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如何让梦想成真(1) - 不抱怨的世界 - 道格拉斯·勒尔顿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不抱怨的世界 >

第21章如何让梦想成真(1)

第21章如何让梦想成真(1)

无论你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做白日梦都不失为一件快事。我们都离不开白日梦。看这个可怜的小职员,在白日梦里,他继承了一笔财产并悄悄买下了公司。有一天,他来到可恨的老板面前,幽默地来了一个布朗克斯式的敬礼,毫不客气地告诉他已被新老板解雇了——新老板就是小职员本人。罗伊·霍华德,斯克利普斯-霍华德报业连锁机构的天才领袖,一度曾是一个身无分文的报童,在大街上卖《印第安纳每日新闻报》。自从他进入这个行业的那一天起,他就一直梦想着靠卖报纸发财。女孩多丽幻想坐在一个帅气的男孩的车上——一辆光芒四射、崭新的带天窗的凯迪拉克。这个男孩开着车在她身边戛然停下,她弯下腰,他给她戴上沉甸甸的钻石项链,披上白金般的貂皮大衣,还邀请她一起坐私人飞机前往阿拉伯旅行,下榻在里兹-卡尔顿酒店的套房里。前不久,这个清秀的无名女孩——一个矿工的女儿真的就站在圣坛上同一位百万富翁喜结良缘了。  在白日梦中,每一个男人都可以做超人,每一个女人也可以做她最想做的那种人。令人惊奇的是,有许多男女,像罗伊·霍华德和那个矿工的女儿一样,他们把白日梦完全地或者很大一部分地都变成了现实。更多的人——可能也包括你——如果愿望足够强烈的话,也可以让美梦成真。那些培养了积极生活态度的人是可以把梦想变成现实的。那些神经麻木、消极生活的人则不敢做白日梦。他们不知道没有实际行动的幻想不过是一种威力巨大的自我欺骗,甚至比所有时代的鸦片和烈酒都更具破坏性。

在生活中,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空想家:

积极的空想家。他为了实现愿望会积极采取行动,非常明确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让梦想成真。他总是从细节入手来解决实际问题。

消极的梦想家。他不会主动采取行动去实现愿望,总是幻想着问题能奇迹般地得到解决。他们仅仅坐在那儿,用空想代替行动。

如果你是一个空想家,这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你要知道自己属于哪一种,要分清空想和积极行动以努力实现愿望之间的不同。在生活中,你让某些事情发生——具体发生什么,什么时候发生,在哪儿发生,如何发生,这些都有赖于你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有赖于你在二者出现冲突时采取的解决办法。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尼娜·威尔科克斯·帕特南是一名家喻户晓的女作家,她周游过世界各地。当她还是一个少女的时候,就梦想着成为一名作家,于是,她努力工作以实现梦想。她相信美好的梦想值得为之奋斗,她必须为自己努力争取,而不能顾及消极的人们的反对。

“家里每一个人都反对我,”她告诉我们,“我的父母抢走了我写作用的必需品,我就从邻居那儿借,然后把自己锁在地窖里写。”由此可见,我们需要积极地追求梦想,以消除某些时候消极因素对我们产生的影响。

后来,尼娜开始写系列小说,这时,一个生病的亲戚住在她家。“当时家里的经济来源主要靠我。”她回忆说,“可我是一个女人,因此,家人觉得应该由我来照顾病人。我也想过留在家里,但我知道那会让我很伤心的,因为如果我想要成功,就必须写完小说。于是,我搬到旅馆去住,在那儿没有人打扰我,直到作品全都完成。

“家人激烈地反对我。我自己也怀疑这部备受指责写成的作品究竟会得到怎样的命运。但是我认为我做得正确。最后小说卖得很好,我用挣得的钱还清了医疗费。”

这样做是不是很无情?不是!如果尼娜不是为了实现梦想而拼搏,她就不会在年轻的时候就成为家庭的主要经济支柱。其他人在她成功的道路上设置了障碍,要她照顾生病的亲戚,可最后正是积极的尼娜付清了医疗费。她绝对不是无情的人。她赚到了钱,又把大部分钱花在了别人身上。可见,积极的行动不仅赚到了财富还让她的梦想成真。

