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再出良计救灾民如今敌军…… - 大理寺卿家小姐下地干活了 - 梦几多呀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58.再出良计救灾民如今敌军……

温元说完正事之后,将要离别情绪迟缓地上来了,她突然整个人扑到谢霄时怀里,两只手紧紧抱着他的腰,像溺水之人抱住浮木。

谢霄时下意识回抱住温元,甜糕已经偷偷在他怀里掉起珍珠,他用手轻轻摸着温元的头,无言给她撑出了一片可以自由发泄的天地。

谢霄时真想一直这么护着她,但他知道现在不行,很快这个山脚下就会有无数人跟他一样的人,需要背井离乡拿起刀枪,才能护住想护住的东西。

男女有别,谢霄时心意还没过明路,他就算再贪恋温元对他的依赖,也不得不考虑这件事。他松开回抱着温元的手,又去把自己腰上属于温元的手解开,想与她好好说说话。

没想到他这一举动,不知触到温元哪一根线,温元不但不松手,反而环得更紧了。

她声音沙沙的,带了些不易察觉的颤抖,抬起头眼眶红红地看着谢霄时说:“霄时哥哥,你会忘了圆圆吗?”

如果说温府是温元在这个时代的安身立命之本,那谢霄时就是一条系满了她喜怒哀乐的线,是陪她从一开始到现在的人。

人不能没有安身立命之本,同样也不能没有喜怒哀乐,所以在暂时的告别了温府一家之后,她真的很难接受连谢霄时也要失去了。

“圆圆,你先松开,这样哥哥不好跟你说话。”即使谢霄时这么说了,温元还是死死多抱了好一会才肯犹犹豫豫地松手了,现如今的谢霄时对温元来说,就像是一缕她想抓住的风,危险到就算握紧手,也还是会从指缝间溜走,她不得不心惊胆战,小心翼翼地对待。

等到温元完全松开了抱着谢霄时腰的手之后,谢霄时才抬手帮温元理了理刚才她埋在自己怀里时,转来转去弄乱的头发。

他借着把温元的头发理顺的功夫,匆忙也把自己混乱的心绪理顺了些,这才开口说道:“圆圆,哥哥不会忘你的,这辈子也不会......”

谢霄时说得很克制,他即将出征,有些话不适合现在说,适合得胜归来之后再表明。温元是他的命,怎么会有人能把自己的命忘了呢?”

“还记得吗,哥哥说过,会把云边所有的花送给你。圆圆只需要在圆月,等着哥哥的花还有得胜归来的好消息。”

明明谢霄时才是那个要上战场直面危险,用自己血肉之躯抵抗敌军,保护他们的人,还要在这里安慰温元。温元多少有些过意不去,她想再帮帮忙,除了钱粮之外。

她很快想到了人手问题,不知道现在士兵够不够,朝廷会不会再征兵。如果征兵的话,没有着落的灾民无疑是上佳选择。如果能把他们中的青壮年收编入伍,再提前分发部分军饷给他们留在圆月的亲属,这样流民的温饱问题也可以得到改善。

更重要的是把难民中的青壮年征走之后,可以防止大军离都之后,有心人会趁这个时机煽动流民发起动乱了,到时候圆月恐怕很难抵御。

“对了,你们现在在编士兵多吗,还需要更多人吗?”温元决定先探探谢霄时的口风。

“人很多,但是还不够。”

温元这一问,又让谢霄时想起了昨夜与父亲的会谈。

云边、落鹿、夜城三城在神目山下毗邻,各有五万驻城将士,且守望相助。一直是镇守在国门的三头猛虎,震慑的临近宵小不敢妄动。

可如今三头猛虎已失其二,只剩两位大小顾将军带着剩余三万将士死守云边。

如今敌军未歼,死去的十二万将士英灵难安。

“那哥哥觉得城里的流民如何呢,里面不乏大力者,只要给他们口饭吃,相信他们能出全力,此举又可缓解城内安置流民的压力。”

谢霄时觉得自己还是小看了温元,以为刚才的借粮法已经够神了,没想到连征募流民为兵,她也能想到。

为了说服谢霄时,温元决定加重筹码,“告诉霄时哥哥一个秘密。”这时候温元的说一半留一半就把握的很到位了,把谢霄时这条鱼的好奇心完全钩了起来。“但是你要保证听完之后不能骂我。”

