘能面不改色地听下去,而害羞的姑娘要一边脸红一边听下去――为什么不躲开?只能说市井姑娘早就知道要关心自己的婚事了。

赵莺莺自然属于面不改色的那一类,王婆子把事情讲出来了她也没有脸红。王婆子啧啧了几声,只得放弃了逗她,笑着道:“到时候你跟着你娘挑丫头,到底要跟你许多年,总要你喜欢才是。”

赵莺莺其实不想自己挑丫头,无他,只不过这会让她想起上辈子刚进宫的时候,总管们像挑菜一样给她们这些小姑娘挑去处。只不过这理由说不出来,她只能勉强笑笑,胡乱点头。

王婆子并没有一直纠缠于在她看来的一件小事,毕竟她家常常买丫头,这种事并不值得她大说特说。她转而和王氏说起了这些日子街坊之间流传的一些新闻。

“侄媳妇,说真的,这些日子你注意一些――几家现在女孩子多。”

王氏给王婆子说糊涂了,不解道:“有什么事情要注意?”

王婆子左右看看道:“外头都传开了,似乎是有几个人贩子流窜到扬州这边了。这些人贩子不拐小孩子,只拐十三岁上下到十七八的大姑娘!你家几个女孩子,除了芹姐儿,其实都算有危险。”

赵莺莺小时候差点被拐卖过一次,所以王氏格外注意这种事。不过随着赵莺莺年纪渐渐长大,她对于赵莺莺的担忧已经放下了。毕竟那些人贩子都喜欢拐卖小孩子,小孩子目标小,容易控制。而长大了的,即使是女孩子,一般也不是下手的目标。

当然了,这是说一般情况之下。一般情况之外,总是有一些例外的。譬如说江洋大盗,或者胆大包天的一批强人联手作案,这些人没有什么不敢的。而小孩子哪有正当年的黄花大闺女值钱!这些人为了钱则是什么都能不顾。

王氏听了也是十分紧张,皱眉纳闷道:“这是什么缘故,竟然是这个年纪的姑娘,莫非是江洋大盗――官府如何说,可有什么眉目。”

王婆子清了清嗓子:“官府能有什么用,到现在为止,连歹人到底是什么底细都不知道更不要说抓人了。还是前些日子,不断的有这个年纪的姑娘不见,这才确定有这样一回事的。”

因为那些不见的姑娘全都是白日里出的门,也没有往小巷子里走,所以一开始都不当回事儿。直到女孩子到了晚上都没回家,一家人这才着急起来。接连出了几件事,官府才确定这并不是偶然,而是有人拐卖这些女孩子。

王氏听这些话,一边抚着胸口一边念佛,然后看着家里几个女孩子道:“从今日起就不要胡乱出门了,若真是要出门和家里说一声。或者长辈陪着,或者找蒙哥儿一起去。”

女孩子出门的机会本来就不多,像赵莺莺这样的,还不爱出门,自然可有可无。只有天性在家呆不住,和刚刚喜欢上扬州繁华的曾雪梅十分苦恼的样子。至于曾月娥,始终心不在焉的样子,可能根本没注意到这个叮嘱吧。

之后又说了一会儿话,王婆子看着饭点差不多了便告辞离去。做了几年的邻居了,王氏和方婆子在这上面也没有和她客套,并没有虚留,只不过王氏亲自把人送到门口而已。

吃过饭之后,赵嘉就去了方婆子屋子里。期期艾艾半晌,才小声道:“娘,嫂子真要给莺姐儿买丫头么?莺姐儿一个小丫头能有什么事儿,能使的着么。”

方婆子坐在桌前绕线,就是把一些零碎的线接起来,然后绕成团,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用得上了。听了女儿的话,便解释道:“先买回家,一家人使唤就是了。等到家里呆了几年,正好得用的时候给莺姐儿做陪嫁丫头,这不是很好?”

又道:“之前蓉姐儿在家的时候也给买了一个叫杏儿的陪嫁丫头,只不过买的迟了一些,只在家里呆了半年,实在不如别人家的丫头调理的好。不过还在十分老实听话就是了。”

听了方婆子的话,赵嘉舔舔嘴唇:“三哥如今也是发达了,还能给几个姐儿买陪嫁丫头。这样说起来,以后芹姐儿也是要和她两个姐姐一样的吧?”

这是理所当然的,反正赵莺莺赵芹芹两个人肯定都是照着赵蓉蓉的例子来。

见方婆子点头,赵嘉便试探道:“既然三哥已经这样发达了,是不是该拉拔拉拔两个外甥女儿――人家都说北边姑大,南边舅大,舅舅就是外甥们的倚靠。如今我和月娥雪梅两个回了家,身边所有的不过是老家带来的一点儿余钱,实在是精穷了。我本身不在乎,我想的是月娥和雪梅,她们两个一辈子还长着呢。侄女儿们嫁的风光,以后有的是好日子,我真替她们高兴,可是一想到我家两个今后还飘摇着,心中如何能不急。”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