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放空自己,控好心里的装填量(1) - 控心术与分心术:受益一生的心理控制技巧 - 麦高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8章放空自己,控好心里的装填量(1)

第8章放空自己,控好心里的装填量(1)

认定事情能够办成并且应该办成后,只用找出办成它的途径就行了。

——

亚伯拉罕·林肯

放松自己才能启动自动成功机制

以前,似乎我们不知道什么是压力,因为我们没有压力的生活着。当时我们没有手机、汽车发出的噪音。没有电子产品让我们处在随时能够与别人取得联系的状态,也就没有让自己随时处于立即作出反应的压力之下。那时候我们看不到一些可怕的社会现象,盲目而快乐的或者。而现在,压力人人都有,我们现在处在一个压力时代。我们已经把包括压力在内的担忧、焦虑、恐惧当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现在,大多数人的休闲时间越来越少,休整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上下班堵车、加班,还有信息流动规模大、速度快,我们面临的生活越来越复杂。与上面提到的控制心理学相比,克服压力和焦虑情绪,在现在的社会,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必须告诉自己,人的一生不必一直处在巨大的压力之下。那么我们先来搞清楚这件事:上帝是通过各种复杂得工序来为我们的生活做好充分准备,使得我们无论生活在什么时代,都可以成功地生活。当然这包括我们的大脑,它能够在任何情况下对生活、社会做出反应,自然而然、毫不费力。事实上,我们的思维并不理解操劳或压力过大,因为它能力有限。

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经常忽略了自动创造机制。而企图用有意识的思考、信念和意志力来完成任务、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并分析他,本来就是思维的任务,但是有意识的思维从来不会有能力解决问题。但此时你想着要把问题解决了,你的压力肯定会增大。不如学着把问题和任务交给成功的自动机制去办,你的压力必然会得到缓解。

不必如履薄冰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根本无法凭借有意识的思考或者信念、意志力,从桌子上拿起铅笔。所以,当一个人完全靠有意识的思考或者信念、意志力做事,会变得过度紧张、如履薄冰,对结果也会产生畏惧。此时的他听不进任何人的安慰和劝告。美国心理学家协会主任威廉·迪恩曾经说过,现在人太过紧张、太在乎结果、在焦虑惶恐,其实没有必要,他们完全可以拥有一种更好的活法。那就是,一旦做出某个决定,将所有为实现它而做出了行动当作每天的正常内容,我们就会完全放开责任感,只关注结果。可以这么说,一旦如此,你的思维系统会放下负担,变得更加轻松,它会比你想象中更加有用。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放松的办法,与简单的直觉完全不同。就像许多人反对把重要决定和责任委托给直觉这样毫不理性的东西完成一样。我们的方法是实用而理性的。它是以有意识的理性思维为基础的。然后通过与自我意象一直的想象,把任务交给你的自动机制,你会毫无压力的完成你的任务。

不妨运用创造性的思维

如数设计师、歌唱家、作家、发明家都经历过这个过程,可以说我们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创造性的想法并非通过有意识的思考得出的,而是自然而然的产生的。也就是说有意识的将问题放在一边,转而向别的事情。这些创造性的想法是在对问题也有深入有意识的思考后产生的。比如说,要像接受某种灵感,或者创意。你必须首先对当前的事情、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对其进行有意识的思考,搜集一切与之有关的实用信息,考虑各种行动过程的可行性。最最重要的是,必须有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欲望,从了解它的过程中,想到预期的结果。这个过程,额外的担忧和焦虑毫无作用,相反它们会阻碍事情的进展。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过把任务交给潜意识的经历,这样想出来的办法度毫无结果。当你感觉走投无路,不如跟孩子嬉戏或者去郊外走走,把整个要完成的任务交给伺服机制去完成。一个成功的善于创新、创造的人,往往会明确的把握目标,把它交给恰当的脑内机制。如此一来,他在完成任务的时候一点压力都没有。

