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 莺莺传 - 夏天的绿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莺莺传 >

第203章

赵莺莺和眉嫂子说着话把甘泉街逛完了,把东西寄在相熟的店家然后就往小秦淮河一带去。虽说只是准备年货的话,在甘泉街已经足够了。可是作为扬州最繁华的小秦淮河,依旧有很多新鲜东西,眉嫂子最爱去逛,赵莺莺不爱出门,可要是挑选东西,那又和一般的妇女一样喜爱了。

来到了小秦淮河这边,赵莺莺才这里和甘泉街那边最大的不同。今年的甘泉街看起来热闹,其实远远比不上往年,想来是水灾和河堤银的关系。但是小秦淮河这边就不同了,热闹不输往昔!

眉嫂子听了赵莺莺的疑惑,笑着解释:“这是当然的,说到底年景好不好什么的是穷人才会说的。家中底子厚,这点儿事儿又算什么?就像是你家一样,如今还不是改过年就过年,可曾比往年差一些?”

赵莺莺摇头的时候总算明白了过来,甘泉街一带地处旧城又靠近城南,鱼龙混杂,住了很多中下等人家。像赵莺莺、眉嫂子这样殷实富裕人家就已经算是很不错了――那一带在整个扬州来看就显得十分‘贫苦’了。

更城南一些的地方是彻彻底底的穷,无论年景好不好都是过不了富裕年的,而有钱人聚集的地方也不会受年景影响,再怎样也照常过年。只有甘泉街那种地方,受影响很大,平常时候看着和别的扬州人无异,今年因为遭灾和河堤银的关系就显出差异来了。

两人汇入人潮,各个铺子不管有用没用都逛看了一番。至于最后买的东西,那倒是寥寥。毕竟正如两人都知道的,若是为了办年货,甘泉街就已经足够了。来小秦淮河这边,与其说是为了买东西,还不如说是为了玩儿。

在寄存东西的相熟店家那里谢过,两人往家里赶,心里想的是还能赶上一个晚点中饭。快到家的时候赵莺莺听到女子尖利的声音。

“回去回去,这时候来找我要钱?没有的。况且你一个小孩子家家要什么钱?还一开口就是二十两银子。”是万氏的声音。

听她又道:“你开始挣钱了吗?就是没开始挣钱才能说的轻易,随便就开口要这个数字。”

“大姐,你小声儿点儿,我这是借的、借的!替薇姐儿她家借的!”一个青年男子的声音,听起来还有些少年人的清脆。

赵莺莺打万氏家门前过的时候往里瞥了一眼,也不知道是粗心还是什么,总之大门都没关上。来找万氏的青年是万氏的大弟弟,今年正好十八岁。

“薇姐儿!?哎哟,叫的倒是亲热,只是那薇姐儿是你什么人,由得你这样做火山孝子?人家是一个没出阁的姑娘,你是个没定亲的大小伙子。若真是有诚意,叫她和咱们家定下婚事,若是没有诚意开这个口做什么?这是吊着你呢吧!”

赵莺莺快步走过,不欲让万氏看到了惹麻烦。

这薇姐儿也是左近的一个女孩子,今年十六岁,正是说亲的好时候。家里是开面馆子的,富裕说不上,可相比一般人,那还是强一些的。想来万氏的大弟弟就是在时常往来外家和姐姐家的过程中和她认识的。

赵莺莺倒也见过那位薇姐儿,生的文静秀美,在街坊邻里当中算得十分出挑的人才了。万氏大弟弟少年慕少艾,有些好感倒也很正常。不过竟会好到替她向万氏借钱,这就非常耐人寻味了。

万氏的话说的很直白,然而却也没说错什么。如果是有心和万家做亲,二十两银子不要说借了,靠着小定基本上就能弄来――这还是因为万家孩子多,孩子们娶亲的花费恐怕不足,往少里估计的结果。

可要是没有心思和万家结亲,这个行为就非常不对了。一个没出阁的姑娘请求大小伙子帮忙牵线搭桥借钱,怎么想都没有那么简单。

不过再不简单也没用,赵莺莺不知道那薇姐儿耍了什么手段,可是现实就是万氏的大弟弟什么用都没有,他甚至不敢去向家里说要借钱的事情,只能来和出嫁的姐姐说――这还是个倚靠家里的少年人。