做白日梦其实就是逃避现实——一次遁入虚构的乐土的逃避。当我们做白日梦的时候,我们在精神上的游乐园里追求快乐。想象如坐过山车一样,开始了欢闹的旅途,或者直上云霄,或者沉湎于情感的烂漫,这时,事业常常也会获得神话般的成功。人们每一次令人瞩目的成功都源于幻想,可是白日梦却有一个灰暗的名字。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失败也往往会追溯到白日梦和对成功的幻想,在空想中,许多人为了逃避,也有许多人沉迷其中,以至于梦想超越了现实,而且其思维已经变成了一种难改的积习。

在推演出相对论或原子分裂公式之前很多年,爱因斯坦一直沉湎于数学的美梦中。吉索斯在巴拿马海峡建成之前就梦想过有这样一条运河。莱特梦想驾驶着比空气重的机器飞行。米切切尔在创作《乱世佳人》之前,一直梦想着过去的南方。正是因为爱迪生一直梦想着电器装置发明的可能性,全世界的夜晚才会变得一片光明。莫扎特或贝多芬在名留史册之前也曾梦想着写出经典的曲目。

但是,在所有这些例子中,做着白日梦的都是那些能够采取积极行动把梦想变成现实的人。作为一个年轻人,乔治·凯特·马歇尔的梦想不仅仅是做一名普通的士兵,而是要成为一名伟大的战士。他努力争取进入西点军校学习,但是没有如愿。于是他来到了弗吉尼亚学院。不久,在一次偶然事件中,他被人用刺刀捅伤了,几乎死掉,他的梦想也几乎要化为泡影。但他康复了,他的梦想于是也复活了。终于,他成了美国陆军参谋总长和美国“冷战时期”的国务卿。在这个国家的历史上,每一位伟大的领袖都是一个有梦想的人,同时,他们还把梦想和积极的思考与行动紧密地联系了起来。

许多无能者的白日梦则是模糊不清和随心所欲的。他们只是在一个圈子中不停地转悠,就像一条狗追逐自己的尾巴,结果什么也得不到,却把自己累得筋疲力尽。对于上面说过的以及所有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了的白日梦,都是做梦的人从思想的迷雾中一点点发掘出来,放在刺眼的检视灯下经过实际考虑和分析才最后确定了可以实现的。这样来看,我们需要积极地对待白日梦。积极的人每个白日梦都鲜活真实,而消极的人则让梦想胎死腹中。

积极的梦想家可能也一样常常会临时花点时间阅读别人的情感故事来逃避现实,比如看电视,欣赏戏剧,阅读精彩的小说,等等,或者干脆斜靠在扶手椅里,任凭思绪随意游走。但是,他会回到现实中来,关掉电视,离开剧院,把小说扔到一边,从椅子上站起来,回到工作中来。白日梦成瘾的人则不然,从未认真考虑过自己的梦想。宽慰的催眠曲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响起来阻碍他正视现实。一个梦破碎了,他会马上捡起一个新的来,他只是为了做梦而做梦。神话中保罗·班扬巨大的步伐在他面前相形见绌,真实生活中,他们犹豫的步伐纯粹是为了维持自身继续存在下去。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现实总是让他遍体鳞伤,而在梦中他便可以稳坐王中之王的位子。

一个人长期过度地沉湎于消极的白日梦,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说,每一个白日梦都是一个没有实现的愿望。每一个白日梦都代表了一个没有满足的欲望。沉睡时的梦境和白日梦本质上并没有区别,夜晚的梦有时候帮助我们明确思想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认真研究白日梦,人们可以获得它的价值所在,因为其中包含了愿望的成分,白日梦可以为人们带来宁静和快感。会做白日梦,实际上对身体也有一定的益处。

