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交秋粮
前一段时日以前吃的锅巴盐突然涨了价,而且盐贩子也少了很多,好些人家几乎都要吃不起盐了,幸好不知道从哪里另外来了一党子私盐贩子过来贩细盐。
细盐虽然比锅巴盐要贵些,但是这一分钱一分货,那细盐的品质也着实是好的,白得跟雪似的,细得也快跟沙差不多了。
而且有人试着买了点儿回来,那味道可比锅巴盐好得不知道到哪儿去了,这么算一算,这一百五十文一斤的价格也着实值得!
普通老百姓就是一时凑不到买一斤盐的钱,买个一两二两的还是凑得出来,也是必须要的,谁家能缺得了盐啊?
再说了,这秋粮本来就是要交,早早交了,还能分得三两细盐,这可是不要钱,不要钱的!三两盐也够一家子吃好久了!更别说――
“要是一村都在三天内交完了秋粮,明年峒主大人还会派人过来教村里育秧插秧和种双季稻,能够稻田养鱼的,还可以教村里稻田养鱼!”
“我告诉你,那天峒主大人那个农庄里收割的就是第二季的稻子,就在昨天,我听说那稻子已经晒出来了,一称重,好家伙,你们知道有多少吗?”
“有多少?”
“平均下来一亩产上了这个数!”消息灵通的人得意地伸出了一根手指头,冲着周围的人用力晃了晃,“一千斤啊!一亩产上了一千斤谷子!”
围观的老百姓“哗”的一片惊叹:“不是说那田里还挖了好几条横七竖八的沟养了鱼吗?养了鱼都还能产上一千斤谷子?”
“这你就不懂了!峒主大人说了,稻田养鱼两相便宜,稻子也能长得好,鱼也能长得好,除了一亩产出了一千斤谷子,那二十来亩稻田里还收了六千多斤稻花鱼,当时周围村镇去帮忙捉鱼的人,每人都分到了两条稻花鱼!
我有个亲戚正是夯吉村旁边大樟村的,那天正好赶过去看热闹,他说下田帮着捉鱼的有三四百人,一人分了两条稻花鱼后,那庄头把剩下的鱼称重还称到了五千八百来斤,他在一边亲耳听到报的数,准准的绝对没错!
我那亲戚当时也得了两条稻花鱼回去,一家子熬了汤吃了,说那肉质实在是细嫩得紧,汤鲜得让人差点要把舌头都吞下去了。
听说要是舍得油的人家,拿油细细煎了佐了辣椒炒,那味道更是一绝。要是我们这里也能在稻田里养鱼……”
说话的人想着亲戚说的那个味道,忍不住呲溜了一下口水,听话的人也各自转起了念头。
鱼湖寨之所以被称为鱼湖寨,就是因为寨里有一个双鱼湖,长年保证了良田的灌溉用水。
虽说湖边的良田连沃都是司昌南的田地,但是因为修好了水渠,成片阡陌之外,普通农户们的田里也不愁用水。
不过良田里产出的也只有稻米,要想吃鱼,还得从那个双鱼湖里面去寻摸。双鱼湖水浅的那一片湖域是属于寨长大人的,寨长大人在那里种了莲藕,还可以撒网打鱼。
其他的地方则是湖阔水深,根本不适合撒网,想吃鱼全靠钓竿了,别瞧着湖里的鱼养得大,这要钓上鱼也得看技术和运气,可不是什么人都能吃上鱼的。
但是稻田养鱼就不同了,就养在自己的田里,等收了稻子,把田里放了水就能捉了鱼上来,而且刚才那人不是还说了吗,二十来亩稻田里还收了六千多斤稻花鱼,平均一亩稻田里可以养出三百来斤稻花鱼啊!
谁家不是想着稻谷满仓?谁家又不要上交秋粮?只要村子里的人赶着这三天全都把秋粮缴清了,明年峒主大人就会派人来教育秧插秧,来教稻田养鱼了――
有那脑子转得快,算账算得清楚的,闷不出声就一溜烟儿地跑回村跟村长商量去了。不消得半个时辰,双鱼镇最近的村子已经有人排着队担了一担担的粮食过来。
等司昌南府上那管家得了信,附近几个村子都已经把镇口收粮的地儿围得密密实实了。
偏偏司昌南出行谨慎,带了府里最得力的一队护卫走的,管家只得火急火燎地点了剩下的那几个功夫稀松的护卫赶过去,却是在人群外转来转去转不进里面,只能扯着嗓子干喊:“不许交!不许交!”
来交秋粮的,交了秋粮现场就领了盐的,一个个都是兴高采烈,哪有人注意管家喊了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