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合作伙伴
新合作伙伴
养牛场和饲料厂已经确定建厂事宜,详细合作细节也都谈妥了。
还有一个对小兰来说的好消息,因为93年海南房价泡沫波及,省药厂又不搬家啦。
新领导还引进了一个项目,优质饲草种植。主要种植苜蓿,燕麦等。以奶牛为例,增加草料,减少精饲料的摄入,牛奶产量也会提升。
玉米籽粒和稭秆一起全株饲用,也会提高土地产出率。
汪家村本就是盐堿地,种植耐盐堿的饲草,可以改良土壤,创造土地增量。像河边,湾边洼地等处,也可以发展人工种草,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
别的村民不清楚,苜蓿大家伙可是知道。苜蓿粥就经常喝,还可以清炒,凉拌或者调馅。
初春时节,当苜蓿抽出三片心形小叶,茎叶尚幼嫩时,便是采摘食用的最佳时机。此时的苜蓿叶片碧绿油润,带着田野特有的清新气息,茎秆脆嫩无筋。小兰很喜欢吃炒的苜蓿。比如苜蓿炒鸡蛋。
只是她没想到,苜蓿竟然还有牧草之王的称号。
新领导对于汪家村村改工作很满意。在奶牛场和饲料厂项目开工前,他建议村里除了生活区,村里还设立商业区。村里经济产业蓬勃发展,势必会引来务工人员,住宿吃饭肯定要解决。特别是奶牛场和饲料厂的员工,除了本地员工,也会有部分外地员工。
徐云丽就第一个在商业区买下店铺,她要开理发店。这几年她一直在集上理发,真心渴望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固定理发店。
她原本计划在自家新房里单独空出一间房,开个理发店。当得知村里建商业街后,她第一时间报名,定下商铺。为此,她还特意去省城进修理发技术。
有了她开头,前田村的村里大厨也跑了过来,询问外村人能买商铺吗?当得到肯定答案后,这个年过四十的庄稼汉高兴的跳起来,他一直想着开个大饭店。
商铺还没有建,就卖的无比火爆。
建筑装修公司直接壮大,建筑工程,装修单子,工期直接排到年底。就连原本常驻北京的包工头汪长明,都直接不去北京,在村里建筑公司任职。
金秋十月,村里一排排小别墅整体装修完毕,村民可以入住啦。
干净的水泥路,两侧是整齐划一的自建小别墅。红砖白墙,院墙在有一排绿植,种着花草和灌木。宽敞结实的大铁门,看起来格外气派。
进入院子,院子里砖地平整,院子很宽敞,可以种菜,搭棚子放杂物工具,养牛羊鸡鸭。房子上下各五间,里面设有厨房和厕所,还有洗浴间。一楼有个房间里还盘了炕。村里老人多,大家都习惯了睡火炕。
二楼有阳台,视野宽阔。别墅区中央是个大广场,小兰家后年那株大榆树和磨盘也直接搬了过来。人们这就可以在大榆树下闲聊。卫生所,村食堂,村委和幼儿园就在广场边上。
村里原本就有医生,名叫汪存杰,前田村也有个村医,叫田清存。原本他们都是在自家房子看病,卫生所成立后,直接都来了卫生所。育红班依旧是原来的老师,不过学生在逐渐增多。
原本不打算送孩子上育红班的人,看到汪家村育红班建的特别好,就把孩子也送来了。许多人也在汪家村找了工作,夫妻俩一起上班,下班带着孩子一起回家,这种日子以前都不敢想。
这一年村里建设搞得如火如荼,年底盘点时,发现村里的分红反而更多了。
从1990年底到1993年底,年前村里都是用分红买年礼发给村民。而今年,终于可以发钱啦!
这一年,汪家村村民每人分红200元!
村委办公室前,大家伙看着桌子上高高一摞成捆的钞票,都高兴的裂开嘴,笑得牙不见眼。
这就是分红啊!
看到这些钞票,汪家村每个人心里砰砰跳。家里人口多的,能分一千多块呢!
一千多啊!出门打工也挣不了这么多钱!
这个年,小兰一家难得轻松下来。
腊月二十三,厂里放假。腊月二十四,汪家村的一条街直接成了集市,两旁的店铺装扮喜庆。各色年货应有尽有,漂亮时兴的衣服,耐穿便宜的鞋子,音响店里放出最潮流的歌曲。
“我和你吻别……”
“花的心……”
”何不潇洒走一回……“
安葵花和小兰带着娃走在热闹的大街上,“哎,以前最爱去大徐集赶花花集,现在在咱村,就啥也能买到了。”
安葵花摸了摸孩子的头,“真是想都不敢想啊!”萌萌才不理解大人的惆怅,指着糖葫芦就喊,“娘,我要吃糖葫芦!”
旁边的小正宝立马跟着说,“妈妈,我也要吃糖葫芦!”
腊月十五,小兰家来了两位不速之客!
“萍萍?”
“徐?”
小兰见到他俩,有点意外!
“你俩咋来了?”
自从相识后,小兰忙于工作,宋萍萍忙于学业,虽然有来往,但着实不多。也就是进货的时候,汪家人会遇到宋萍萍他爸,大家聊几句。
如今汪老爹的小卖铺依旧开着,店铺更大,旁边还专门为小正宝设置了游玩区。地上铺了垫子,棱角都包起来。小兰仿照城里大商场的设计,安装了攀爬架,摇摇马,跷跷板,还买了许多玩具。
村里可多人都带着孩子来玩。
汪老爹雇了店员,自己专职带娃。天气好就去户外广场公园,天气不好就在店里。小正宝精力太旺盛了,睡醒了就出门玩,一刻也不在家待着,整个夏天晒得黢黑。
宋萍萍出落的更加清丽大气,反倒是她表哥徐州骑着摩托车,头发上打着摩斯,穿着皮衣,有那么点潮流青年的味。
“我们啊,当然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嘿嘿”
宋萍萍说话依旧有趣。
“小兰姐,你们村,变化太大了。”她还记得上次来,汪家村就还是个很普通的小村庄,比宋大褂小很多,房子也多是土坯房。小兰家当时就三间房,做豆腐还是在院里搭的棚子里。没想到啊,现在汪家村的人都住小二楼了啊!
她看着都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