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寒门”麒麟
三天后,青阳县县学。
朗朗的读书声从雅致的学堂里传出,与三天前聚义厅的冲天煞气,完全是两个世界。
林天朗端坐于自己的席位上,一身浆洗得发白的青布儒衫,脊背挺直。
他面前摆着笔墨纸砚,手边是一册《论语》。
他整个人透着一股书卷气,与周遭的环境融为一体。
谁能想到,这个县学里人尽皆知的“寒门麒麟”,是青风山山匪窝里的狗头军师?
这操蛋的人生。
林天朗在心里翻了个白眼,继续维持着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人设。
“静。”
堂上的王夫子年过五旬,山羊胡打理得一丝不苟。
他轻咳一下,学堂里顿时安静下来。
“今日,查验课业。”
“上月,老夫命尔等以‘民生与国运’为题,作策论一篇。今日,择优而诵。”
学生们立刻挺直了腰板,有人期待,有人紧张。
王夫子拿起最上面的一篇文章。
“林天朗。”
林天朗站起身,对着夫子躬身一礼。
“学生在。”
“你的这篇策论,立意新颖,见解独到。你且为同窗们,诵读一遍。”
王夫子捋了捋胡须,脸上是藏不住的欣赏。
“是,夫子。”
林天朗拿起自己的文章,缓缓展开。
他清了清嗓子,用一种平稳的语调开始诵读。
“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人,人之本在衣食。故民生者,国运之基石也。”
开篇第一句,就让王夫子不住点头。
“善政,非以严刑峻法束之,乃以仓廪实、衣食足而导之。
百姓腹中有食,则心安;心中安,则思顺;思绪顺,则礼义生,盗贼无从起。”
他念得很慢,每一个字都清晰地传入所有人的耳朵。
这些观点,其实都是他将现代社会学、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用这个时代的语言重新包装了一遍。
什么叫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这就是。
“故治国者,当以兴农为首,利商为辅,减税薄赋,使百姓劳有所得,利有所存……”
一篇策论念完,学堂里安静了片刻。
王夫子长长地呼出一口气,连说了三个“好”字。
“民生为基石!说得好!”
“这篇文章,不止是空谈理论,更有务实之法。天朗,你小小年纪,能有如此见地,实乃我青阳县之幸!”
就在这时,一个不和谐的声音插了进来。
“夫子,学生有不同看法。”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个身穿锦缎的富家公子站了起来。
钱文才。
青阳县最大的粮商钱家的独子,平日里在学堂就以家世自傲。
王夫子微微皱眉:“钱文才,你有何高见?”
钱文才瞥了林天朗一眼,脸上带着讥讽。
“夫子,林同学的文章,听着确实头头是道。
什么兴农利商,减税薄赋,都是圣人书里写烂了的东西。”
“可这有什么用呢?”
他提高了音量。
“纸上谈兵谁不会?我只问一句,若此刻青风山那伙悍匪杀下山来,
林同学这篇锦绣文章,是能填饱百姓的肚子,还是能挡住他们的屠刀?”
这话一出,学堂里的气氛瞬间变了。