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进军途中,谢随宴有意把新招来的三万兵士交于谢霄时,所以把他安排到了新兵前面领队。
这无意中让谢霄时和同在新兵伍里的宋恒常有了更多接触。
行军途中漫漫,谢霄时便开始经常和宋恒常聊些有的没的。
宋恒常作为新兵中的一员,是和新兵营里其他人同吃同住的,对他们很是了解,经常会与谢霄时说些他不知道的。
正是因为有了这么一段途中的互相理解,进城之前那一场诱敌之战,谢霄时和宋恒常才能有完美配合,成功把敌军引入深渊,给予他们沉重的一击,换来了几个月短暂的安生日子。
可惜在城外扎营之后,谢霄时按谢随宴的指令,时常东奔西走,而有着教导夫子经验的宋恒常则被安排训练新招的士兵,所以像今晚这种坐下来好好说说话的日子,已经很久没有了。
当下难得有这么好的机会,两人酒是喝了添,添了喝,直到银月西沉才带着满身酒气把火堆灭了,各自回营。
谢霄时回营换了身衣服,用冷水洗了把脸。把挑灯细细擦了一遍,他没有厚此薄彼,把温元送他的软剑雪锋也擦拭发亮。
搅浑水雪锋当然要比挑灯顺手。
两人天一亮就带着十几人的小队出营了,幸好云边独有的留客仙只香浓不醉人,不然怕是这条他走惯了的路,今天也跑不直。
等到夜幕降临,谢霄时这一群人已经离军营百十里了,他们又歇在了之前劫杀尔冬升的林子里。
谢霄时面朝天,眼睛却迟迟闭不上。
“小将军,没有兄弟会怪你。”睡在谢霄时旁边的龙沙突然扭过头来,“我们没一个孬种,没人会惧马革裹尸。”
“您安心闭眼睡吧,兄弟们都守着您呢。也等着您把胜利带回来。”龙沙说完闭上了眼,赢升那小子连带那么多个兄弟,女人嘴都没亲过,也不知道今晚会不会进梦朝他哭诉。
谢霄时眨了眨眼,又过了好一会,终于肯把眼闭上了。
隔着几个人的宋恒常听到谢霄时的呼吸逐渐平静均匀,也跟着合上了眼。
第二天众人起来清理昨晚留下的痕迹,该揣身上的揣着,该埋的埋,等一切都弄好之后众人开始骑上马在这片林子里转悠起来。
等着谢随宴嘴里的老熟人。
很快,就有马车声传了过来。
谢霄时一群人没有动,这声音听着人就不多,有马车且行速缓慢,是他们要等的人。
不多时一行车十余人的车队出现在他们视线中,车上还有箱子若干,像是商队。
他们在谢霄时面前停下了,一个头发花白,拄着拐杖的老者和几个跟他年纪差不多的人,由一群年轻人扶着下了车。
年轻人里果然有张他们的熟面孔。
谢霄时和宋恒常两人下了马,走到老人面前,行了个礼。
老人面容衰老,但眼神却没有混浊,反而是被时光磨砺的更显睿智了。被这么一双眼看着,饶是谢霄时也不免有片刻失神。
在意识到这么一会的失神在面对敌人时会有多危险后。谢霄时立马认真了起来,毫不避让的对上了老人的目光。
“荀夫子,许久不见了。”谢霄时率先打招呼。
“小世子安好。”荀无虞还是一副嬉皮笑脸的样子,也对一旁的宋恒常打起了招呼,“宋夫子咱俩也许久未见了。
“……”宋恒常很高冷,他只抱剑点了点头。
“有劳诸位带路。”寒暄完,谢霄时入正题。
他们有十几人,他不知道荀无虞他们准备怎么把他们带进城。
没想到他这话一出,以老先生为首的一群人突然齐齐跪下了,“老朽等人不才,身在落鹿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它落入贼手。如今终于盼得将军前来,只求将军收复落鹿,让我等生前可以归乡,死后也不必躯骨埋他乡。”
他们齐呼,句句惊天动地。
谢霄时一行人被眼前这阵仗惊住了,文人气节、风骨,如此清晰憾人。
谢霄时看着眼前的这群人,高矮胖瘦各有不同,浑身散出来的都是读书人的儒雅气,文弱到好像面对一阵风都抵挡不住。
但是现在他们跪在这里,所言所为体现出来的文人气节,却比百万雄狮更让谢霄时折服。
谢霄时原先还错误的认为,落鹿城里人人都只顾自己,只顾眼前利益,丝毫不关心落鹿城姓什么。
可面前这群人用自身打碎了谢霄时对落鹿的错误认知。让谢霄时知道了在落鹿城里搅浑水的人有,但与之相对的清流也少不了。
“不知老先生名讳?”这时谢霄时才觉出自己先前多无礼,就连姓名都没有互换。
他上前把老先生扶了起来,其他人也陆续跟着站了起来。
“老师是储万机。”不等老先生开口,一旁的荀无虞先替他答了。
储万机?
谢霄时后知后觉的想起来,他是听过这名字的。只是当时年纪小,没怎么放在心上。
*中原流传中的储万机,总是跟一个叫崔九洞的人一起捆绑出现。据说他们都是从海市里有名的书香门第出来的,早些年为避战乱,带着藏书万卷四处躲藏,直到后面才在落鹿的群山深处落定了下来。
自从他们二人脚步停歇下来之后,上门求学拜师的人可谓数不胜数,原本想躲清闲特意选了座没路可进的深山,后来也被求学之人生生踏出了路。
两人都非铁石心肠,避世也只是不想让世代流传下来的珍贵典籍毁于战火。
但前来请教者甚众,且都是慕名前来又才能的好苗子,慢慢的两人也就被打动了。
他们后来在深山里开辟出的山洞,成了传道授业的场所,这么些年经营下来,也能算的上是桃李满天下,即使被称一句“当代大儒”也是完全当的起的。
可惜相比于储万机,崔九洞的命运算不得好,他们两个的美名从落鹿深山里传了出来之后,渐渐被放大篡改成了什么得“砚山双桂”者得天下的戏言。
那时逢乱世,多的是手里有几个人就自立为王的人,听了这些传言之后,派人进山去请他们出山的人多如过江之鲫,但两人都没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