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彗星危机上(2036年)
从白宫出来赶往nasa总部的路上,比尔·纳尔逊和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相顾无言的坐着,感受到沉重的氛围,国务卿率先开口道:“比尔,你真的觉得雷蒙德将军的三道防线能拦住彗星吗?”
“现在情况还不明朗。但我问过马斯克,他很不乐观。”纳尔逊恢复了不轻易表态的风格。
“对了,他人呢?这么重要的场合怎么没有他这个总统的死党?还有,他和扎克伯格的擂台还打吗?都隔空嘴炮10年了。”
“估计够呛,他俩都很忙。马斯克忙着登陆火星,按照他的说法,死也要死在火星上!扎克伯格则忙着扩建他的地下堡垒。听说他的哪个末日堡垒,光粮食就够吃30年,还配备了防爆门和逃生舱等设备,即使外面发生海啸、地震或爆炸也能安然无恙,他现在呆在里面的时间比在外面的时间都长。”
这时,外面刺耳的警笛声打断了我们的讲话,两人打开车窗向外看去,外面正上演着经典的零元购事件。几个黑人从商店里大摇大摆的走了出来,并和收到报警赶来的警察开始了枪战。
“哎,说不定不用外星人,我们人类自己就毁灭了。”国务卿看着外面的情景,感慨着说道。
......
纳尔逊回到nasa华盛顿指挥部的时候,太空联合作战中心联席战情分析会刚刚开始。巨大的屏幕正播放着1994年7月的一段影像——
无垠的夜空中,苏梅克-列维九号彗星,这位在茫茫太空中流浪的天体,朝着太阳系最大的行星——木星,展开了它最后的旅程。它原本完整的身躯在靠近木星时,被巨大的引力场撕裂成21块,每一块都带着不可思议的力量,宛如宇宙中的巨石,铺天盖地地向木星冲去。
在临近洛希极限的瞬间,彗星被木星的引力粉碎成了21块碎片。这些碎片在太空中拉开长长的阵列,形成了一条约710,000英里长的碎片云,仿佛一条巨龙的尾巴,在深黑色的太空中舞动。每一块碎片带着毁天灭地的力量,如同潮水般一波波地冲击木星,发出无声的怒吼。
当最先的一块碎片撞击木星时,木星的大气层被撕裂开来,巨大的冲击波在大气中翻滚,掀起了高达数千公里的云雾。紧接着,更多的碎片接踵而至,仿佛无情的铁锤,不断敲击着木星的表面。其中编号为g的碎片,威力达到了骇人的6万亿吨tnt当量,相当于3亿颗原子弹同时爆炸,深层物质被喷射到高空,硫、碳、铁、镁和硅等重元素在冲击中被揭示出来,显露出木星内部隐藏的秘密。那一刻,木星上空绽放出一朵巨大的火焰花朵,光芒穿透了宇宙的黑暗,点亮了整个夜空。
看完影像,大厅内一片死寂。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产生生命的水是彗星带来的,覆灭生命的水也是彗星带来的。看着撞击给木星留下的比地球还要大的黑色斑点,如同巨大的伤痕。这场来自深空的撞击不仅让人类第一次亲眼目睹了星际大碰撞的威力,也深刻地提醒了我们太阳系的脆弱与不可预测。
nasa首席科学家亚当·瑞斯走了上来:“诸位,再次回顾一下40年前的这次彗星撞击事件,是让大家知道,这次的情况比我们想象的还要糟糕,基于以下原因,我们认为这次彗星危机更为危险:
第一,速度!这批彗星来自极为遥远的海王星轨道以外的深空。因此它们相对于地球的相对速度非常高,其中一些可以达到每秒100千米。而大多数和地球相撞的小行星速度都在每秒20千米左右。速度大5倍意味着能量要高差不多25倍,因此彗星撞击的威力至少是同等质量小行星的10倍以上。
第二,大小!这次与地球发生碰撞的彗星要比小行星大得多。前期已知最大的具有撞击风险的小行星是托塔蒂斯(小行星4179号),它的直径大约5千米。而海尔-波普彗星的彗核直径大约为60千米,是托塔蒂斯的12倍。这意味着它的质量是托塔蒂斯的数百倍。如果海尔-波普彗星撞上地球,其结果将远远超过把恐龙从地球上抹掉的那次撞击,估计地球上一半以上的物种会灭绝。
第三,轨道!彗星的轨道极难预测。相较于彗星,小行星的轨道通常较为容易测量,因此可以提前几年预报它们的风险。但彗星会喷射出气体,这会像火箭引擎一样推动彗核,其质量永远在变化,土星、火星和小行星带的引力效应,甚至彗星之间的相互影响,都会改变其轨道,导致其精确轨道和撞击地点只能提前几周做出碰撞预报。
第四,数量!虽然目前已经探知的只有6颗,但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批彗星有可能不是唯一的一批,b星文明对涅墨西斯做了手脚,导致其对奥尔特云和柯伊伯带的扰动和影响,后续很可能有更多的彗星被发现,我们必须为此做好准备!”