和赵莺莺一起走的眉嫂子当然也什么都听到了,朝赵莺莺挤眉弄眼,等到要分开的时候才小声道:“那薇姐儿家在里前头水灾时祖母受了潮气,一病不起了,为了这个把家里吃垮了一半。这下收河堤银,她家哪有钱!现在家里最值钱的就是这个生的好的女儿了。只不过想要卖上价钱却不容易,不是能够急急促成的,所以打算先借个二十两!”

这里所谓的卖,当然不是真卖,而是打算许一个出的起聘礼钱的。赵莺莺想起了万氏的大弟弟,想起了万家屋檐下都站不下的孩子,立刻知道了,这个人绝不可能是万氏的大弟弟。

万家或许出的起这个钱,可是万家不只他一个孩子,底下还有弟弟妹妹呢!妹妹们要嫁人,弟弟们一样要娶亲。他是头一个男孩子,就要定下一个例子来,哪能让他如此‘奢侈’娶老婆。

赵莺莺再不想这个事情,回家放下东西洗了个手,然后给曦姐儿喂奶。又问桃儿上午时候曦姐儿吃奶吃的好不好――因怕她出门在外的时候曦姐儿没有奶水吃,赵莺莺挤了一些奶在瓷瓶子里备着,让桃儿记得到时候喂。

和吸母乳当然不一样,不过曦姐儿似乎很好养的样子,对这种哺乳方式也接受良好。

一个人吃了个晚中饭,赵莺莺正要陪着女儿小憩一会儿外面大门的敲门声就响了起来。原来是方才才分手各自回家的眉嫂子,赵莺莺疑惑她怎么来了。她们两个上午一起逛了半日,有什么说的应该都说完了才是。

眉嫂子手上挎着一个篮子,知会赵莺莺道:“你来不来,街口那边肉铺要灌肉肠了。我打算今年做些薰肠子吃,要去弄一些来。”

赵莺莺听了也不再管休息的事,直接起身道:“来的,怎么不来,这正是本哥爱吃的。去年他就说不够吃了,今年要多做一些呢!”

这里所谓的肉肠就是用猪肉打碎,然后掺上调味料、香料等灌入肠衣,直接风干或者薰一薰做成薰肠子都是使得的。就如同腊肉一样,算是年货的一种。只不过这种年货没有腊肉那般普遍,腊肉是每家每户都要做的,肉肠却不一定。

崔本喜欢吃这个是赵莺莺牢记在心的,原本就打算今年多做一点儿,可以保存到天气转暖呢!也正是因为风干和保存的问题,这种肉肠也只能在寒冷的冬天里做。之前做肉肠的摊子都没有肉铺摆出来,赵莺莺本就一直惦记着了。

――就是肉铺,大约是为了方便做生意,很多肉铺都会在腊月的时候摆出做肉肠的摊子。这是为了招揽生意多卖一些肉出去。

赵莺莺也提上篮子,然后就跟着眉嫂子出门了。第一个做肉肠的肉铺挨得很近,半盏茶的功夫不到就步行走到了。不知道是不是赵莺莺收到消息慢,总之她和眉嫂子到的时候肉铺肉肠摊子前已经三三两两有些人了。

看着都是左近比较体面的人家,毕竟肉肠做起来不划算,愿意吃的也都是家境较好的了。而这些人里面有主妇也有家里帮工的婆子丫头,只不过看起来还是主妇多一些。

这倒不是因为亲自过来的人就家中没有丫头婆子,像赵莺莺和眉嫂子都是可以让人过来,最后却还是亲自过来了。这就是办年货的习惯了,若是真懒得动弹,那么办年货就该让别人全部代办才是。

略打了几个招呼,赵莺莺就和眉嫂子上前订肉肠去了。眉嫂子要四节,赵莺莺看了看道:“多做一些,要十节。”

听到赵莺莺报数,肉铺的屠户脸上就笑了:“行!专门给崔七奶奶选最好的后臀肉!”

