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人聚离散 - 凡人凡事 - 沙隐 - 纯爱同人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纯爱同人 > 凡人凡事 >

第50章 人聚离散

不管期终考结果如何,暑假依然如期而至。

于锦乐这一年在D中的日子并不轻松,那身白底红杠的校服之于他,不过是在不清楚底细的陌生人面前装模作样地狐假虎威一番罢了,他在一帮自诩“D中人”的人中鱼目混珠,然后在大部分的时间里独自体会着无所不在的压力与格格不入。

这是用一时的面子换来的三年不自在,要不怎么说是冷暖自知呢?

边想是唯一看出他自卑情绪的人,虽然一直说他并没有什么不好,但是最基本的成绩差距明晃晃地隔在那儿呢,于锦乐想,如果换做他是成绩名列前茅的那个,他也可以这样站着说话不腰疼地对差生说,你没什么不好,成绩不是衡量所有的标准。

他的眼界尚且过于狭隘,加上从小到大被“打击教育”塑成了一派唯诺保守的性格,以致于在他每当想要鼓起勇气奋起一拼的时候都会堪堪临场刹住,预先给上自己当头一棒,告诉自己“你不行,你不可能成功的”再去战战兢兢地施行――这种事先降低期望值以达到减少后期失落感的习惯让他缺乏十几岁少年人应有的英勇直前的义无反顾,使得他的青春期阶段充满了瞻前顾后的惶惶不安,经常在进退之间游移不定。

而人一旦对现状产生了不满又无力去做出任何改变的时候,就会很自然地怀念惦念着自认为幸福无比的从前。

于锦乐也一样,他在高中同学中找不到认同感,便是变本加厉地怀念着初中的生活和以往的老同学好哥们。

吴泽飞和庄尔东这种从小学时代至今的老交情不用说,虽然高中以来学业繁忙各自忙得自顾不暇,但他们自小玩到大,三人父母相互认识,三位主妇妈妈更是经常连上市场买个菜都能碰到一块儿去,后来时间久了就默认了以于家店铺为据点,闲暇时候过来串个门喝泡茶叨下嗑,属于那种小辈平日不见面也会经常能从自家老妈听到彼此消息的那种熟稔。

这会儿暑假,课业上突然闲了下来,也不像寒假那般时间紧凑还外带得应付一大帮生的熟的亲戚,时间就好像凭空捏出来的一般每天晃晃荡荡地悠着哉着。

按照高一一年刚养出的习惯,边想应该是会时不时冒出来蹦Q一下刷下成绩感的那种,但这会儿据说被家里事拘着出不来了,回校拿成绩后各自道别回家的时候还一个劲儿地哼唧,一味地交代于锦乐每天晚上都要准时准点开电脑上线陪聊。于锦乐一开始被烦得不行,虽然边想给了他几张上网卡,但是每天上线两三个小时算,面值三十的上网卡不到三天就能用完一张,他一个月零用钱也就五十块,哪怕全部花在上网卡里头也用不了一星期,他可舍不得这么糟蹋法,于是为了省着点那有限的几张上网卡,他要么推迟上线要么提早下线,把边想给郁闷坏了。

说实话,于锦乐也郁闷,他是典型的口嫌体正直,被边想的闹腾惯了,这会儿耳根子突然清净下来居然还真是跟少了点什么似的,在家憋了几天,正好吴泽飞他们约出门溜达,便毫不犹豫地一口应下。

夏季日头爬得早,一大早五六点的光景,天已然大亮,三人在三岔路口碰了头,便各自骑着单车一路呼啸而去。

没有具体特别想去的地方,就顺着儿时的记忆沿着大马路往老市区方向兜去。

这个城市的发展缓慢,虽然冠了个“特区”的头衔,却远不及其他几个同等起点的城市,来去匆匆的快速节奏在这里十分罕见,悠哉的生活步调使得她被称作“最适宜养老的城市”之一。

与他们居住的那一带不同,老城区从一大清早就摆出了喧嚣鼎沸的阵仗:花市鸟市在广场各自占据一方自成一片,左边花农随着早市的人流挑挑拣拣而忙着敲土搬花;右边鸟市的小贩在一众爱鸟大爷的评估下推荐介绍;后头广场空地腾出了一块给早锻老人们打打太极拉拉筋,不远处还有稀稀落落的几早点摊子,肠粉豆浆油条@面等一应俱全,在人来人往的早市里冒着热气腾腾的人间烟火气儿……

所谓的老城区就是十几二十年前的D城市中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们渐渐迁往新区新房。新区那头自诩新秩序新管理,早就禁了各种小摊小贩的摆摊设点,要体会这种儿时记忆中的车水马龙,还是得往老区赶。

吴泽飞庄尔东于锦乐三人的成长轨迹雷同,都是随着自家发展从老区那边搬往新区的那一批,跟D城的大部分平头百姓一样,老区这边承载了他们成长的各种回忆,穿街走巷一路过去全是熟悉的人间光景。