一些作家都有过类似的体会,比如选定了某个主题,他会深入的了解、思考它,然后尽自己最大努力的苦思冥想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结束时,他便会做出决定。也就是说,明确目标之后,不妨先把它放在一边,过一段时间你的思维会有意识的回到你的目标。这时你会发现你的事情已经完成,一切水到渠成。相反,如果你一直未你的目标而担忧,为它的结果而焦虑,这一点也帮不上忙,甚至会阻碍你实现它。

不仅发明家、作家、设计师会用到这一方法,任何人都适用。换言之,当你客服自己给自己的压力的时候,伺服机制会自动转化为迈向成功的模式。帮你实现困扰你的目标。

做一个善于创造的人

往往人们会觉得这种创造过程只属于作家、发明家、设计师等善于创造的人。其实无论是公司职员、学生、教师甚至厨师,都可以是善于创造的人,因为所有人都具备成功机制。所有人都具备成功的本能,就像我们看到某个东西,脑内获得"这是什么"的信息一样自然而然。可以这么说,天赋其实更倾向于一种过程,即人脑开展工作以解决问题的一种自然反应,我们错误的将它叫做"天赋",它并非如此。

天赋更多的是一个过程,而不是遗传的禀赋。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有天赋,大多数情况下,它需要被我们自身唤醒、激发并且利用。正因如此,天才并不是你想象中的那样,成为天才不是你自我意象中的内容,而是你激发自身成功机制的过程。只有明白了天赋的真正含义、身上的才能如何被激发并利用,你才能在自我意象里面建立"我是天才"的信息。

成为天才的秘诀

产生创新观点的方式,同样适用于你自身的自动成功机制,它会令你产生创造性的行为和实践。

不论是做任何事,体育运动、弹钢琴、舞蹈还是交谈,从事它们的技能都不仅仅是辛苦、有意识的想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和每一句话。而是在于放松下来,让你的自动成功机制帮你完成任务。创造性的表现是自发的、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的,它不比通过自我意识和学习来实现。设想一下,世界上舞技最精湛的舞蹈家,如果试着想象她舞蹈表演中的每一个动作、没一个肢体语言,那么毫无疑问,她甚至不能完成一段简单的舞蹈。其实她在此前的学习过程中已经进行过大量的思考,因此她只需要刻苦练习,把完美的动作一再重复,直到它们变得自动化、习惯化。也就是说,她达到了某个特定层次,就能够停止有意识的努力,把舞蹈交给自己的自动成功机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潜意识。学习的步骤和层次分为4个,它们分别是:

1.无意识条件下的不掌握;

2.有意识条件下的不掌握:

3.有意识条件下的掌握;

4.无意识条件下的掌握。

当你处在第一个层次,你甚至都不知道你哪个地方不懂。进入第二个层次,你会痛苦的发现一些事情对你来说非常困难。直到进入第三个层次,你已经可以完成某件事,但是完成的过程中还是遇到诸多挫折,此时你对有意识的思考依赖还是很大,还需要借助坚忍不拔的信念来完成任务。当你终于上升到第四个阶段,以往遇到的所有困难和挫折已经全部完成、克服。这四个阶段是学习任何事情必然经历的。无论这种事情是开瓶盖,或是运营一家公司。

重要的是,通过以上提到的心理控制技巧,运用自我提示来补充,或者代替现实,实现创新实践的过程,你会发现以上4个学习步骤进行的非常快,并且整个过程毫无压力。这无疑是令人兴奋的。

切记不要阻碍你的创新机制。有意识的努力反而会妨碍自动创新的机制。其实有些人之所以在公共场合感到紧张、蹑手蹑脚,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太有意识的在乎当下所做的事。太关心这件事是否合理、正确,更担心做得不好,或者结果。尽管这样非常累,但是他们对自己没一个动作、细节、想法都有非常清醒的认识。每个动作都是通过前思后想之后才决定实施。表达每一句话之前进行了反复的字斟句酌。我们可以说这类人很谨慎,或者拘谨。没错。但是不如更准确的说,他并非拘谨,而是拘禁了自己的创新机制。如果这个人能恰当的放轻松、不那么焦虑、不那么在乎得失和后果,他们必定能创造性地、水到渠成的完成一些事。他能做到这一点,也就是说,他做到了真正的"自我"。而不是为担忧所累。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