后臀肉和前腿肉都是瘦肉多、肥肉少、没骨头,最适合拿来做肉肠的,其中又以后臀肉最合适。赵莺莺要的多,老板心里高兴,这是照顾她的意思。

猪肉被绞碎,然后放入香料调料,最后灌入到肠衣里面,成为一节一节的。买肉肠并不用重量,而是算节,等到做好了才会拿去过秤。而这边做的肉肠都是比较壮的那种,有女人家的小手臂长,一节重七八两了!

旁边有妇女凑过来,她们是排在赵莺莺和眉嫂子之前的。就笑着道:“崔七奶奶好大方的人,一口气就要了十节,这如何吃得完?况且这个且划不来,咱们这些人也就是尝个味道,一两节也就是了,唯有崔七奶奶格外不同呢。”

肉肠里头瘦肉多肥肉极少,普通人,哪怕是中等殷实人家也大多有些缺油水,习惯爱吃肥肉躲过瘦肉。这么多瘦肉做出来的肉肠再经过风干和烟熏,油水更少了,也就更没有吃头了。所以这在很多人眼里就是好吃却不怎么中吃的菜,略尝个鲜,买的少少。

特别是今年的日子艰难一些,很多人家买肉做腊肉都要俭省,何况是做没那么受欢迎的肉肠――一节用掉七八两肉,做出来才有一盘子,能吃两顿就算好的了!若是连瘦带肥的鲜肉,炖起来那是一锅,里头可以放白菜,放粉条,放豆腐,放丸子...然后油水依旧很厚。

赵莺莺礼貌地笑了笑,解释道:“本哥爱吃这个呢,特意叮嘱过今年多做一些。”

赵莺莺这个理由非常有用,听说是家里丈夫喜欢吃,大家都不再觉得稀奇了――这就是这个时候的看法了,女子持家要学会俭省,杜绝一切奢侈浪费。特别是不能因为自己爱穿好的吃好的而花销,但是换成是男子的要求那又不一样了,大家只会觉得一切变得理所当然了。

正说话间陆陆续续又来了一些妇女,赵莺莺在其中就看到吴氏、尤氏和万氏――说起来这还是万氏生产之后赵莺莺第一次见她出门。

吴氏要了四节肉肠,尤氏却是犹豫了半晌,道:“两节肉肠罢!”

两节肉肠如果是别的人来要,并不稀奇,多得是要一节两节的人家。可是换成是尤氏就颇让人好奇了,肉铺屠夫正在斩肉,笑着道:“二奶奶可别这样,我记得义哥儿兄弟几个都爱吃这个,刚才七奶奶干脆买了十节呢――还是按照去年的数吧!”

去年是五节,而尤氏一听这么说连忙跳脚摆手:“不要不要,我们家可不是什么阔气人家,人家买十节我们就跟着多买?人家也不会帮着出钱呐!反正我不买。若是老板你做了那么多,可别指望我出那么多钱。”

老板是要做生意,所以有时候会热情一些。有一些人因为不好意思,半推半就就买下了。但这却不是强买强卖,若真是有人表现的非常不情愿,或者明确拒绝了的话,他们是不会硬塞的。

那样做要是遇到一个暴脾气,能闹的天翻地覆,完全得不偿失。就算遇到好说话的也不是什么划得来的事情,人家又不傻,经过这种事之后大都就不会来自家买东西了。长久算起来,这绝对是一个亏本买卖。

“您等着,两节是吧!记着了!”肉铺老板就像是刚才根本没有过尴尬一样,满脸笑容地接过话,吩咐后头徒弟给记在账上。

赵莺莺无端端被人做了一回靶子并不是很高兴,不过她也没什么话说,毕竟这种事情是不能避免的。至于尤氏,那么捎带赵莺莺一回之后倒是没有说什么,只是往赵莺莺这边轻轻瞥了一眼,说不准是怎么想的。

最后反而是最没有关系的吴氏笑了起来,她就站在尤氏旁边,仿佛是提醒一样道:“二嫂,你真确定是这么多?二哥比我家礼哥还爱吃呢。今年一下少了这么多,应该不是二哥的意思吧?”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