老城区以正中的商业点为中心,几条主干道向四周辐射开来,形成了呈放射状的道路网格局,中间又穿插着无数四通八达的街巷,两边的建筑群都是三十年代时期留下来的西洋骑楼设计,隔窗上的玻璃在朝阳下熠熠夺目。

因城区东移人口动迁之故,这边的建筑很多都空了出来,荒废的墙头有绿意盎然的藤类植物攀爬覆盖,紫红色的牵牛花上还沾有些微露水,趁着清晨的阳光悄悄然扯开了花苞,墙角小猫扑着蝴蝶蹦跳而过,冷不防被墙内嚎出一嗓子的婴儿啼哭声吓得窜远了,有妇人推开木门从屋里出来,生锈的合页发出了刺耳的“咔吱”一声……

路边有老师傅推着自行车吆喝着磨剪刀补破锅,这种古老的行当在新区早已绝迹,唯独在这片时光被按下暂停键的旧城区中堪堪存留下来。

他们骑着单车从这边街头进去,不一会又能从另一条街钻出来,不用刻意去认路,兜兜转转就在这方寸天地间。

于锦乐抹了一把汗,经过运动的脸色上染上了健康的红晕,他偏着头看向吴泽飞,“听说十中新建体育馆,什么时候能投入使用啊?”

吴泽飞所在的十中就是于锦乐初中所在的学校,是另一所跟D中齐名的市重点中学,但是近几年来升学率并不起眼,被好几家其他后来者居上的区重点给赶超,位置变得有点尴尬。

――不过这一点也不影响于锦乐对它的亲近感。

“好像差不多了吧,建完了就要开游泳课了,你们D中不是一早就开了?”吴泽飞不甚在意地说。

“高二会开吧,不过课程进度太紧了,其实也学不到什么。”于锦乐笑笑,“开不开游泳课没两样,也就是泡泡水的事,最多就是给大家一个课间吃吃喝喝的借口。”

体育课基本都是安排在后面几节课的内容,最近在学校聊天室混了几天,他也从不少师兄师姐那边知道上游泳课之前老师会要求他们不能空腹下水。

“其实开这种课没什么意思。”庄尔东应和说,“我们现在都忙死了,课程忙班务忙还得给学校宣传栏那边打下手,就不能少折磨我们一点儿。”

他所在的十七中今年第一年开高中部,如果于锦乐不是择校去了D中,高中三年就会在这所学校里度过。

高一报名日那天,于锦乐的择校情况还没落实下来,就也跟着庄尔东去了报到,当时教学楼大门口张榜贴着学生名单,他俩从顺位找起,于锦乐在全级第七,庄尔东位列十一。但世事无常,临到开学前一天,择校名额突然就下来了,两人就此分道扬镳,于锦乐去了D中,庄尔东留在了十七中。

成绩好坏这些都是相对而言的,哪怕于锦乐入学分数和基础比庄尔东好,去了D中却只能垫底过得窝窝囊囊;庄尔东就不一样,他在十七中是属于底子好的那一票,特别受老师青睐,混得可谓风生水起。

正是最在意别人看法的年纪,这种师长的特别看中让庄尔东一提起学校都显得格外意气风发。

说不羡慕是假,于锦乐感觉自己在D中就从未被师长正眼瞧过,这会儿听到庄尔东不经意的抱怨,忍不住偷偷臆想了一番如果自己不择校留在十七中的光景。

“早餐吃什么?肠粉行吗?”

吴泽飞率先在前头拐个弯,其他二人跟上,进了一条不甚宽敞的小街,两边建筑群看着都是上了一定年限的老房子。

“街尾就是陆福小学,小学没转校前我就在那边混着呢,有家肠粉还不错。”

四通八达的老街区,盛载着他们满满的童年回忆,他们就像散落在棋盘格子上的小兵小卒,哨声一响就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他们有着相近的出身与经历,又同样在这个地域有限的小城中培养出了近似的眼界与见识,成长道路漫漫,或许在以后会各自走上不同的分岔道路,但这个刚刚起航的年纪,不可否认就是同一起跑线上的人生旅者。跟他们在一起,于锦乐从来不会有跟张弘宽之流的那种局促与抗拒。

当然人生处处充满变动。

郑曼曼也曾经跟于锦乐缘分微妙,但才出国几年,见识和眼界很明显就跟他区分了开来,就算她初衷不改,小心翼翼地收起了那种居高临下,但毕竟已不可能再与他这个平凡世界重合,从此泾渭分明。

还有方锡元,他们在初中时代也是一嗑叨起来就刹不住的那种,甚至高一开学不久也还会时不时下课在走廊叨嗑叨嗑,而如今呢?各自有了互不相交的小圈子,渐行渐远……

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

见识层面不一样的人,总归会离散。

面对这种变动,于锦乐从初时的恹恹,到如今的莫可奈何。

他不知道以后自己的人生还会遇到多少个“郑曼曼”和“方锡元”,现在他跟吴泽飞庄尔东这般称兄道弟,就是不知道是否有一天也会各走各的去。

人生这么长,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散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