精神病学家告诉我们,经常失败的人之所以频频白日做梦,几乎总是和他们内心深深的自卑感联系在一起的。这种自卑的情绪,无论对错与否,都根源于他们羞怯和过于敏感的个性。这种性格的人会从这个敌意而友好的世界的各种竞争中退却,在斥责和拒绝的压力下退缩,白日做梦是他们弥补没有认真地对待冷酷的现实的方式。在白日梦里,他可以在摇曳的幻想火苗的温暖中感受到一些舒适,他可以虚构出一个世界,而这正合他异想天开的口味。

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医生告诉我们,挫折是白日梦多产的父亲。一个童年时期被专横的父母管得过严或屈从于兄弟姐妹操纵的男孩,可能渐渐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优秀和强大,也不如别人聪明。这样,他会非常沮丧和不满。但当他躲进白日梦中,自己就变成了胜利者和冠军,一切都会变得那么令人愉快。于是,他会越来越多地进入白日梦状态,这种痴心妄想成了他的慢性病。爱做白日梦的女孩可能梦想着在舞会上为众人所瞩目,获得那位全校知名的明星运动员的青睐——可在舞会上,那个男生甚至连看都没看过她一眼,而实际上,很多时候,她甚至不去参加舞会。她觉得没有合适的衣服与她的魅力相配。她感到自己完全是个失败者。她回到自己的房间里,躺在那儿,凝视着天花板,那些对于浪漫爱情的幻想让当红的好莱坞明星都显得青涩。这是快乐的体验。可如果白日梦成了逃避挫折的慢性病,等待她的就可能是失望的一生。由于个人的局限性和消极的态度,失望的妻子、犹豫的丈夫总是在他们事业受挫的时候来到白日梦的鸦片中寻求慰藉。

如果你有做白日梦的习惯,可能会自问,我要怎么对付那些白日梦呢?答案要取决于这个习惯形成了多久,促使它形成的早期经历到底有多么根深蒂固,你摆脱它的决心有多强烈。但有一件事是确定的:你不可能一边培养它,一边摆脱它;你必须积极地进攻它、打败它和控制它。

有些人长期活在白日梦中,如果没有别人的帮助,很难找出自己躲在梦中寻求安慰的原因。因此,他们一定要去专业人员那里寻求帮助,探究无意识记忆,从而挖掘出这种习惯养成的根源。

路易斯·e.比斯奇博士引述了一个36岁的妇女的案例。这位妇女对以往的婚姻极其绝望,因为感到自己备受挫折,一无是处,在精神上一直处于抑郁状态。

“告诉我你想做什么。”比斯奇博士这样指导她说。

“你是指我的白日梦吗?”她羞怯地问,“很多,也很牵强,大多数都和爱情与婚姻有关。我早先提到过,我会做饭,缝纫,我还会洗盘子——就这些。”

比斯奇博士接着提问:“你很清楚这些你都不喜欢。让我们来看看你的白日梦有没有实现的可能。”

是的,这位年轻的女性曾以为自己想拥有一部车,想要旅行,渴望别人羡慕她的舞技,希望自己有一双褐色的眼睛,体重再减轻15磅等等。很自然,那是很多平平常常的白日梦,梦想着一个高大、俊朗、富有和完美的恋人,她能成为他的妻子,梦想着一起住进一所漂亮的房子,那里有仆人,各种东西应有尽有。

可是,这些似乎没有一项可以马上实现,满足她个人的愿望。因此,比斯奇博士催促她往前追忆,努力回想一下过去的那些白日梦,可能10多岁或者20岁早期时候的梦想。

“我一度想成为一名服装设计师。”最后她说道。

“为什么不呢?”心理治疗师追问道。

“我父母没钱供我上学,当时我也太小,没有经验,不懂得亲身尝试一下。”

“如果在你年轻时那种做设计师的愿望非常强烈,我敢说现在仍然如此。”

“是这样的,”她叫起来,“真是奇怪了,过去我怎么没有想到这个呢?现在我付得起学费,我想我真会去学的。”

无须赘言,即使过了许多年,即使这个女士已经忘了这个愿望,但这仍是她压抑的根源。于是在白日梦里,她希望实现各种各样的愿望。也许直到有一天,她学会了选择具体的梦想,并且积极地实现它们她才会快乐起来,否则,失败会一直这样困扰她。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