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祸起
八月中下旬,岳怀媛哪也没去,专心致志地在府中安了半个月的胎,等到九月上,六、七、八三位殿下相继大婚,皇城里的气氛才渐渐热闹了起来。
九九重阳的时候,岳五太太代表岳府送了不少节礼过来,重阳糕、菊花酒这些,虽然都不是什么稀罕物什,但亲手做的总是一番心意,岳怀媛派了燕尾过去还礼,燕尾那个好打听的,到哪里都闲不住,回来时便偷偷与岳怀媛咬耳朵。
岳怀媛这时才知道,岳五太太竟又为岳怀冉相中了江苏学政的大公子。
苏浔此人,岳怀媛倒不至于完全陌生,毕竟当日岳怀冉和苏葭在西山遇险时,大家都是见过一面的。
苏大公子看起来也是个丰神俊朗的俊俏郎君,听说学识也算渊博,已经过了府试,后年便要正式下场了。
对于苏浔本人倒没什么可挑剔的,岳怀媛只是惊讶,没料到经了陈世安那一役,五太太竟彻底转了性,愿意给冉姐儿挑个外地的嫁了。
现在岳怀媛整日里待在府里养胎,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对旁的事也就懒懒的,听过了就算,没往心里去。
等又过了七八日,岳五太太怒气冲冲地将岳怀悠和岳怀梨送到傅府来小住一段日子,岳怀媛才意识到自己错过了些什么。
八月底的时候,岳大少奶奶娘家的姨表妹沈家姑娘来岳府住了一段时间,这姑娘十三上下,正是念初学的时候,说是沈家老爷在地方立了甚么牢子个功,来年要调回洛都来任京官,顺带着也就想把女儿的学籍调到鸿瑜去。
鸿瑜哪里是你想进就能进的,沈老爷还没与那边谈妥,就先将女儿送了过来,美名其曰先去她姐姐那里学点规矩,其实求的是什么,大家都心知肚明。
岳家也不是刻薄亲戚的人家,就出了个面替那沈氏姑娘说项,鸿瑜也算是给岳府面子,就让沈姑娘参加了当时初学一年的一次月考,沈姑娘基础扎实,考得也相当不错,双方都有了面子,这件事便就这么定了下来。
沈老爷很高兴,可他的调令还没下来,索性就直接将沈姑娘寄在了岳府,一开始,大家也算相安无事,这又是大房自己关上门的事情,所以岳怀媛还真的没去在意。
可事情在九月九那天,彻底变了味。
岳五太太要相看苏浔,苏夫人便亲自领着苏家兄妹与岳五太太约了一起在重阳那日登高踏秋。
按理说苏葭如今也与郝画正式定了婚,这种场合是不该来的,但岳怀治当时忙着温书,岳五太太就表示自己这边只带几个姑娘们出来,加之苏葭在家里也是格外受宠的那个,除了她那个迂腐老哥,苏夫人疼她都来不及,想着葭儿与那位岳家六姑娘也是格外有缘,也就没特意把女儿拘在家里。
岳五太太作为执掌岳府庶务的管家娘子,遇到这种节日就更是格外的忙,怕家里的两个小的单独呆着出事,就把岳怀悠和岳怀梨一道提溜着出来了。
路上遇到了岳大少奶奶和她的表妹沈姑娘,岳大少奶奶就委婉地表示,岳大太太身子不舒服,她要呆在家里照看着,想求岳五太太帮忙带一下沈姑娘。
岳大少奶奶想得倒也简单,左右带一个是带,带两个是带,再多带一个也无他不是。
总不能表妹来自己这儿了,说起来连过个节都要随自己窝在玉带轩。
岳五太太看了眼对面乖巧垂头的沈姑娘,犹豫了下,还是不好直言拒绝侄媳妇,便应了。
可沈依依见了苏洵,心里掀翻了多高的惊涛巨浪,就只有她自己知道了。
沈依依自小就是个目标非常明确的人,她很小的时候就清楚地知道,读书识字有什么用,不过都是嫁个好人家的本钱,为此把自己读迂了可不值得,当然,大庄素重女子才学,越是高门越是如此,若是把这看作日后嫁人的一项工具,自然是该学的还是要下死功夫去学。
所以沈老爷一透露出自己将要被调到洛都的意思,沈依依毫不犹豫就表示自己要跟着父亲,自己要去鸿瑜读书。
待在许昌,再熬三年自己也嫁不了什么好人家。
来到洛都,来到岳府,沈依依才有一种憋在胸口多年的郁气一吐而尽的感觉。
沈依依表面上对岳大少奶奶百般顺从,还耐心地帮忙带戒哥儿和孝姐儿,内心里其实一直对这个表姐多有鄙夷。
沈依依对比过自己与表姐的方方面面,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无论哪一项,自己都要比这个表姐强上不知那么一星半点。
既然她都能嫁到所谓的“豫州豪门、士林名流”里来,自己自然值得更好的。
表面上再恭敬,其实沈依依内心里没把岳府的几位姑娘当回事过。
嫁出去的几个未曾见过也就不好比较吧,剩下的三个,那位六姑娘,浑身的铜臭味,八姑娘一个庶出,七姑娘,啧,听说她亲姐嫁了个寒门庶子,估计她日后也就照着这个门槛挑吧。
更别说五房的老爷身上连个功名都没有,可真是要笑死沈依依了,就这,五房看上去在岳府还挺横行霸道的,那五太太连个诰命都没有就能管家,可见岳府除了有几个臭钱就没别的了。
什么“豫州豪门、士林名流”,沈依依撇撇嘴,觉得岳家除了大房占了嫡长、二房老爷勉强还算个人物外,剩下的都是一群酒囊饭袋、社稷蛀虫。
在沈依依看来,自己考上鸿瑜是靠自己真材实料的真本事,岳府出的力还平白辱没了自己呢,当然心气高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