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程氏 - 白云深处有为家 - 初吻江湖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392章 程氏

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简称浙江布政司。

是明代十三布政司之一。

此地乃是明朝在太湖平原南部、钱塘江流域、曹娥江流域、甬江流域、椒江流域、瓯江流域等地的一级行政区名,下辖十一府一散州七十五县。

布政使司衙门驻在杭州府。

浙江乃是标准的江南膏腴之地,谁能来这里当布政使,执掌一区的行政大权,可谓是个肥差。

只是,上头说,松江府府尹以及华亭县县令,也跟着一起赴任了!

吴有为拿着抵报,驾着小马车去找了杨一清,俩人在书房里对坐后,都纷纷看向对方。

杨一清率先开口:“你知...来的是谁么?”

吴有为摇头:“不知道。

他要是早知道就不会这么挠头了,万通出海去了,他连个可以商量的人都没有。

只好来找杨一清了。

可杨一清也不知道,俩人对坐半晌,吴有为完全放弃的道:“算了,兵来将挡水来士掩,来的人要是好,我们一起努力,要是不...再说!”

最后在青浦县,吴有为吃了他们这里的特产:茭白、苋菜和面条鱼。

又跟杨一清说了说青浦县的未来发展,才打道回府,万通不在家,他不敢离开太久。

又是九月初九,重阳佳节。

吴有为自己哀怨的吃着妹妹水仙给他做的重阳糕,自从万通有了水军就经常出海,重阳节都不跟自己过了。

就在他哀怨的时候,九月癸丑朔,日有食之。

吴有为发现日食真的很眷顾大明啊!

基本上三年一次,甚至是两年一次了,是不是跟小冰河时期有关系啊?

因为现在已经有变冷的趋势了。

乙卯,经过朝廷上不知道某位大人的说法,反正宪宗皇帝为此,免了南畿水灾的秋粮。

这一年刚到秋日,北边的新屯田之地便统计得粮六万余石。

吴有为记得那段城墙是后世保存至今的“明长城”。

据说嘉靖以后,又于宣府、大同、蓟州北部沿线修筑偏东边墙。

同时,松江府的知府和华亭县的县令,也一起到任了。

并且给吴有为捎了口信,让他有空去拜见一下上官。

吴有为直接接待的来人:“实在是不凑巧,大军出征,如今这边就本县与青浦县令在支撑着,实在是走不得,不如等大军凯旋归来,本县与青浦县令再去拜会上官...如何

来人据说是松江府的捕头,来这边是为了办公,听了这话一抱拳:“遵命!”

他倒是走得轻松,吴有为犯愁了:这来的什么人呐?

对方给的帖子上也没写名字,只写了官职。

不过随后他就没时间考虑了,因为程鹏云的程氏一族,举家搬迁。

他们程氏一族,全都过来了,一共八房人,因程家有个规矩,男子四十无子方可纳妾,八房人都是嫡出,三四百口子的人来了,却没落户在上海,而是落户在了青浦县。他们在杨一清手里头买了一块地,作为族人聚集地,而那里就被称为“程家村”。

吴有为不知道历史上有没有这个地方,但是现在那里归属青浦县,并且因为是新建的村子,杨一清就按照县城的建设规制来,把那里建的特别好,这下子别的村子不乐意了。

不能让大令这么做,你家亲戚你就给建了个村子,我们村子也很破啊?

但是杨一清也说了,建设村子人花钱了,你们要是花钱,我也给你们建。

谁不想自己的村子安全啊?谁不想跟徐家汇、陆家嘴那样,建设的固若金汤?

倭寇和海盗现在是不来了,不代表以后世世代代都不来了。

住在海边的人,都在担心以后,这辈子是安稳了,自己的后辈们可也得安稳才行啊!

于是一个个的开始搜刮自己家里的存款,打算也弄个安全村落居.....

这边安排好’了人,那边程鹏云就去拜访吴有为了。

“怎么去了青浦县呢?”吴有为一见面就抱怨:“我都把房子给你准备好了。”

“没办法,家父觉得还是挨着亲戚住得好,于是就去了青浦县了。”程云鹏抱歉的道:“加上应宁还答应给我家孩子当先生。”

“啊?”吴有为愣住了:“去教书?”

“不不不!”程鹏云赶紧摆手:“他只是偶尔去程氏族学里教导一番,能得当朝榜眼的指点,那些小子很幸运了。再说应宁现在是朝廷命官,怎么能给人当先生呢,这里可不是京里,每天事情多着呢。”

吴有为郁闷了:“我的事情也很多啊?可是我也会去给学生们上课的.....

偶尔教学瘾头犯了,他就会去上海综合学院,挨个班级的上课,各科撸一遍,神清气爽有没有?

还能赢得不少同学们崇敬的眼光,这对吴有为来说,才是他最喜欢的成就感。

“您若是闲着的时候,也能过去讲讲课。“程鹏云巴不得吴有为也去呢,好歹是个探花郎啊!

“嗯?”吴有为奇怪的看了看他:“我讲课的内容,你们八成听不进去。”

民间有句俗话叫“富不过三代”,对经商了三代的他们来说,银子来得太容易了,生意顺风顺水,渐渐的花钱就开始大手大脚起来,也不愿意为了节省或多赚一个铜板而费心,久而久之,想不出败家子都难。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