“好,哥哥保证。”说完谢霄时还像以前温元教过的那样,有模有样的竖起了三根手指发誓。

“其实之前把我掳走的那些叔叔不是坏人,他们只是想活下去,就算死也想死的明白,所以才用我把你们引过去的。”

这是谢霄时心里的疤,要是换个人提起,一开口就没有接下来的话了,但是提起的人是温元,再怎么样他都得忍。何况他相信温元不会无缘无故说起这个。

温元见谢霄时两边太阳穴青筋凸起,牙关紧闭,就知道他心情不太妙。她想了想,没有选择再抱谢霄时,换成拉着他的手,缓解谢霄时不太好的情绪。

“他们其实没有为难圆圆,还把仅有的一个馒头给了我,自己吃的是草根树皮。”温元一五一十的把自己当时的见闻说了出来,“如果能温饱的话,他们都会是些好人。”

温元一口气说了很多,都觉得有些累了,不过要是能换来谢霄时的采纳,那就算口水干了也值得。

温元的这番话,着实让谢霄时陷了沉思。不过他比温元想的更多,招灾民入伍确实可行,但要真正实行起来却没那么容易。

先不说他们肯不肯,就算他们肯,他们拖拉着的那些老小没有人照顾也不行。还有他们都是农户出身,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到时候上战场也是当靶子的料,这一桩桩一件件的要是放在平时,不在金銮殿上费掉那些官员几轮口水,定是没法议出个章程来的。

可是现在情况紧急,大军马上就要出发了。所以谢霄时也没打算耽搁,借了温元的笔墨纸砚,提笔写起了信。

他写完之后站到门外吹了声哨,暗卫就现身了,温元无论见多少次这场景都还是觉得惊奇,她平时完全看不到暗卫藏在哪。

募兵重要,解决流民问题也重要,但是两者相加也比不过眼前人,有暗卫送信,谢霄时当然就免了自己下山。

第二天一早,浮山寺还被晨雾拢在怀里,前殿已经开始有木鱼声了。

洒金院厢房内的温元还睡得正香,隔壁的谢霄时却已经在案前展读父亲给他的回信了,读到结尾处他松了口气。这事还是父亲想的更周到。

>谢霄时不知道的是,山下城里已经为这事整个沸腾起来了。

开始的时候,是城里有早起的百姓看到有三匹快马从皇宫方向往城门飞奔而去。

领头的人一个帅气翻身下马,在其他两人的帮助下,把手里的告示妥帖地覆盖到了之前的通告上,然后带着人让到一旁,给早就翘首以盼的百姓们让出了空位。

就在百姓对着新的告示交头接耳时,城门处的守卫也收到了指令,他们派人到灾民营里发通知,今天不限入城人数,而且还特意强调了城里发布了新的告示,所有人都可以去看。

这种待遇在之前对灾民来是没有的,他们刚来的时候人数不多,进出城还不受限制,后面人一多起来,他们就全都被拦在了城外,就像他们是什么可怕的瘟疫一样,进了城会让里面的绫罗绸缎都染上脏污。

前几日有了新的告示,他们暂时有了茅草屋遮顶,时不时也有口热饭吃了,日子好过了不少。

但是进城还是只有少部分人才有的权利,更多时候更多人都只能坐在几十个人一间的茅草屋里眺望自己故乡的方向,想着再熬下去,总有一天能再回到那里,在他们自己的田里种下属于希望的种子。

他们没想到这会刚吃了热粥,居然还会有官老爷踏足他们这个棚区,告诉他们可以尽情的进城了,还说什么城里出了新的什么告示,这下有事没事的人都想去凑个热闹。

在城门的时候果然没有被拦,他们走路的腰背都敢挺的比之前要直了。

等棚区里只剩下一些实在走不动的了老弱病残时,圆月城门下新贴的告示下已经挤满了人,这时甭管是绫罗绸缎、棉衣布衣还是麻衣,都不用抬手就能碰着了,人与人反倒比以前少了很多“泾渭分明”。

灾民们识字的不多,三三两两凑在一起,把认识的那几个字都交了出来,也拼不出一篇完整的告示,愁地都抓起了头发。

旁边有人看不过眼了,对着上面的告示一字一句念了起来:“告示:前有山洪无情,摧家毁园,致使湖州百姓流离失所,今有蛮人入侵,让边疆百姓不堪其扰,经朝议决定,现颁布以下告示: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