感受到台下压抑的氛围,纳尔逊不想让这种绝望的感受蔓延,于是接过了话题:“以上都是猜测,当下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眼前的彗星危机,刚刚,总统已经同意了我们的立体防御计划。其中,二三道防线由太空军牵头部署,我们主要承担第一道防线,御彗星于千里之外,前期,我们联合白宫科技与政策办公室及美国国家科学与技术委员会搞的国家近地天体预防战略与行动规划,以及歐洲航天局(europeanspaceagency)合制定的小行星偏移&評估任務計劃(aida),这次能派上用场吗?”
实际上,小行星主动防御与空天战争有很多的相通之处。从宏观上说,防御小行星撞击地球与防御他方非合作太空目标并无太多本质差别。从微观上说,想如果能够对跨越上亿公里以外的小行星进行发现、追踪、监视,并发射航天器抵近、绕飞、撞击、着陆、采样、返回乃至推离和摧毁,那么同样的手段也可以用于应用到距离更近的人造卫星或其他航天器上,所以小行星防御实际上就是升级版的太空反导体系,各国为此都投入了巨大的资源进行该方面的研究,这其中以美国的“小行星重定向计划”最具代表性。
美国宇航局从2013年起,开始实施一项名为“小行星重定向任务”的小行星捕捉任务,该任务计划发射无人飞船与小行星交会并对其予以捕获,并为此设计了两个方案,一是设想使用一种呈圆筒形的高强度的软式充气袋,捕获一颗体积较小的完整小行星;二是从一颗大型的小行星表面抓取一块2-4米宽的大卵石。当无人飞船将捕获到的小行星拖送到月球附近时,航天员将乘坐“猎户座”多用途飞船奔赴月球远程逆行轨道,出舱对小行星进行直接观察研究和采样,并带着样品返回地球。虽然出于种种原因,美国政府在2017年初宣布计划取消该计划,但其中的一些关键技术已初步成型,并衍生出许多小行星主动防御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大类:
第一类是引力偏转技术。比如引力拖车(gravitytractor)技术,即使用一个无人航天器,通过与小行星接触或接近,施加持续的推力以改变小行星的轨道。其优点是不需要爆炸或破坏性干预,风险较低,缺点是需要长时间施加推力,耗费大量燃料和能源。还有挖掘机抛出质量(massdriver/ejector),即在小行星表面安装一个装置,连续挖掘和抛出物质,抛出物质的反作用力逐渐改变小行星的轨道。优点是能提供可控的推力,缺点是需要在小行星表面进行复杂操作,技术难度大。
都二类是激光和光压技术。包括强激光照射(laserablation),即使用强激光照射小行星表面,蒸发物质形成喷射,从而改变小行星的轨道。优点是激光可以精准控制照射区域和强度,缺点是长时间照射可能需要稳定的能量供应和目标跟踪。或者光压技术(surfacecoating),通过在小行星表面喷涂反光或吸光材料,改变小行星表面的反射率,利用光压力逐渐改变其轨道,甚至可以为小行星配置大面积光帆反射,增加太阳辐射范围。优点是非破坏性方法,风险低,缺点是需要精确计算和大量喷涂材料。
第三类是撞击和爆破技术,即在小行星附近或表面引爆炸弹,利用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和热量改变小行星轨道或将其破碎。优点是可以提供强大的推力,适合应对大质量小行星,当然,炸弹的威力越大、爆破效果就越好,缺点是风险高,很可能会将小行星碎裂成多个难以控制的碎片。当然,还有更为直接的动能撞击器,即用高速航天器撞击小行星,利用动能改变小行星的轨道,优点是技术相对简单,缺点是撞击需要精确计算和控制,对航天器的质量和速度也有比较高的要求。
“这些技术都被论证过了,鉴于刚才提到的彗星群的速度和质量、轨道参数以及预警时间,我们认为这些技术都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亚当·瑞斯无奈的摇了摇头。
纳尔逊闭目沉思,然后严肃的问到:“是不是只有使用那一种办法了?”
“这是我们一致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