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上海新貌 - 白云深处有为家 - 初吻江湖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379章 上海新貌

这种繁华不仅体现在当地百姓的安居乐业上,更有外来人口羡慕的眼神,和在经商的商队络绎不绝。

上海县没有京城那么大,却朝气蓬勃。

他们这么多人走在路上,也不起眼,因为有的商队比他们的人还多,且拖着大车的货物。

真是南来北往,什么地方的人都有。

汪直可能也是在宫里憋狠了,出门就放飞了自我。

上海县当地有一种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传承源于黄道婆自崖州带回的纺织技艺。

黄道婆据说是元代棉纺织革新家。

又称黄婆。

生卒年不详。

据传说,黄道婆小时候给人家当童养媳,由于不堪忍受封建家庭的虐待,她勇敢地逃出了家|门,来到了海南岛的崖州。

从此,她在海南岛居住了三十多年。

她在崖州期间,虚心向黎族人民学习纺织,不仅全部掌握了先进技术,还把崖州黎族使用的纺织工具带回家乡,并以她的聪明才智,逐步加以改进和革新,使家乡以至江南地区的纺织水平有所提高。

原来“民食不给”的乌泥泾,从黄道婆传授了新工具、新技术后,棉织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乌泥泾所在的松江,也成了当时的棉织业中心,赢得“衣被天下”的声誉。

到了明朝的时候,这种工艺的生产中心仍在松江,民间当时传说“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而且棉织品种众多,有标布、扣布、稀布、番布、丁娘子布、尤墩布、眉织布、衲布、锦布、绫布、云布、紫花布、斜纹布、三梭布等。

其中最有名的便是三梭布,因为它是明朝皇帝制作内衣的专用布,细腻若绸,价格相当的昂贵,且外面买不到。

朝廷也不许这种专供布料在外面叫卖。

其次便是云布,也叫缣丝布,是一种以丝作经,以棉纱作纬的丝棉混合织品。

吴有为介绍这样的布匹给汪直:“这种云布在,上海县可是很有市场的,每一匹价格也不贵,富裕人家几乎都穿云布做的衣服,就算是贫家,也有云布做的内衣,外面可以穿苎麻做的衣服,苎麻布凉爽透风,很适合上海县的气候。

汪直看了看吴有为的衣服:“咱家见您这衣服,也是苎麻布的?”

“是呀!”吴有为大大方方的承认了:“是苎麻和棉的混纺,穿着没有单纯的苎麻那么磨皮肤,也没有棉那么密不透风,很舒适的。

在他那个时代,苎麻和棉的混纺不知道多少,而且都说了:穷穿貂,富穿棉,大款穿休闲。

休闲装多数都是棉麻织物,可舒服了。

汪直都看直了眼睛。

麻布那不是穷苦人家才穿的玩意儿吗?

只是吴有为身,上的棉麻混纺衣服,却不粗糙,很是细腻,摸着也舒服,昨天他来的匆忙,吴有为穿的是官服,今天他穿着的是便服。

而四周跟吴有为差不多衣服的人还不少。

吴有为喜欢原色,不喜欢染色,再说了,古代染色技术也不怎么过关,因为都是植物染色,洗几次之后就有点暗淡了,所以他最喜欢原色。

所以吴有为身上衣服很简洁,只不过带着的荷包、香囊很精致,咋一看,也不失礼数。

“那咱家也做两身穿一穿。”汪直来了兴趣,当场量体裁衣。

这个布庄吴有为熟悉,乃是当年坚持留守上海县的唯一一一家布庄。

据说也是黄婆的后人。

老板就姓黄,黄老板亲自接待的他们,他们自家现在已经有了一个织布厂,吴有为帮着立起来的,并且改良了织布机。

不过只能纺织他们自家的这种布匹,而不能纺织丝绸等昂贵的面料。

这样也就省了跟高端产品争夺市场的尴尬。

走薄利多销的路子。

上海县本来就经济复苏中,这种时候,恰好占据市场空白。

松江布是很贵的,不如这种自家产的便宜货好销售,加上松江并非江苏那种地方,也不怎么产昂贵的丝绸等丝织品。

所以对高端市场来说,上海县的这种平民布料还无法撼动市场。

吴有为一边看汪直量体裁衣,一边跟汪直说这些,不过量完了,汪直却道:“咱家都没怎么记清楚,就先这样吧,反正这种布料便民,就比什么都强。

张绅就笑了:“别说便民了,就是水军,夏日里穿着训练的也是这种布料。”

主要是轻便,舒适,还结实。

“是吗?”汪直道:“改日去里头看看。”

黄老板算完了价钱,管家去付了款。

汪直就看黄老板一点都不客气的收了钱,还找了管家一点:“现在小店打折扣,但凡是做两套衣服以,上的,包括两套,全都是八折,十套以上便是七折了。”

汪直就来了兴趣,竟然亲自开口跟黄老板说话了,他问黄老板:“那多少是六折啊?

“没有六折啦客人!”黄老板摇了摇头:“七折便是只能赚点本钱,六折就得赔钱啦,而且大令不许人打价格战扰乱市场哒。

吴有为微笑不语,等出了店门,汪直才道:“没想到吴侍读不仅才华过人,这做生意,还有一手啊。”

“买卖嘛,讲究的很,在商言商,大家都要守规矩,不能打价格战,那样的话,富裕的商户当然不怕,小商户们可就吃亏了。”吴有为道:“而且种麻的农户们也会受损。汪直若有所思。

吴有为规划的上海县的商业街很有特色,布匹一条街;小吃一条街;酒楼一条街;金银一条街等等,都是让同样的商家扎堆,这样顾客来买东西的时候,就很容易货比三家。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