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七零年代重生 - 他拒绝当男主 - 初心不负否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他拒绝当男主 >

第23章 七零年代重生

五十年代末,各地就掀起过返乡的热潮,号召知识青年回到家乡支援建设,这部分人就是早期的知青,也叫作返乡青年。

这一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后来俗称“插队”,就是让城市里的知识分子深入农村基层去学习改造,他们原本可能生活优渥,连五谷都不分,为了响应政策号召,被分批派往了全国各地的农村。

为了安排这些知青,村里用大喇叭通知了大家去开会,要求每家每户都要派一个人做代表,务必把上级的精神通达到位。

会上村领导宣达了上级的指示,说这批知青是为响应政策来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要乡亲们积极配合。

大伙一听是城里来的,一个个觉得很新奇,这城里的娃会长什么模样呢?

农村的人很少出远门,去过县里就叫见过世面了,他们对大城市里的人和事都充满了好奇,只听说他们都□□粮,穿得也体体面面,住的是高高的楼房,跟他们完全不一样。

带着这种好奇,大家开始翘首以盼。

一个月后,这一批十几个知青到达了柳河乡,分到泾柳村的是三男一女四个青年,大的二十出头,小的只有十五六岁。

从牛车上下来,几个人全都面色苍白,看他们穿得很厚实,但还是一个个打着哆嗦,似乎很不能适应这里的寒冷。

村长先是代表村民表达了欢迎之情,寒暄几句后就让四个知青介绍一下自己。

先开口的是个叫张冬梅的女孩,她说自己今年刚满十七,高中毕业后主动要求来农村学习,一听就是个觉悟高的。

而年龄最大的叫王强,今年二十二,他人如其名,长得很魁梧,原本是车间里的工人。

和他相反,那个叫李诚的青年瘦瘦小小,大家以为他是那个最小的,不料人家已经二十,他原本是个印刷工,为了响应政策来了这里。

而最小的是个戴眼镜的小伙,名叫周晨,他个子有一米七,长得比同龄人高很多,看着白净又斯文,笑的时候给人一种很腼腆的感觉。

介绍完以后,就要安排他们的住处。

村长说,原本给知青安排的是村里的库房,但过年下的那场大雪把库房压塌了一角,现在只能让这些知青先到老乡家里住着,等天暖和些把库房修补好以后,再把人安排过去。这期间,大队里会给这些人家一些补贴。

听到有补贴,不少人家蠢蠢欲动,之前下雪让很多人家里都快吃空了。

最后几个胆大的开了口,把那四人带回了家里。

庄母原本也想带一个知青回家,庄恒走后,兄弟俩的房间还有一个空铺,她觉得空着也是空着,不如拿来换点补贴。

庄熠正打量着那几个人,见庄母跃跃欲试,立刻开口打消了她的念头:“家里有外人不方便。”

庄母一听,刚要迈出的脚立刻收了回来,她差点忘了!

看过热闹后,村民们就散了。

回去的路上,庄熠他们遇上了隔壁的李二婶,她旁边跟着刚来的那位女知青,两人正说说笑笑聊着天。

李二婶家里只有一对十来岁的儿女,大儿子和丈夫去了镇山帮工,一个月才回来一次,家里就空出了一间房,村长觉得女知青跟她比较合适,就让她把人带回去了。

庄母见那女知青两手拎着一个皮质的大箱子,走得有些吃力,就主动开口说:“冬梅姑娘,我看你这箱子挺重的,要不让我儿子帮你拿吧?”说着就示意庄熠去给人家搭把手。

张冬梅一听连忙身子一侧,把箱子转到了另一边,嘴上笑嘻嘻地说“不用不用,我能拿得动,谢谢你们了!”

庄熠看出她眼里的戒备,什么都没说,只是快走几步越过了她们。

庄母晚了好一会才回家,说是去李二婶家坐了一会。等她回家后,一个劲地在那里唠叨,说城里的姑娘就是好,长得白白嫩嫩跟朵花似的,嘴巴又甜手脚利索,看得她恨不得也有这么个女儿。

旁边的庄小琴听了,默默地回了房间。

庄熠也不耐烦听这些,开口打断说:“城里姑娘多金贵啊,哪能吃得了乡下的苦,那细胳膊细腿的,还比不上小琴能干呢!”

“你――”庄母见儿子跟个木头疙瘩一样,心里不由地着急,嘴上也就没了把门,“我还不是为了你好,上次问你有没有看上的姑娘,你怎么说的?”

说到这,庄母就一脸的愁,前几天还有人想要给她家做媒,她自己倒是看上了,可这儿子就跟个顽石一样。

庄熠哪还记得自己胡乱搪塞的话,他只知道自己拒绝了庄母给他订亲的提议。

庄母看他那副样子,一下就明白过来,不由恼恨地说:“你就气死我吧!到时候好姑娘都说了人家,看你还能挑三拣四!”

庄母看上的,是村长大舅子王大富家里的姑娘,干活麻利长得也俊,身材一看就好生养,家里还给她准备了不少陪嫁,她当时就觉得很满意,配他们家庄熠正好。

结果呢,回来一说,儿子直接一口否了。

她追问缘由,问了好半天,庄熠才给她来一句,这姑娘长得不好看。

当时间她恨不得能戳开他的脑子看一看,人家可是方圆十里出了名的好看,哪里不入他的眼了?

“那王家姑娘你说不好看,这张姑娘长得水灵了吧,你又说人家吃不了苦,那你告诉妈,你到底想找什么样的?”

庄熠听到王家姑娘几个字,终于想起庄母说的是谁了。

这王春花放农村里确实百里挑一的漂亮,有个做木匠的父亲,上头两个哥哥一个姐姐,确实比一般人家要好得多。但这不是重点,人家心里已经有人了,还在后山打野战来着,他是有多想不开才会答应?

可这话他不好明说,事情传开来能要了人家的命,他和对方无怨无仇,没必要趟这浑水。

想到这,他开口回道:“我现在才十六,还早着呢,多等两年还有更多的小姑娘可以挑,急什么!”

这话听着不像样,庄母仔细一辨,还觉得挺有道理,儿子现在才十六,长得也俊俏,干活又是一把好手,哪里愁没姑娘嫁。这王家姑娘长得也就那样,那张姑娘一看就不是能下地的,果然还是得再挑!

庄熠原本还准备了一箩筐的话,哪知庄母自己已经转了心思。

这事就算过去了,但和庄母打着一样主意的人却不少。当然他们看中的不是人家姑娘长得好,在农村好看能当饭吃吗?他们看上的,是人家手里带来的家当。

那张冬梅见李二婶待她热情周到,回头就拿了一袋糖给她家的小孩吃,结果小孩子稀奇的不得了,当时就跑出去找小伙伴炫耀,接着一传十、十传百,村里所有人都知道了这件事。

大家一看,这姑娘大方啊,随随便便就拿出一包糖,乡下孩子一年到头都不定能吃到一颗,何况还是一包,县城里拿来送礼都够体面了,这说明什么?人家有钱啊!

而穷人最缺什么?

自打这以后,张冬梅就成了村里小伙们竞相追逐的目标,不会干活没关系,一群小伙抢着帮她做,而她只需要拿着锄头在地里走几圈。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