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左手画圆右手画方的分心技巧(1)
第19章左手画圆右手画方的分心技巧(1)
总是让自己的精力高度集中于一点并不是件好事。
——
戴维德
分心的原因
虽然注意力缺失症具有高度遗传性,但是环境也扮演了十分重要角色。一个人可以从父母那里得到遗传基因,然后再经过生命中各种经历的诱发从而产生分心的各种症状。如果孩子从父母那里遗传了分心的基因,那么玩太多电脑游戏就会增加分心出现的可能性;而具有同样基因的孩子,如果他从来不玩电脑游戏,或许就不会分心。
所有遗传性的行为及情绪特质都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如果父母之一有分心,那么孩子有30%的概率会有分心;如果父母都分心,那么孩子得分心的概率就会提高到50%。不过,要提醒大家的是,这表示孩子可能会分心也可能完全不会分心。这就像是抛硬币一样,任何一面出现的概率都是50%,但是即使每次掷到正面的概率都只是50%,你还是可能连着掷到3次正面。在一般家庭中,孩子分心的概率是50%。而在父母都分心的家庭中,孩子得分心的概率会大大增加,因此我们说分心具有家族遗传性。不过,基因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科学研究。
如果你只想了解遗传的因素,我建议你跳到下一小节看一看。如果你想知道更多则请继续阅读下面的内容。
若是家庭中某个孩子分心,那么另一个孩子分心的概率为30%。如果这两个人是成年人,那么这个概率就提高到了40%。这就意味着,会延续到成年阶断的分心比到了青春期就会消失的分心更具遗传性。
如果你回想高中生物课,孟德尔研究豆子和花的遗传特质,发现了显性和隐性基因。记得吗?课本上用四方格里的pp、pp、pp和pp代表子一代的遗传基因,p代表显性,p代表隐性。
虽然孟德尔的理论很伟大,但是显性和隐性基因不足以解释一个人性格的形成。
比如,从一出生就被不同家庭领养的同卵双胞胎总是会有很多不同的特质。由于他们的基因完全相同,因此,任何的差异都应该是环境造成的。双胞胎共同特质用统计数字显示时,如果是有程度差异的特质,比如身高、体重或智商,就用相关系数(correlationcoefficient)来表示遗传性;如果是二元选择的特质,比如是否有糖尿病、注意力缺失症,就用共病率(concordancerate)来表示。相关系数或共病率越低就表示双胞胎之间越没有相似性,越高就表示越有相似性。同卵双胞胎身高的相关系数是0.9,这表示两个人身高相同的概率非常高。如果是异卵双胞胎,身高的相关系数就降为同卵双胞胎的一半,即0.4~0.5之间。同卵双胞胎的基因百分之百相同,而异卵双胞胎则只有50%的基因相同。因为身高的相关系数也是如此(异卵双胞胎的相关系数是同卵双胞胎的一半),所以我们可以确信基因是决定身高的因素。
在行为科学中,大多数的行为遗传率都在50%~60%之间,比如智商、个性和精神疾病,但是注意力缺失症的遗传率则在70%~80%之间。这表示分心确实会受到基因的影响。
但是我们必须说只是受到基因的"影响"。基因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因为环境也会造成影响。据我们所知,基因和环境一起影响了人的个性、脾气、情绪、认知方式以及其他行为。然而,谁的影响比较大呢?刚刚提到的遗传率就是在尝试决定这一点。遗传率可以是0%到100%的任意数,这代表一个特质在全人口中受到遗传影响的比值。
正因为遗传率只是某个时空下、某个人口样本中的基因和环境影响的比率,因此,在人的一生中,遗传率是会改变的。比如,在6岁的孩子当中,他们的宗教信仰有100%的遗传率,但是在18岁的青少年中,却可能只有很低的遗传率了。
经过过去15年的无数研究,得出的注意力缺失症的遗传率平均约为75%。这在行为科学中算是非常高的遗传率了。
