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老狐狸首辅
心里虽然清楚,不过梁正淳可不打算给薛琅玉细说,只老神在在地捻着胡须来了一句:“皇上此举,定有他的用意,我等臣子只须恪尽职守……”
又来这一套!薛琅玉耳朵都要听起茧了,却也不得不笑着应和:“梁大人说得极是。”
两人各打了一个哈哈,一转头,兵部尚书袁宏拿着谭罡的奏折走了进来,向两位行了礼:“梁大人,薛大人,我刚刚听说皇上下了旨意,对原禹州营参将陈延陵另有任用?”
见梁正淳和薛琅玉都点了头,忙把谭罡的折子递了上去,“那这件事两位大人可觉得如何处理为好?”
按说这事是他兵部的事,他兵部拟了意见后知会吏部,该怎么着就怎么着就是了,但是一来出了纠纷的当事两人陈延陵和赵文清各自背后有人,二来薛琅玉也在这里,他又是次辅的身份,总不好这折子只拿给梁正淳看而不管薛琅玉吧?
再说了,袁宏本身也是个再稳妥不过的人了,这事儿哪边他都不想得罪,推到内阁这里,能担责的人就多了……
梁正淳接过折子看了,转手递给薛琅玉,等薛琅玉也看完了,才八风不动地抬了抬眼皮儿看向袁宏:“这事儿,既然是禹州营里的事,不知道袁大人是个什么意思?”
袁宏连忙把自己这几天跟几位侍郎讨论过后的意见说了:“陈延陵虽是受了构陷,却是因队正刘超、队副张亮几人心生不满而致。
刘超、张亮两人该按军法处置无疑,但是陈延陵指称两人实则受禹州营副总兵赵文清指使一事,证据不明,未足定论。
且如今陈延陵又平级调任去了丰谷盐田任盐运监察使,两人已然调开,我想着,这事儿要不然就将赵文清斥责一通,令他自省自醒,万不可仗着资历生出骄矜之心,这两头也就抹平了。”
有矛盾的两方,既然一方走了,而另外一方还是原来的老人儿,自然是用这种办法最为稳妥了。
薛琅玉刚暗自点头,没想到梁正淳却慢吞吞地开了口:“我看这奏折上写着刘超、张亮几人确实跟赵文清走得近,他二人一个是队正,一个队副,跟参将的位置隔了十万八千里。
禹州无战事,几人又无争夺战功之妨,平素训练中陈延陵凭武力夺冠,即使有几句骄满之语引人心里不快,也不至于就敢对一个正四品的上官如此出手吧?”
这一番话,听得薛琅玉和袁宏两人均是一愣,一时却默不出声。
梁正淳毫不为意,摸了摸胡子继续说道:“这瓜田李下,难免有嫌啊。虽说证据不明,未足定论,可是此事必须妥善处理,免得滋长一些歪风邪气。”
梁正淳当初能够接了周介甫的班,不仅做到吏部尚书,还入阁当了首辅,在处理事务中确实有他的独到之处。袁宏连忙虚心讨教:“那梁大人的意思是?”
“将赵文清调离禹州营,换到辽州营,他若有真本事,自然能凭真本事升上来,要是没那本事,只是一味嫉贤妒能,到了辽州营,是条虫他就老老实实盘起来!”
梁正淳一席话,就此定了赵文清的命运。
辽州营驻守边关,关外时常有胡人前来劫掠打边谷,战场上真刀实枪地对着,谁有本事谁自然脱颖而出,因此营风崇武,并不搞虚的那一套。
禹州的事证据不足,赵文清调过去也是平级,只要不是熬资历上来的,自然也会凭战功挣出头来。
当然明里的这一层意思说出来没问题,暗里的那一层深意,不知道袁宏清楚不清楚,薛琅玉想了片刻后就心知肚明了,心里不由暗骂一声梁正淳是个老狐狸。
陈延陵平级调任盐运监察使,很有可能是简在帝心,证明皇上对卫国公府还是看中的。那么对另外一边,稍稍偏颇一二当然也是正常的了,也顺了皇上的心思。
赵文清虽然也是平级调动,可是除了自己带的亲兵家将,武官在一营中需要经营多年,才能培植起自己的势力,这从禹州营给转到辽州营去,赵文清先前那些年在禹州营的心血可就是白费了!
而且据闻谭罡有可能会调迁北方边军,要是赵文清还在原地,那是很可能接任禹州营总兵一职的,这一调,那就什么都别想了……
内阁中的一派弯弯绕绕,陈延陵毫不知情,一接到燕皇亲自下的任命,他就立即收拾起行李来。这一去,估计长年就住在那边了,要带的东西自然也就多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