因此,无论注意力缺失症是怎么造成的,只靠改变环境是无法治愈的。虽然注意力缺失症具有如此之高的遗传率,但是目前并没有任何遗传标记或测验可以告诉我们它是怎样遗传的。
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市场上就会出现有遗传标记的测验。这些测验可以带来新的诊断及治疗取向。我们将可以告诉患者他的基因类型是什么,而不只是看他的表现类型是什么以及有什么症状。
但是,即使这些测验得以上市,也无法准确地指出谁会分心,谁不会分心——因为有些基因并不一定会表现出来。原因包括:第一,造成分心的相关基因有很多;第二,分心症状不一,每个人都不太一样;第三,生活环境和经验会影响基因的表现。因此,就算我们可以指出谁有分心的相关基因,我们也无法预测谁会分心。
目前的确有几家公司在研发基因筛检测验,他们推出了遗传筛检服务及诊断测验。这些测验最早是针对多动症和抑郁症的,后来持续开发了包括焦虑症、成瘾和肥胖的遗传测验。做这些遗传测验的好处是,我们可以告诉测试者他是否具有潜在的危险基因、要如何改变生活环境以及如何避免疾病发生。对于有分心基因的人,我们建议:环境要构造完整、要有适当的刺激,平时要做运动,以及做其他有益的生活改变。如果经过测试发现孩子具有分心基因,那么家长就可以及早地开始着手降低环境中容易引发分心的因素,比如给孩子合理的膳食搭配、减少糖类及添加物的摄取、增加欧米茄三型脂肪酸的摄取、鼓励孩子进行运动、养成好习惯、培养时间观念、让孩子明白喝酒与吸毒的危险性等等。
除了遗传标记的方法之外,多巴胺系统也可能成为分心生理测验的基础。多巴胺转运体(dopaminetransporter,dat)负责运送多巴胺。将带有辐射性的分子注入血管中再用脑波扫描,科学家可以追踪分心成人和正常人的dat。他们发现分心成人的dat比正常人多出70%。如果此技术得以长远发展,将会成为很有价值的诊断工具。
高浓度的dat也同时意味着样本容易上瘾。因此,这个测验也可以用来检测容易上瘾的人。以前我们只能用家族史做猜测与判断,通常,会上瘾的人具有上瘾倾向的基因,但是当祖父母及父母都没有症状时,我们就很难判断了。一旦有了这些测验,简单的脑部扫描或基因检测就可以告诉我们家族史无法告诉我们的信息。
我们正在训练孩子发展成分心者吗?我们的社会很可能正在训练我们的孩子变成分心者,因为各种新的环境因素都在刺激和引发分心。讨论分心的时候,我一定要强调,虽然分心有遗传性,但它不一定必然发生。能够传给孩子的只是具有分心倾向的基因,而真正能让分心发生的还是环境因素。现代社会可能正是诱使分心发生的温床。
首先,电子时代,各种电子产品休闲活动和电子办公占据了我们大量的时间。电视、手机、随身听、网络、游戏机、传真、电子邮件逐渐占领了我们的生活,让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互动变得越来越少。
1986年,尼尔·波兹曼(neilpostman)看到了这种潜在危险,并写了一本书叫《娱乐至死》(amusingourselvestodeath)。无论是否患有注意力缺失症,被声光娱乐和电子产品培养大的孩子往往无法跟别人进行长久的对话。简·希利(janehealy)写了两本这方面的书,《濒临灭绝的心智》(endangeredminds)和《联结失败》(failuretoconnect)。目前来看,这个趋势还在持续当中,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每天看超过两小时电视的学龄前儿童长大后,分心的概率会比其他孩子多30%。
另一项对此有害的科学就是可能就化学。我们越是懂得如何利用化学添加剂来提高农牧产量,环境污染就越严重,而其影响也就越无法估计。当今社会,我们一直浸润在这么多的化学物质中,空气、衣服、化妆品、清洁剂、药物、食物、水……这些让我们的生活更舒适、更安全。但是随之而来的呢?
这些化学物质和基因一起导致分心的可能性有多大?谁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